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長歌》:長歌一曲千山綠
曾經漫山遍野的森林,退變為“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塞罕壩一百年的荒蕪,成了共和國綠色之路的心中之痛。話劇《塞罕長歌》以宏闊視野和戲劇性思維,講述承德圍場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60年來,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世界上最大人工林海的人間奇跡,唱響一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壯美長歌。
一個有價值的題材,如何變成有意義的故事,演化成昂揚的藝術生命,這是藝術人一直探索實踐的課題。《塞罕長歌》將三代務林人的艱苦創業與陣地意識,提煉成夢想的執著與追夢步履的堅韌;將職業信仰融入生命旅程,以追夢的腳印迭映出青春熱血與擔當。務林人相信塞罕壩是有根的,堅信夢想會在這片土地上開花。面對國家困難時期花大力氣創辦林場,抵擋風沙,修復生態,為京津建一道屏障,這項利在長遠的戰略工程,他們用一生詮釋了職業誓言:“我是林場職工,守住塞罕壩是我的責任,人在陣地在,決不后退。”三代務林人的犧牲與奮斗,終于換來塞罕壩今天的滿目青綠。這種提煉是一種本質而溯源的書寫。“人在陣地在”的宣言中,我們看到的是職業操守,是綠色渴望,是以夢想為底色的深愛著腳下土地的精神飛揚。緣于這樣的底色,吃帶殼的黑莜面土豆咸菜,喝雪水雨水溝塘子水,住馬架子地窨子窩棚子,冬天零下40多攝氏度睡覺都要戴上皮帽子,以及年復一年的失敗和奮起,塞罕壩人艱苦創業又永不停歇的意志在舞臺上被傳遞得鮮活生動,令人動容。戲劇結構一波三折、輾轉反側,強有力的戲劇推進中,全劇奔騰澎湃的忠誠、責任意識和奮斗激情,融匯成塞罕壩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和血性。創作者將一個有價值的題材建構成一個有意義的主題,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化作舞臺上的一道光,點亮了題材拓展、內容開掘的新視界,在平凡質樸的職業信仰與生命信仰的交織中,彰顯出犧牲奉獻精神的高貴與偉大。塞罕壩精神穿透歲月,為現實題材戲劇創作帶來平凡質樸中的強力震撼。
一個鮮明的當代理念,呼應了悠久的生態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蓬勃現實場景,以半個多世紀的一貫性、堅韌度,成為綠色發展國家意志的藝術表達。新中國成立之初,“綠化祖國”的大幕隨之開啟,河北塞罕壩大型林場正式創辦于上世紀60年代初。作品一開場即是務林人在一百四十萬畝的荒原上種樹。從第一代人培育本土樹苗,第二代人容器育苗,到第三代人的石質陽坡栽種,從無法種樹,難以種樹,再到滿目蒼翠,綠色成海,《塞罕長歌》以波瀾壯闊的情節走向,氣勢磅礴地記錄了塞罕壩人立志把沒有一棵樹的荒原建設成充滿綠意的美麗高嶺的過程。這是中國幾十年來追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歷史軌跡的藝術投影。全劇的獨特之處在于,作品形象揭示了塞罕壩人把使命變成全部生命的深厚寓意,將樹與人的生命進行重疊性建設,無論是白毛風肆虐、雨淞旱災,還是傷痛犧牲,他們互相守候,彼此相依,融為一體。他們種活了樹,樹也成了他們的生命依托。樹活了綠了,他們的生命也活了潤了。環境美了,日子也好過了。他們一生拼命種樹,自己最終也想要化成樹。劇中對塞罕壩人與森林的情感描述得真切感人,新穎超脫。這種充滿詩意和哲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書寫,是對現實生活場景高濃度提煉的結果,是對中國綠色發展道路之所以成功的深刻哲學表達。今天林海浩瀚的塞罕壩,不但為京津構筑了一道擋住南下風沙的堅固屏障,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已經超過120億元,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境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聯合國治理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倡導,化成舞臺上激動人心的美麗現實,印證著先進理念相承延續的諸多經驗與可能。作品形象記錄,激情勾勒,以鮮活細節、生動語言,藝術地闡釋綠色發展時代命題的相延有序與不斷注入新內涵的時代氣蘊,抒寫出當代審美觀照下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堅實基礎和強烈自信,為同類題材創作提供了中國上下合力、人心所向、夢想成真的藝術樣本。
一流的精神旨向必須與一流的藝術呈現相輔相成。一部優秀作品不僅有堅實的主流價值作精神支撐,也需要舞臺表達的創意性嘗試與之相得益彰。《塞罕長歌》注重挖掘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命運的坎坷與頑強,藝術地高揚了塞罕壩精神。舞臺設計頗富歷史質感,視野開放,恢弘大氣,以立體化可視化探索營造了特定年代的生存空間與真實環境,折射了話劇藝術以當代審美觀照現實題材創作,努力提升舞臺新氣象的深度思考。大幕拉開,是上世紀60年代剛開始植樹時常見的白毛風。滿臺如惡浪般翻卷的黃風怒吼中,是漫天狂舞的雪花,人被埋進雪窩子里被挖出來爾后被抬出來。多媒體視頻與影像技術的交互運用,將風沙肆虐、大雪紛紛、貧瘠土地上沒有一絲綠意的險惡生存環境逼真地呈現于舞臺之上。上世紀80年代遭遇旱災,十多萬畝松林轟然倒下,落日余暉中枯死樹木紛紛倒地的慘烈景象,極大擴展了戲劇的表意空間。新世紀千山染綠,無邊林海的壯闊蒼翠,又投映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高地的壯麗風景。視聽交融的跨媒介通感敘事,匯成銳意求新的眾聲交響。尤為難得的是,多媒體視頻與劇情無縫銜接,環境背景、意緒情感渲染得自然有機,具有影視藝術般的畫面質感產生強烈的視聽沖擊效果。音樂的烘托鋪陳,具有年代感的布景設置,整體上還原了半個多世紀的不同歷史場景。全劇努力張揚的現實主義風格,也與塞罕壩人的熱血和志趣相映生輝。第一代塞罕壩人并不知道未來的塞罕壩空氣能賣錢,他們滿懷理想來到塞罕壩,不是為了錢,純粹是為了心中的夢。他們可能是別人眼中的“傻子”,但他們相信塞罕壩的綠色之夢。“六女上壩”的激情,中秋月夜的口琴聲,《我的祖國》音樂的貫穿始終,新一代務林人“林為情思風作馬”的陽光展望,奠定了全劇理想主義敘事基調的可信基礎。真實與想象、激情與哲理,共同構成《塞罕長歌》的詩化意象。這種視聽的震撼和詩意的彌漫突破了傳統話劇舞臺的寫實主義美學體驗,為戲劇帶來多維度表達的新鮮感受。在奮斗歷程與人物內心世界的外化中,我們聽到充滿理想和韌勁的生命回響。
任何成功的現實題材作品,都是對生活的發現、提煉與重構,是與藝術手段努力糾纏融通之后的盛裝亮相。內容開掘上,抵達使命夢想與生命熱情高度契合;藝術表達上,理想詩意與多媒體技術圓潤和諧。《塞罕長歌》以別具一格的樣貌,講述了一個富有當代氣息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