以優秀作品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學繁榮發展系列綜述之二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內容選材要嚴、思想開掘要深、藝術創造要精,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引發了廣大作家和文藝工作者的強烈共鳴。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已經成為廣大作家的自覺追求和努力實踐。
錨定新的歷史方位,記錄時代之變中國之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面對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繼承趙樹理、周立波、柳青、路遙等前輩作家的傳統,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用心用情用功講好中國故事。
2019年秋,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頒獎。五位獲獎作家站立于舞臺中央,背后是大型白色花崗巖浮雕《愚公移山》——默默耕耘,矢志不渝,歷史和現實就這樣相互映照。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致辭時說:“博物館向我們生動詮釋著什么叫永恒,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內心的根本追求——竭盡全力向世界捧出我們所能奉獻的最美好的事物,并堅信這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意義所在。”
彼時,獲獎作家梁曉聲可能并未預料到,他的小說《人世間》改編成影視劇播出后,開創了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近五年來的收視新高,而電視劇熱播又帶動了小說再次暢銷。究其原因,正如授獎詞所寫:小說講述了一代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奮斗、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群體,具有時代的、生活的和心靈的史詩品質。
新時代作為關鍵詞,在文學創作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10年間,中國作協積極創新,多措并舉,引導廣大作家創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共扶持選題800余個,定點深入生活項目共扶持作品850余部,涵蓋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文學從未缺席,作家始終在場。
報告文學《紅船啟航》以厚實的歷史敘事和生動的現實回響,系統呈現了從嘉興南湖啟航的偉大建黨精神。報告文學《江山如此多嬌》全景式描述貴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艱難歷程與輝煌成果,可謂一部“人間奇跡”的貴州華章。散文《大湖消息》作為新時代記錄洞庭湖變遷的生態文學樣本,是作家在大江大湖中行走思考的結果。科幻作品《中國軌道號》書寫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童年記憶與航天夢想緊密交融的夢幻奇境。在散文集《山河袈裟》中,作家通過行走感悟真正的時代精神,從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中發現真善美。事實一再證明,只有立足時代生活,植根中國大地,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為人民所喜愛。
眼下,作家王蒙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正在緊鑼密鼓地改編成電視劇,對時代生活的真實描摹,成為小說吸引制作方的重要原因。主創人員表示,相比類型文學,嚴肅文學改編的難度無疑更大,但他們還是想通過影視改編為時代留下痕跡。這是時代的需要,更是觀眾的需要。
潛心創作,把提高質量作為文學作品的生命線
新時代需要文藝大師,也完全能夠造就文藝大師。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作家堅持守正創新,潛心創作,把提高質量作為文學作品的生命線。
扎根皇甫村14年,了解鄉親們的所思所想,這是柳青畢生的切身踐行;“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是作家路遙的真實寫照。新時代以來,無數作家秉持這樣的理想信念,挑起擔子,撲下身子,腳上沾有多少泥土,筆下就流淌出多少故事。
在2021年度“中國好書”中,長篇小說《太陽轉身》榜上有名。為寫好這部作品,作家范穩花三年時間深入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脫貧攻堅邊境村寨采訪考察。在他看來,大地上生長的萬物和它養育的人們,都是作家不可替代的老師。創作一部長篇,與種一塊田無異。當自己把目光投向這片熱土時,就會看到這里有他愿意長久耕作的一塊田地。
瑤族作家紅日將兩年的駐村經歷融入筆端,創作完成長篇小說《駐村筆記》。作為一位年齡偏大的“第一書記”,他克服種種困難,和鄉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一道親身參與了脫貧攻堅全過程。這部作品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不少當地百姓從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和發生在自家的故事。
作家金宇澄多年來一直深耕編輯,至創作出長篇小說《繁花》,幾十年積累終水滴石穿。他說,一切好像準備了很久,從上海轉去黑河鄉野務農,“城市坐標”在自己眼里始終沒有暗淡。然而,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需要作者沉浸其中,不斷發現、積累和忠實表達,需要更多的熱情和投入。
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暖夏》問世后好評如潮,有論者稱這部書寫脫貧攻堅的作品“找到了讓云朵的氣息和泥土的味道匯在一起的調子”。這次創作對王松來說不啻一次考驗,先是到當年插隊的天津寧河掛職,后赴贛南脫貧攻堅一線深入采訪。對時代的不斷“溫習”為寫作做了扎實鋪墊,使他找到了創作的靈感和故事的質感。
作家不是流水線上的素材加工者,而應該深入感知一個活力迸發的中國。正如一直堅持現實題材創作的作家石一楓所說,中國的新變改造著中國人的生活,也使得文學寫作有可能成為一項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工作。“我深感自己必須拿出更真摯的態度、更誠懇的精神,才能回饋我們的傳統與時代。”
來自部隊的青年作家董夏青青也深有同感。她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自己想寫出當下軍旅生活的質地和肌理。軍旅、邊塞,既是她一直堅守的寫作陣地,也是其源源不斷獲取精神支援的礦藏。“作為觀察者和寫作者,我希望自己的筆觸能無限透徹地描摹時代的變化和生活本身的質地,‘看見’之前看不到的,寫下從前想不到的。”
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推動文學從“高原”向“高峰”攀登
不久前,中國作協在作家周立波的故鄉湖南益陽同時啟動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烈日當空,山高水長,中國文學在大地和人民之中、在新的時代氣象里再次出發,踏上征程。
談及啟動“兩大計劃”的初衷,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表示,希望引領廣大創作者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用跟得上時代的文學精品開拓文藝新境界,以新鮮光亮的文學力量激發人民投身民族復興偉業的昂揚斗志與堅定信念,給偉大時代留下偉大作品,向人民、向時代、向歷史交上優秀的文學答卷。
在實現脫貧之后,如何以文學的方式助推鄉村振興,正是“兩大計劃”關注和探索的重點。作家王躍文認為,“兩大計劃”如同吹響了沖鋒號,將對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生活原野是作家的終身大學,作家們需要不停考試,永遠沒有畢業的時候。
在春風文藝出版社社長單瑛琪看來,書寫新時代壯闊恢宏的人民史詩,塑造飽滿立體的文學新人形象,以透辟深刻的觀照目光擷取大時代的豐富側影,以巧妙生動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學從“高原”向“高峰”攀登,是新時代所有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而在40年里曾推出一批優秀現實題材作品的《當代》雜志,也表示將積極響應,聚焦優秀作品創作生產,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充分挖掘、精心篩選和有效傳播,把文學現場中異彩紛呈、充滿活力、呼應時代變局的一面呈現出來,提升文學作品的能見度和影響力。“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注定將被文學和歷史銘記。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海闊天空的生活畫卷正在作家們面前徐徐展開,新時代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定將不負人民,寫出澎湃的現實生活、昂揚的時代精神、豐盛的經驗和情感,創作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