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作品—— 石慶慧:創意小鎮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十年,有繪不盡的壯麗畫卷,也有講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為充分展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共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人民網與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學形式講述新時代故事。目前,活動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網將陸續刊發其中的優秀作品。
多么渴望有那么一個地方,干凈整潔,清幽寧靜,綠樹掩映,鳥語花香;它與大自然緊密相連,居民區卻又交通便捷,網絡通訊良好;村民自給自足,過著井然有序的生活,外部人偶爾涌入,或融于當地人的生活,或滿足一次心靈的修復之旅;這個地方有別于當下的旅游勝地,卻又是人們最為向往的疲憊心靈的歸屬地;這個地方外來人與原住民可以通過一些平臺友好互動,卻又不過多相互干擾。我想,這或許就是現代的人們關于世外桃源的構想了,而黎平正在打造的創意小鎮茅貢就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今年五一期間,縣文聯組織開展“行走侗鄉”文藝創作系列活動。我與文友們一同到茅貢采風,參觀了茅貢的糧庫藝術中心和生態博物館,后又行走了地捫、登岑等村寨,雖然是匆匆忙忙的行程,但我的思想和心靈受到的震撼卻是意想不到的。
或許因為我生長于一個典型的被漢化了的侗族村莊,從小接受的是漢族的文化與思想,而長大后卻生活于一個日漸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的環境,從事的又是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的工作,我體會了民族性丟失的種種尷尬,因而尤為關注少數民族村莊的出路與發展。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夠讓我們的少數民族村莊既與現代文明接軌,又保持著它特有的民族性不受損傷?”也就是說,我希望有著少數民族身份標識的人除了漢話依舊會說他本民族的語言,了解他本民族的發展歷程及其優秀的民族文化;希望每個少數民族村莊依舊保留它們獨特的特點,以及一些重要的民族元素;希望能夠喚醒根植于人們骨子深處的民族性,或者情懷。可是,現代文明是一個巨大的浪潮,打開大門,走出去與涌進來,都意味著融合與改變。走向文明,過上富足的生活,是民族村及村民內部的需求,而怎樣保持民族性,卻多是外部對民族村的一份期許。如何讓外部的期許與內部的需求步調一致,是是當地政府以及專家學者們需要考量的問題了。
我也試圖思考這個問題。在行走了西江、肇興、岜沙、大利、占里,以及廣西三江的程陽、高秀,湖南通道的皇都、芋頭等民族旅游村寨后,尤其在整理黎平90個傳統村落的資料時,我也杞人憂天般地想,怎樣的介入是對我們民族村落最好的保護?怎樣的介入,是對民族文化最大化利用?怎樣的介入,是對民族村里的居民最好的引導?如西江、肇興、皇都,那些已經被開發成熟的旅游村寨,那里的居民固然是歡喜的,不僅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生活便利,而且掙錢的門路也拓寬了,有頭腦的做生意,沒頭腦的賣苦力,不用遠離家鄉就可脫貧治富。而一些傳統的行業,比如鼓樓花橋的制作技藝、民族歌舞表演、蠟染、刺繡、銀鉓等也能夠在旅游資源的推廣中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但是,且不說在中國式旅游的大浪潮里,我們孱弱的少數民族文化太容易被掩沒、被同質化,單就開發這樣的旅游地而言,那得需要多大的前期投入,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民族村寨或傳統村落都打造成這樣的旅游地。那么,那些不能關起門來收門票的民族村寨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在參觀完茅貢的糧庫藝術中心和生態博物館后,我簡直被驚到了。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但這確實是我在鄉村行走所見到的最令我欣喜的生態博物館了。這個博物館外觀極其普通,也很陳舊,它不是刻意新建的氣派輝煌的現代建筑,也不是新修的彰顯侗族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符號,它是將閑置的舊糧倉改造而成的廢物利用品,它原來就在這里,原來就是這個模樣,僅是做了些修整與裝飾,融在周圍的環境里很不起眼。可是進到里面,我們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來,這里是那么的干凈整潔、寬敞明亮,我所見的,依然是我能叫得出名字的花草,是我小時候見過或用過的農具,是我熟悉的染織與刺繡,不同的是,它們有了新的形態,每一件物品從制作到擺放,都充滿了現代的藝術氣息,每一個角落都是散發著現代藝術氣息的空間,仿佛我們參觀的是大都市里的某家創客公司。這些創意設計確實不同凡響,我也是后來才知道,它們竟是出自現代著名的建筑創意公司無名營造社。
隨后,茅貢鎮黨委副書記為我們作了介紹,他先是向我們引入了創意小鎮這一概念,然后談到了這一概念的出臺及構想。他說,規劃建設“茅貢文化創意小鎮”,是為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產品研發、環保包裝、鄉土文化等創意設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培育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形成連接九潮(榕江方向)、壩寨(黎平方向)、巖洞(從江方向)的區域中心城鎮,吸納返鄉村民、大學生、城市創意人群入駐創業,實現“鄉村人的城鎮化、城市人的鄉村化”,帶動輻射茅貢、九潮、壩寨、巖洞周邊鄉鎮30多個中國傳統村落的協同保護和聯合發展。
盡管茅貢構筑的創意小鎮才是一個雛形,但他們為著實現“鄉村人的城鎮化、城市人的鄉村化”的理念無疑是一個閃光的思想。它們激蕩著我的心靈。閉上眼,我仿佛看到一片廣闊的天地正在徐徐展開,一個美好的愿景正在逐漸形成。
如果鄉村有了城市的便捷,而又保持著原有的清新與淳樸,誰不愿意在鄉村多呆些時日呢。茅貢鎮的地捫村是僅次于肇興天下第一侗寨的全國第二大侗寨,位于清水江支流源頭的大山深處,距茅貢鎮政府所在地約5公里。清水江的一條支流從村中彎曲而過,兩邊修了河堤,干凈又整潔,與田園、民居相映襯,處處皆有好景致。根據地捫侗族古歌傳唱的內容,唐朝時期就有人在這里居住,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地捫積淀著千百年的侗族風情文化,淳樸濃郁,原汁原味,唱侗戲、放牛打架、踩歌堂,無歌不客,無客不酒,就如當地古歌所唱:“飯養命,歌養心,酒養神”。
行走地捫,我們在寨道村巷間流連忘返。在這里,鼓樓、花橋、黑瓦木屋,屋前綠樹紅花,小狗雞鴨,或是晾曬的一排排染布、辣椒、瓜果蔬菜,每個角落無不相映成趣,散發著濃濃的鄉村生活氣息。在這里,有一條地捫至登岑的干凈的水泥步道,步道沿溪而上,一邊是田疇連連,一邊是綠樹掩映,偶爾露出些翹角的屋瓦桿闌,倒映于清澈的溪水中,讓你感到人居與自然的和諧相融。在這里,我們遇到了木匠們正修木造屋,童年時爭搶的木渣已無人撿拾;我們參觀了百年禾倉群和家家戶戶備用的棺木,感慨著這里的人們關于生與死的泰然;我們從神奇的樹根門下走過,感動于連根樹凄美的愛情傳說;我們品嘗了紅豆杉琵琶泉水,甘甜的滋味久久浸潤著我們的心脾。
風華絕代的臺灣作家、翻譯家胡因夢說:“地捫侗寨是個桃花源,這里的一切都很簡單、干凈、寧靜,適合養生和養心。而我也與貴州有著注定的緣分,這里的山水與民族風情給我很深的印象,第一眼相望便無限眷戀,第一次牽手便難舍難分。”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率領一個歌劇創作團隊來中國采風,她表示貴州一個叫地捫的村莊留住了他們尋找的腳步,在地捫,她感嘆道:“原來人可以這樣生活”。
外部給了地捫諸多贊譽,就“城市人的鄉村”視角而言,地捫的打造與構建無疑是成功的。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羨慕他們生活在如詩如畫的環境里,感慨他們構筑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命旋律時,當地的村民大多數年輕人卻仍舊選擇外出打工,為生計,為了生活的富足和他們追求著的美好,他們不得不拋家舍業或拖家帶口外出打工。所幸的是,地捫目前在“創意小鎮”的理念下,正通過“有機紅米”、“百村集市”、“農心匠意”、“歌師手藝”等品牌產業架起城市與鄉村的橋梁,讓當地村民能夠在家就業,逐步去實現“鄉村人的城市化”。
也許是我們最初來自于山野,來自于鄉村,骨子里便渴望回到鄉村去,回到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大自然去,這是我們血液里流淌著的對故鄉的執念。可是,許多時候,故鄉往往是離開了,就再也回不去了。茅貢創意小鎮的建設,地捫的成功打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可以回得去的故鄉的希望。
我夢想著創意小鎮的創意公寓建成以后,我也能拋開俗世,避入清靜的寓所,潛心研讀博物館收藏的侗族建筑書冊,走訪當地木工,與之交流、生活,然后去完成一部存于心底許久的名為掌墨師的小說。我甚至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創意小鎮的理念,將我們的民族文化與現代創意相結合,多做出一些與時代、與全國、乃至與世界接軌的產品,真正將“創意小鎮”的理念做成服務整個侗鄉品牌。
【作者簡介:石慶慧,女,侗族,八十年代生于貴州黎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八次全國青創會代表,第六次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代表。作品散見《民族文學》、《天津文學》、《四川文學》、《朔方》、《青海湖》等雜志。有作品收錄《新時期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侗族卷》等多個選本。出版小說集《村莊之下》。小說集《永生的蝴蝶夢》為2019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