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呈現中國當代文學的杰出成就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揭曉
8月25日,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各獎項評獎委員會最后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各評委會在國家公證機構的公證下進行最后一輪投票,莊重、嚴肅的計票環節結束之后,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宣讀投票結果。經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審核批準,7個獎項共35篇(部)作品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另發)。這是對35名作者、譯者辛勤勞動的肯定,更是對新時代文學滿懷信心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投票結束后看望了全體評委,她在講話中指出,評獎工作是遴選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的工作,中國作協對大家寄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厚望。事實證明,評委們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從尊重文學、尊重作家的勞動成果出發,把握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堅持正確導向,堅守社會責任和藝術良知,一絲不茍地履行職責,最終選出了35部體現4年來各門類、各文體創作卓越成就的作品。紀律監察組的同志認真履行職責,全程參與評獎過程,評獎辦公室的同志為保障評獎順利進行,做了繁雜細致的工作,鐵凝代表中國作協向參與本次評獎工作的專家學者和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
鐵凝談到,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獎工作今天落下帷幕,大家共同度過了一段緊張愉快、充實活潑的日子,從紛繁的日常生活中抽身出來,與文學素面相對。這是一段敞開身心,專注于閱讀、討論與鑒別的美好旅程,文學滋養了我們,我們也向文學奉上了莊重之心與虔誠之意。
評出凝聚力和向心力
魯迅文學獎創立于1997年,經過七屆評獎已評選出264篇(部)作品,歷屆獲獎作品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多姿多彩的豐富景觀。20多年來,魯迅文學獎評獎條例不斷完善,評獎規則逐漸規范、細化,在制度層面確保評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公信力。本屆評獎是中國作協十代會之后的第一次國家級文學獎項評選,正值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對此高度重視,認真總結以往經驗,對《魯迅文學獎評獎條例》及《細則》做出修訂,成立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
3月15日,評獎辦公室發出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征集公告,征集工作得到了中國作協團體會員單位、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及有關報刊社、出版社和網站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推薦單位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完成了參評作品的甄選、申報工作。4月30日,參評作品征集截止。6月15日,參評作品目錄向公眾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公示。與此同時,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依據《條例》的相關規定,經過認真、審慎的遴選,確定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成員名單。公示結束后,參評作品送達評委手中,本屆評獎由此進入評委閱讀階段。
8月13日,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各獎項評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評獎進入集中評議階段。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會議。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出席并講話,對評獎提出了明確要求。張宏森指出,此次評獎的目的是要遴選出新時代文學精品力作,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那些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體現新時代文學在創作、理論評論和翻譯諸方面的高度和水準的優秀作品評選出來,大力營造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濃厚氛圍,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張宏森強調,本屆魯迅文學獎的評獎工作,要確保正確的導向,牢牢把握新時代文學的歷史方位,各位評委要高度重視評獎對文學創作和文化價值的引導、引領作用,以導向責任為評獎工作的第一責任和第一要務。要堅持評獎標準和原則,堅持守正創新、質量第一,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尊重創作規律,尊重作家的創造性勞動,以公平、公正的原則和機制,評選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精品力作。要自覺樹立全局意識,確保評獎的權威和公信力,從推動新時代文學繁榮發展的大局出發,始終懷有公正之心,既不忽視名家,更不輕待新人,評出精品,評出團結,評出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嚴守評獎紀律,既要評出好作品,又要評出好風氣,以良好的團隊精神密切相互配合,確保評獎工作風清氣正。
張宏森談到,中國作協計劃從本屆魯迅文學獎開始,打造以國家級文學獎頒獎活動為核心的“中國文學盛典”,展現新時代作家昂揚向上、勇攀藝術高峰的志向和努力,展示欣欣向榮的新時代文學的卓越成就,讓優秀作家作品以更豐富的形態、更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吸引更多讀者,在全社會凝聚磅礴的文學力量。中國作協第十屆主席團第二次會議通過了舉辦“中國文學盛典”的方案,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優秀的作家作品應該享有的榮譽與尊嚴,也是文學在新的傳播環境和新的傳播格局當中彰顯價值、樹立信心、拓寬道路的嘗試和探索。中國作協將把中國文學盛典形成慣例,不斷提升盛典的內涵,豐富盛典的形式,努力讓全國廣大讀者、文學愛好者和社會各界更多地關心、關愛文學。
書寫時代精神 展現人民情懷
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委員謝有順表示,中篇小說的思想容量和藝術容量都比較大,這屆參評作品中,篇幅長、精神飽滿度高的中篇很多,尤其是青年作家,特別用心于這一文體。這次獲獎的王松、王凱、艾偉、索南才讓、葛亮等5位作家,分布于不同年齡段,有些是寫作多年的成熟作家,有些是剛剛起步的青年作家,有專業作家,也有軍人和自由職業者,各方面都具代表性。尤其是葛亮作為第一位得獎的香港作家,可謂是本屆一大亮點。《紅駱駝》致敬核工業事業中的無名英雄,有正大之氣,《荒野步槍手》以節制明快的語言塑造了當代軍人的個性形象,《過往》以其獨有的故事張力詮釋了人性的美德和寬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礪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鮮質地,《飛發》通過日常生活史的考證寫出了個人命運與香港的精神風貌。
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談到,本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的創作年限為2018年至2021年,這4年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大事多、喜事多的4年,也是短篇小說創作持續穩健發展的4年。參評的286部作品(含小小說),內容上題材多樣、涵蓋豐富,藝術上百花齊放、萬馬奔騰,既有秉筆直書的現實主義觀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義抒懷,更有對藝術方法與表現形式的大膽探索與實踐。隊伍結構上,老一代作家寶刀不老,目光更加犀利、思考更加深邃、筆力更加嫻熟,中年一代風采依舊、筆耕不綴,年輕一代大步登上文壇,帶來一股清新怡人的新風。本次獲獎的劉建東、張者、鐘求是、董夏青青、蔡東5位作家,就是4年來上述種種不完全概括中的代表。
報告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委員張志強表示,報告文學作家們敏銳地理解和書寫豐富多彩的現實,在呈現時代精神、展示大國風范的同時,兼具人文關懷、文化思考與深度的精神挖掘。從338部參評作品中,可以窺見這屆報告文學參評作品“多、新、深、美”的鮮明刻度。“多”既指題材的廣泛,也指表現方式的多樣,建黨百年、脫貧攻堅、航天科技、時代英模等諸多題材繁花錦簇,寫作手法也呈現出多樣化氣象。“新”是指視角的新鮮程度,作家們在現實題材中找到了新視角,在歷史話題中有了新發現,作家不只是事件的復述人,更是觀察與發現者。“深”是指作家的思想深度與認識高度,優秀的作家會在主旋律的曲調中,配出更為豐富的“和聲”,展現出激情之外的理性與見識。“美”是指作品的文學性,不少參選作品都在語言、敘事、結構上有新穎獨到之處,展現出報告文學的獨特品質。
詩歌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宗仁發表示,就參評的219部詩集而言,四年來的詩歌創作無疑有著可喜的收獲。無論是在體現“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方面,還是在詩歌藝術的探索創新方面,詩人們的努力都可圈可點。劉笑偉的《歲月青銅》有著飽滿的家國情懷,彈奏出了新時代雄渾大氣的旋律。陳人杰的《山海間》以富有靈性的筆觸,呈現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觀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韓東的《奇跡》在精湛的淬煉中有了更多生活的溫度。路也的《天空下》將對現實的細微體察與游歷大千世界的感悟融于一體,語言把握曠達開闊。臧棣的《詩歌植物學》格物致知,在身邊所見的植物中深入發掘著詩意和美學。
多方面、多角度體現藝術水準
“本屆魯迅文學獎共有237部作品參評散文雜文獎,申報作品多、藝術水準高,類型豐富,筆法多樣,創作隊伍老中青結構合理,涉及社會文化生活多個領域,展現了近些年中國散文雜文創作的巨大成績。”散文雜文獎評獎委員會委員房偉談到,自然書寫、歷史敘述與鄉土關懷是本次參評作品體現出的三大趨勢。參評作品或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筆觸涉及牧場森林、高山大海、草原大湖,關注草木魚蟲乃至自然萬物,也將目光投向非遺保護和民間工藝;或涉及各歷史時期與地域,眼界開闊、風格各異,將復雜的史料與散文雜文獨特的文學性相結合,強調以歷史情境燭照文化心靈;或追索故鄉回憶,審視鄉土現實,關心鄉村教育,思考鄉土現代化,將個人生命情感融匯于山河故人的獨特體驗中,彰顯強烈的人文情懷。參評作品還體現出藝術性的提高與文體的創新,或繼承文章學傳統、致敬古典文化,或拓展文體疆界、吸納其他文體特質,表現出近些年來散文雜文作家在藝術上卓有成效的探索。
文學理論評論獎評獎委員會委員楊揚談到,審讀本屆魯迅文學獎的文學理論評論參評作品,第一點感受是量大,本次參評理論評論的作品共161篇(部),數量較往屆有所增加。第二點感受是“50后”“60后”“70后”“80后”各代際評論家悉數登場亮相,他們年齡、性別不同,各自的研究興趣和對象也不同,形成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廣泛覆蓋和眾聲喧嘩。第三點感受是作家作品論和文學現象研究占據強勢地位,對小說、小說家的評論較多,如張莉的《小說風景》、張學昕的《中國當代小說八論》、郜元寶的《編年史和全景圖——細讀<平凡的世界>》等,同時詩歌、報告文學、網絡文學、戲劇等其他文體均有涉及。
文學翻譯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董強說,本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的參評作品,在語種、體裁、譯者年齡分布上,均體現出了很強的包容性和多樣性。青年學者許小凡專攻艾略特,翻譯了戈登的《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這部鴻篇巨著,全面呈現了這位詩人、思想家的生活歷程和復雜內心;德里克?沃爾科特的《奧麥羅斯》采用現代罕見的史詩體,譯者楊鐵軍將全書翻譯得回腸蕩氣、引人入勝;陳方翻譯的《我的孩子們》是俄羅斯女作家雅辛娜的長篇力作,譯者以女性的細膩,充分傳遞了原作的韻味;日本作家藤澤周平的《小說周邊》娓娓道來,充滿沉靜和智慧,竺祖慈的譯筆老道傳神,可謂達到了與作者相同的心境;阿拉伯語翻譯家薛慶國長期從事阿拉伯語文學研究,用優美簡潔的語言,將阿多尼斯充滿智慧與想象的詩集《風的作品之目錄》獻給中國讀者,讀來直入人心。
文學評獎是推動出作品、出人才、促進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手段,魯迅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有力呈現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杰出成就,見證了中國文學與時代、與人民的緊密聯系,見證了中國作家、評論家和翻譯家的卓越創造,是對過往成績的一次總結和梳理。同時評委們也深刻意識到,新時代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任重而道遠。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應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牢牢把握新時代文學的歷史方位,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堅守人民立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握時代脈動,領悟人民心聲,堅持守正創新,勇攀文學高峰,創作出更多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精品力作,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