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拓展網絡文藝新版圖
網絡文藝迎著數字時代的東風乘勢而起,是與傳統文藝不盡相同的藝術形式,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征和審美旨趣。它向傳統文藝借鑒思路與靈感,同時也在守正中不斷創新,全方位挖掘自身潛在優勢,打造出“人無我有”的新的文藝樣式。文藝性短視頻就在這新舊媒介融合的語境下脫穎而出:文藝家通過短視頻普及各類藝術知識,普通人用短視頻分享生活中的藝術片段,非遺傳承人在短視頻中記錄古老傳承……憑借著強大的加載和兼容能力,短視頻與多種文藝形態的融合不斷深入,傳播場景持續擴大,豐富和拓展著網絡文藝的新版圖。
在傳播敘事上展現新招數
藝術需要技術的加持,技術為藝術插上了馳騁的翅膀。短視頻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迭代有著密切關系,它是技術進步的產物,也是科技前行的助力。文藝性短視頻中,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界定不再涇渭分明,兩者的有效融合縮短了“創作—鑒賞”的心理接受路徑,個人愛好和觀眾喜好實現最大程度的契合。這種具有短、平、快等特征的短視頻更受大眾青睞,它能彌合認知差異、突破時空限制、激發參與熱情、獲取情感認同,化身滿足不同受眾需求的既便捷又豐富的“多模態”百寶箱。
短視頻成為當下文藝市場的新寵兒,源于大眾情感的本真訴求。外賣小哥送餐后在商場優雅彈奏起鋼琴引人駐足,農民工小伙在工地演奏《滄海一聲笑》古箏曲,這些短視頻在網上迅速擴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令生活節奏突飛猛進,短視頻成為普羅大眾藝術需求的突破口之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時空伴隨者”,用個體碎片化的記錄,合力折射著時代的整體風貌。填補著人們碎片化的閑暇時間,也撫慰著大眾細膩溫婉的情感需求。
播出平臺的不斷完善加速了短視頻不斷向主流“破圈”。以往,網絡文藝是傳統文藝的播出平臺之一,傳統文藝是網絡文藝的借鑒對象和學習摹本。如今,短視頻平臺正在努力擺脫亞文化的標簽,吸引眾多主流文藝家、藝術院團、藝術院校教師入駐,精品內容憑借專業生產制作,在內容表達、傳播方式、敘事技巧上都獨具匠心,新的“招數”層出不窮,與傳統文藝兩相呼應。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舞蹈藝術家黃豆豆把文藝志愿服務工作從現場發展到線上,錄制“網絡舞蹈公益課程”,帶領舞蹈愛好者居家鍛煉、陶冶情操。優質短視頻既實現了內容的精準傳播,也滿足了大眾學習和娛樂的雙重目的。
短視頻形式的文藝創作沒有了傳統文藝創作過程中鋪墊許久的“一唱三嘆”,屬于直抒胸臆式的“單刀直入”,直接為大眾提供實際需求和情感需求。經典小說中的精彩段落配以抒情音樂,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在優美的聲線中徐徐道來;對影視劇進行解析,深挖創作背景,解讀深層次含義,引導觀眾看到劇作背后的故事;綜藝晚會中的爆款節目在短視頻平臺多輪、多次播出,大眾情感多次發酵;微訪談節目正視當代中國人的情感空間,聚焦當下熱點和痛點,“言之有物”地帶領觀眾跨界與“破圈”。還有音樂單曲、國風舞蹈、傳統繪畫、現代雕塑等,多種門類、多樣藝術為短視頻精心奉上再次創作與多次傳播的豐富資源,短視頻也因此成為網絡文藝中最受大眾喜愛的樣式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搭建新舞臺
短視頻被界定為互聯網移動技術締造的視聽產出模式,并在短時間內與其他媒介實現互通有無。隨著短視頻影響力的提高,包括傳統媒體在內的各類平臺紛紛在短視頻中開辟自己的“第二戰場”。特別是傳統媒體的主動出擊,讓短視頻生態更為清朗,對現實的映照更加完整。海量的藝術視頻資源重新適配短視頻傳播模式,通過新的巧妙編排,達到新的質變高度。當信息輸出的線性循環模式被打破,多次觀看、推送、分享、收藏、點贊等操作屢見不鮮,曾“躺”在媒體資源庫的藝術素材重新在大眾生活中獲得一方舞臺。
近兩年,短視頻創作題材更加生活化,套路化、段子式的創作內容逐漸減少,越來越多源于生活的日常紀實內容,引發受眾共情。田間地頭、尋常巷陌、日常生活成為創作者的舞臺,田園生活、手工技藝、非遺傳承、詩詞創作、國風動漫等都在線上的虛擬空間中化身可供他人欣賞的文藝作品。多種文藝樣式在短視頻中如虎添翼,獲得一大批喜愛者的簇擁,通過精湛的藝術水準和正向的思想內涵,讓大眾逃離瑣碎日常,借助方寸屏幕與時俱進、陶冶情操,獲得精神撫慰。這種跨越時空的藝術展示如同親自參與一部著作的醞釀,如同目睹一件藝術品的誕生,如同親身經歷一場情感的洗禮,它所帶來的情感愉悅自然無可比擬。
短視頻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大眾的表達欲望。大眾是短視頻的消費群體,也是創作主體。人們用飽滿的熱情在互聯網平臺發出自己的心聲,充分地驗證了“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美學主張,詮釋了“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創作初衷。如2020年,浙江溫州的農民夫妻范得多和彭小英自創的曳步舞在短視頻平臺走紅,彭小英通過跳舞為丈夫治療抑郁癥的故事不脛而走,眾多網友被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感染,紛紛感嘆“太治愈了”。
在潛心創作中呈現新樣態
人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傾注到虛擬世界,也把對多元藝術的欣賞移情于網絡文藝。在行業更加規范、監管更為有力的大環境中,短視頻逐漸步入理性創作軌道。單純靠影像的“錯位”剪輯、言語的“出位”表達來博取大眾注意力的反常規操作,在市場化的大浪淘沙中日漸銷聲匿跡。短視頻正在用交互式、沉浸式的全情付出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迅速走紅、廣為傳播的優質短視頻都是口碑和點擊率雙贏。網絡文藝創作是集體勞動的結晶,是整合多工種的復雜的創作流程。短視頻盡管是網絡文藝中的小體量,便于創作者的靈感迸發和即興創作,但優質的短視頻仍需要細致的策劃和精心的編排。從最初的創意萌生到最終的成片呈現,優質短視頻創作要么一人之力擔數職,要么群策群力顯智慧,實現跨時空的傳播、獲得大量的點擊率。這種虛擬空間中的關系鏈條看似松散實則牢固,是基于共同興趣和愛好的文化認同和情感結盟。
優質短視頻體現出對世間萬物的真切關注,通過舉重若輕的表達技巧、詼諧又冷峻的表現形式,傳遞敏銳觀察、展現深厚的專業知識積淀。除了深藏不露的“民間高手”將生活進行藝術化的“書寫”與“言說”外,眾多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網絡大咖等在短視頻中實現價值賦能。他們將自己擅長領域中原本晦澀難懂的行業內情和專業術語等進行重新解讀、全新闡釋后再包裝推出,里面是滿滿的“干貨”,讓大眾用時間和精力上的“低投入”換來見識和眼界的“高回報”。可以說,優質短視頻的創作程序絲毫不比傳統文藝和長視頻輕省半分,“同一標準、同一尺度”既是準則也是目標。
內容監管、受眾意愿的自主選擇、網絡風評走向引導短視頻優質化發展。近些年,在發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開展短視頻版權專項整治、加強行業自律等組合拳的出擊下,短視頻創作日漸規范化,違規內容大幅減少。隨著受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他們的“指尖停留時長”讓那些“懸浮”“玄幻”“甜寵”內容因不接地氣面臨“呼吸困難”的風險。大量專業、深入的網絡文藝評論引領創作風尚,使身處品質底端、粗制濫造的短視頻失去生存土壤,“圈地自萌”的孤芳自賞成為過往,真才實學見真章成為創作者們自省自察的動力。
優質短視頻推動大眾擁抱傳統文藝。文藝作品對審美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短視頻參與網絡文藝創作是大勢所趨。一些短視頻對傳統文藝作品的再加工獲得認可后,促使大眾重返傳統文藝進行深度閱讀與欣賞,不同媒介間形成理性的雙向互動,“數字原住民”與“墨香閱讀者”的身份不是割裂,而是形成了流動與互通。
網絡文藝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短視頻又再次將傳統文藝和網絡文藝中的內容進行分眾傳播,吸引不同群體的關注。在凝視與對望之間,優質的短視頻有望打造成一個生態良好的文藝創作園地。
(作者:郝靜靜,系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