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和中式美學共鳴共情
近年來隨著國潮熱,一些根據國畫進行二次創作的節目如《只此青綠》《唐宮夜宴》等走紅網絡,驚艷大眾,人們發現了更多國畫之美。中國美術學院的專業團隊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播和推廣。他們開發、設計適合孩子的國畫鑒賞課程,并將其運用于實際教學。在一次次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團隊不斷調整、完善方案,耗時三年,《原來,中國畫這么有趣!》終于面世。
這套書收錄了《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韓熙載夜宴圖》《洛神賦圖》《簪花仕女圖》《明皇幸蜀圖》等享譽中外的傳世名畫。圖書以現代人的視角去觀看,通過“繪本化、細節化、互動化”的特點,讓孩子毫不費力就能體會古畫的意蘊,走進高貴優雅的中式美學世界。
我們認為,鑒賞不是被動接受訊息,而是調動所有感官去參與。因此,整套書打破了傳統鑒賞類圖書“教科書”式的講解習慣,帶著孩子們細讀畫作,調動孩子的五感,讓他們沉浸畫中去感受、體驗、共情。
比如,圖書通過大量放大的細節,喚醒兒童的想象力,讓孩子去想一想,聽一聽,看一看。在《明皇幸蜀圖》中,我們仿佛帶著孩子在山中游歷,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山中的自然風景;在《簪花仕女圖》中,又像在鼓勵孩子走進仕女們的內心世界,推測一下她們的心理活動;在《洛神賦圖》中,讓孩子觀察曹植低垂的眼睛……每一幅偉大的畫作,都是由無數生動傳神的細節共同組成的。我們就是要把這些都拆解給孩子們看,讓他們明白“偉大”背后“細節”的力量。
低齡的孩子大多不具備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家長和老師共讀時隨時互動顯得尤為重要。書里特意設置了一個“國畫啟蒙小導師”嘎嘎。他在書中就像陪孩子讀書的家長一樣,經常根據畫面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啟發孩子獨立思考。
比如在《洛神賦圖》中,洛神乘舟遠去,曹植不舍地追趕。隨后,就像蒙太奇手法一樣,畫面一轉,洛神不見了,曹植獨自坐在船中。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呢?小導師嘎嘎啟發孩子們去觀察曹植手中的麈尾扇——這把扇子原先是洛神一直握在手中的,現在給了曹植。
蔡元培曾說:“美育的目的在于陶養人的感情,認識美丑,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真正的美育,不僅僅是掌握一種技能,更是培育起對美的感知和欣賞能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許多技能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審美能力卻只有人類的大腦才能做到。從小對孩子進行美育教育,培養他們對世界,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贏在未來。
(《原來,中國畫這么有趣!》李絲、虞婷、劉澤華/著,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2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