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創作:回應真實生活的時代問答
今年以來,現實主義創作勢頭持續強勁,不僅都市生活劇緊貼當下觀眾所思所想,而且在主旋律創新層面,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風貌。在“降本增效,提質減量”的要求下,從一季度播出的《人世間》《心居》到近日剛剛收官的《幸福到萬家》等,均收獲了良好的社會口碑與收視數據。這表明,現實主義創作不斷產生高光時刻,其創作維度更多傾向于對百姓生活的真實描摹與社會心態的全面展示,客觀再現了歷史和現實。
可以說,現實題材如今已成國產影視劇創作的重要陣地,演繹生活變遷、展示時代風貌,已然成為創作者的文化自覺。
空間場域:從鄉村到城市
優秀的電視劇作品一直是中國觀眾重要的精神文化供給。近年現實主義創作中,劇集敘事逐漸與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心理相互靠攏,產生趨近乃至融合的態勢??v觀2022年劇集市場,幾部作品基本實現了從鄉村到城市的空間場域覆蓋,其空間建構遵循著以時空為切入點,進而拓展呈現出具有典型性、特殊性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風貌等,將劇中人物的生活歷程與時代發展密切聯結,用個人發展與家國命運之間的聯系破題。
《人世間》的講述便是如此,這部劇主要的地理空間包括周家生活的北方某省會城市“光字片”、父親周志剛參加“大三線”建設的西南地區、長女周蓉追隨詩人丈夫遠赴貴州的山區等。鄉村、山區、企業等空間分別表征著改革開放前后不同的國家敘事與社會發展形態。
同時,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的人物往往都會經歷從家鄉到他鄉的空間轉換,《人世間》中的周蓉、《幸福到萬家》中的何幸福與何幸運、《心居》中的馮曉琴均是如此。他們或追求學業、事業來到城市,或向往更高的眼界遠走他鄉,最初的生活空間、個人身份焦慮與對夢想的渴望,搭建起整個作品更加宏觀的人物命運視角。
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在社會空間理論中提出,“社會空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產品,每一個特定的社會都歷史性地生產屬于自己的特定空間模式?!?/p>
由此,現實主義劇集講述的“空間”設定與變化,不同場域的社會性都有著更深一層的內在邏輯。劇中人物參與下鄉、恢復高考、經濟建設等情節,在人物命運中構建出家人的分別與犧牲,其中的不舍與無奈、過年團聚的歡樂等為作品帶來天然的戲劇性,使觀眾進一步理解不同年代人對于生活的選擇,從而更真實生動。
“以小見大”是優質影視劇作品的一大制勝法寶,可是“小人物”與“大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小”與“大”?《人世間》周家三代人的故事是中國50年社會發展的縮影,他們是小人物,也是社會發展歷程中真實的參與者。他們的各自命運,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是各自人生的主宰者。誰又能說,這樣的“平民史詩”不是另一種宏大。
時間索引:幾十年命運浮沉
現實主義劇集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走向現實的縱深,深入挖掘人民的生活。那么,將故事講述融入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潮流,則是必然手段。以往年代跨度大、贏得觀眾認可的文學改編類劇集作品其實并不多。因此,今年的電視劇爆款《人世間》極為難得。這部作品選擇普通人物視角,將人物故事的時間線拉長,融入不同歷史時期和時代背景,讓觀眾在劇中經歷不同社會環境下發生的人和事,建立起較為廣泛的收視人群。
《人世間》中“光字片”的故事要從1969年講起,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背景下,家中孩子的“去”與“留”之間,這些年輕人的命運也就此被改寫。然而,故事的講述方式卻是溫婉又樸實的,在巨大的時代浪潮之下,它不沉重,而是有力的、充滿溫情的。周家老三周秉昆通過個人努力,從一名工人開始,經歷下崗陣痛和“下海”挑戰,在平凡的歲月里扶持鄰里親友共同前進。這些社會發展的經濟形態及其運行模式影響到了千家萬戶的人物命運:堅韌自強的鄭娟、潑辣直爽的春燕、上進努力的呂川、踏實肯干的國慶、善良不愿拖累家人的趕超……這一張張面孔構成了《人世間》的人物圖譜,也促成了電視劇時間索引下與百姓生活間更深層次的聯動。
另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三泉溪暖》記錄了三泉村科學改革的進程。主角高云溪自幼喪父,由村委會主任李永福養育成才,但高云溪擔任三泉村黨支部書記后,她與養父之間對于鄉村振興發展的理念沖突,串起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讓整個故事有了較強的張力。
高云溪與李永福這對父女,女兒身上有股堅韌不拔的勁頭,父親為了產業興村任勞任怨卻也有著自己的局限性;龍山黑陶繼承人李銘泉性格內斂,在創業過程中卻有勇氣也有堅持,默默陪伴著高云溪;李永福的妻子、高云溪養母張美菊,對女兒推廣鄉村振興不理解,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村里的團支部書記孫梅梅,一心支持自己的閨蜜高云溪,與她攜手創辦了村里的物聯網平臺和物流中心;三泉村“千年老二”張麥圈因經濟利益受損與高云溪矛盾不斷,但最終理解了科學發展才能計其長遠的道理……農村人物群像的塑造、人物心路的刻畫,將兩代人理念不同但有著共同振興三泉村的理想娓娓道出。
觀看這樣的故事與人物,不同年齡的觀眾都可以在劇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可能是自己的父母,也可能是身邊的親友,或者是同樣經歷了時代浪潮的自己。這份觀劇參與感是貼近人民真實生活故事的魅力,因為劇中的人物與現實的受眾群體不僅是性格相似,更是經歷相似甚至是命運相似。
情感維度:走向深刻多元
如今疫情融入生活常態,影視作品作為日常生活的產物,映照出尊重多元自我、堅持情感思辨的社會語態。在劇集市場風起云涌、各類題材全面開花的背景下,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扎根當下時代的人民生活,逐漸與大眾審美融合。主要有兩大情感特質:
其一,幽默感是平凡生活中的調味劑。作為觀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藝術形態,電視劇作品想要贏得觀眾的心,在好故事、精制作的框架之下,需凝聚出一些輕喜氣質與幽默色彩。一方面可以為現實感頗強的現實主義創作找到更輕松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則可以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劇集話題的更廣泛傳播。
例如,《幸福到萬家》中一向不太會表達的王慶來,在兒子小豆子的示范下深情看著何幸福并勇敢告白,何幸福一句“我不信”讓這對農村夫妻之間的情感升華更加合理,充滿了笑點;《心居》中馮曉琴曾差一點因為大房子動心,看完瞬間不想和小丁分手的場景,強化了房子在主人公心中價值的同時,帶來輕松真實的敘事氛圍;《人世間》周秉昆媽媽和春燕媽媽兩人閑話家常時,盤算著春節要為兩家孩子“制造機會”的場景,令人忍俊不禁,紛紛感慨“像極了父母為自己安排相親的樣子”。這些散落在生活細處的幽默與樂觀,消弭了一些日子的清苦,也填補了一些家人分別的傷感。
其二,現實題材劇集緊密結合時代情感內蘊。一部優秀的作品,與故事的細化落實、可引申的思想內涵密不可分。今年幾部成功的現實主義作品,也讓更多觀眾意識到,創作者只有在豐厚生活經驗基礎上進行藝術表達,將充沛情感融入百姓生活,才能深刻反映時代的歷史巨變,體現當下時代的生活質感。無論是《幸福到萬家》中的法治普及、《人世間》中父輩與子女之間的相處,還是《心居》中房子這一表象之下每一個人對“家”的渴望,這些優質作品中包含的底蘊與內核,堪稱透析社會問題的萬花筒,劇中所聚焦的民生話題隱喻觸及了當下人的痛點,啟迪觀眾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劇集還積極地為觀眾提供個人理想追求、家庭關系與職場事業等方面的生活智慧,旨在給予熒屏前的觀眾直面生活的勇氣,傳遞著家人是每個人的精神支柱,親友是每個人社會交往的前提,社會是個體得以施展才華的后盾等議題,這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情感堅守。這份豁達樂觀將成為連接電視劇作品與觀眾心底的情感密碼,讓真實性、貼近性成就更多的生活故事。
總體來看,抓取時代生活中的小人物故事,緊握時代發展生活命題中的細節,并將百姓心里關注的話題在劇集中予以呈現,才是真實扎根于人民內心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