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題材的一次“技術攻關” ——評話劇《白馬河畔黑馬村》
話劇《白馬河畔黑馬村》(編劇王宏,導演宮曉東)是一部聚焦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現實題材作品。該劇直面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極富當下感的時代主題,直面主題創作中突破難度較大的“三農”問題書寫,以農村之變摹寫時代之變、精神之變、人心之變,以精巧的藝術構思和扎實的人物塑造,實現了對這一題材領域的全新審視和新穎表達。
農村題材的話劇難寫,這種難度一方面體現在對農業政策的把握、農村生活的了解、農民形象的捕捉上,另一方面,更主要的還是如何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呈現出農村的復雜性、改革的艱巨性,如何在這種復雜性、艱巨性的基礎上構建矛盾沖突、塑造真實可信的人,如何借助人完成對農村題材創作主題立意的深度思考以及時代嬗變信息的及時傳遞。應該說,就是在對這種復雜性、艱巨性的開掘上,《白馬河畔黑馬村》進行了一次富有挑戰性的“技術攻關”。
全劇以蘇北農村黑馬村近20年物質與精神面貌的變化,以馬合義、馬化龍兩代人接力帶來全村人從脫貧致富到奔小康的艱辛過程,揭開了新世紀以來發生在中國普通鄉村的脫貧史、振興史、蛻變史,以一個微觀局部展現了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逐步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傳承鄉土文脈的過程。它涵蓋了當下農村題材都在涉及的脫貧攻堅,卻又跳出了同類題材闡釋政策方針、單純介紹脫貧經驗、弘揚好人好事的模式,而是緊緊抓住參與、身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人,關注他們從物質脫貧到精神脫貧直至重建文化自信的內心轉變,從而讓這部作品從單一的對社會事件、歷史進程的新聞式記錄,變成了對人的心靈史、精神史的深層考察。
全劇從三個相互關聯的戲劇矛盾的激化開場。村民白半場的兒子大貴因為煤礦瓦斯爆炸事故而死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老村支書馬合義的沖突,這是兩家人的矛盾,也是基層干部與群眾之間的矛盾;馬化龍因為馬合義執意要將自己過繼給白半場做兒子,父子之間矛盾不可調和,馬化龍賭氣離家出走;馬化龍的出走讓他的初戀越兒倍感痛心,兩個青梅竹馬的戀人因為家庭、因為貧窮而成為陌路,兩人的矛盾也暗自種下。三組戲劇矛盾雖然指涉的是村民、父子、戀人之間的鄉約維系、情感關系、倫理問題,但背后卻都指向了“發展”這一核心的要素。粗放型、破壞式的致富方式帶來了短期的經濟效益和鄉村表面的安寧,但因為大貴的意外身亡,往日里被遮蓋的矛盾一一凸顯,發展的可持續性遭到抑制。黑馬村人心浮動,精神渙散。劇中開場的三組矛盾,是全劇情節走向的看點、懸念,也以尖銳的方式提出了農村發展中曾經存在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改變的不只是物質與財富,更多的還是精神與心靈。
馬合義在黑馬村苦干8年,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借助國家的新政策,發展農業,修復礦山生態,給農民增加了收入,白馬河的水清了,“四眼魚”又回來了,可是有了“綠水青山”,如何讓它變成“金山銀山”,如何讓“好山好水好清苦”變成“好山好水好效益”,卻成為馬合義在帶領黑馬村脫貧后不得不面對的困局。老鵪鶉的沒文化、懶惰,白半場一家子受到疾病拖累,再加之村民中的賭博之風,黑馬村成功脫貧了,但“返貧”的危機時刻都存在。就在此時,馬化龍開啟了“返鄉人”的創業之路,依托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他及時轉換鄉村發展思路,因地制宜推出自然生態加鄉村文脈的旅游合作社項目,然而第一次的開門迎客就遭遇了嚴重挫折,村民們的起哄、馬華糧的阻力,再加之父親的離世,讓他深深地意識到“黑馬村的事,不好辦”。舊的矛盾沒有解決,新的矛盾又交織在一起。馬化龍有些猶豫了、退縮了,他甚至歸咎于村民們的麻木、自私、散漫。馬化龍的疑惑如何解開?一場父子間的靈魂對話,一次關于14年前村民們挑著燈籠尋找馬化龍的行動,讓他從樸實的村民身上再次找到了鄉村振興的力量所在。鄉村的發展不僅算的是經濟賬,更是文化賬,馬化龍要讓這門“生意”真正變成“生命的意義”,只有敞開心靈,真正走進村民的心靈深處,依靠廣大村民的實干,才能找到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為此,他親自登門邀請白半場重新“出山”把皮影戲做起來,用親情和真誠化解了白、馬兩家14年的矛盾;面對馬華糧的違建問題,他依托模擬法庭,拿起法律武器,用黨的政策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思維,贏得了“官司”的勝利。黑馬村在新任村支書馬化龍的帶領下,走上了生態富農、科技興農的發展之路,但是鄉村振興的路并不平坦,馬華糧的帶頭鬧事、馬化龍的無奈一掌,讓馬化龍又一次感受到守業的艱難……
之所以將這部作品的主要情節進行羅列,就是因為它所鋪展的矛盾、呈現的問題都是當下的農村或許正在發生或者即將面對的,我們能夠感受到它給人們內心與情感帶來的激蕩,也能從一段歷史的變遷中看到農民心靈嬗變的軌跡,感受到農村大地正在發生的變化。而從心靈史的角度寫農村農民,應該算是此類題材“技術攻關”的一次嘗試。它讓農村題材的書寫,盡管地點發生在農村,但是在精神的層面卻有沒停留在農村、局限在鄉土,而是有了更深層次的反思性、普遍性。這其中,人物塑造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白馬河畔黑馬村》中,劇作家王宏延續了對百姓的關注與呵護,這里有愛有恨、有感嘆有自省、有悲憫有怒罵、有激情有深沉,而這些都埋伏在他農村發展問題的思考中。舞臺上,農村的發展方式改變了,“好山好水”帶來的“好效益”正在變成現實,黑馬村的未來如何?馬化龍如果再次面對棘手的問題,他能夠順利解決嗎?劇終,全體村民們提著燈籠追尋、挽留馬化龍,這是民心所向,是前行的動力,也是所有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