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州韻與京劇四聲
近日,讀到百家號“荷露團珠”所寫《再論京劇的“字音”》一文,該文強調專業京劇演員必須要過“字音”關,對此筆者十分贊同。但是,文中“中州韻是說尖團的,湖廣音是說四聲的”這種說法我卻不敢茍同。
首先,我們談談中州韻。當前京劇界普遍認為,中州韻是指元周德清的曲韻著作《中原音韻》,京劇唱念(韻白)尊崇中州韻是指其中還保留了一些《中原音韻》的古音。“景驚頸京境徑輕卿慶磬馨興行杏幸”等字在《中原音韻》均屬“見”系,聲母為ɡkh,也就是說,當時還沒有jqx聲母字(即后來的所謂團字)。既無團字,何來的尖團對立?中州韻與尖團毫無關系。筆者曾多次撰文談過這個問題,此處不多贅述。
其次,談談京劇唱念的四聲問題。漢字屬于音節文字,一個音節由聲母、韻母、聲調三個要素組成。聲調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發展的,只是最初人們并沒有發現它。六朝時沈約、謝朓等發現了聲調的存在,并有意識地把它們運用到詩歌創作中,以增加詩歌的節奏美,這對唐初近體詩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語音是稍縱即逝的,古代又無錄音設備,因此我們現在只知中古時期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至《中原音韻》平分陰陽、入派三聲,變成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至于它們的調值迄今無法知道。現代漢語就活在我們口頭上,其四聲調值自然就很容易掌握了。如普通話的四聲調值用五度制聲調表示法是: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全國各地的方言,語言學界也都有調查資料。
掌握京劇唱念的四聲調值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韻白比唱尤難駕馭。業余愛好者往往怕念不怕唱,“千斤話白四兩唱”,我認為不是說念比唱重要,而是說念比唱更難掌握。掌握京劇唱念的四聲調值不僅要了解它的單字調值,而且還要了解不同調值的字相連時由于不同調值的相互影響而產生的變調。這種變調生活語言中就有,如讓京話兩個上聲字相連時,前一個要改讀陽平,“老李早起打水洗臉”如都讀上聲幾乎會有一種喘不上氣的感覺。
“湖廣音是說四聲的”之說問題出在何處呢?現在說的所謂“湖廣音”指的是湖北方言,而湖北省內部也會有若干個方言點,它們的語音也存在差異(全國各地情況大體均如此,如河北省的石家莊、邯鄲、唐山、張家口等地的方言差異還相當大),湖北方言以武漢話為代表,而武漢話的四聲調值與京劇是有很大差異的。籠統地說“湖廣音是說四聲的”不能說明問題。
前輩學者有些人對京劇四聲調值進行過研究探討,如杜穎陶、蘇雪安、姜可瑜、徐慕云、黃家衡、羅常培等先生,但所得結論卻大相徑庭,終無定論。筆者以為,在這方面下功夫最深最科學的當推楊振淇先生。他運用方言調查的方法對京劇韻白的四聲基本調值進行了實際調查與體驗,得出的結論是:陰平,高平調,55;陽平,中降調,31;上聲,高升調,45;去聲,低降調,21。為了核實他的調查,他還特意去了解過漢劇的情況,證實京劇與漢劇的四聲調值都與武漢方言不同,而京劇與漢劇倒很相似。楊先生還通過大量例證歸納了京劇韻白的變調規律。內容過多不便引用,大家可參閱其《京劇音韻知識》。他強調,只要我們把握住韻白四聲分為二高調(陰平、上聲)二低調(陽平、去聲),就能找出京劇韻白連念的一般規律。
最后還需指出,湖廣音不僅只涉及京劇的四聲,與很多上口字的讀音也有關系,如“登燈疼能增生享橫”等字,中州韻和北京話韻母皆為enɡ,京劇則為en,“精京聽丁定盈縈迎影郢應英令”等字中州韻與北京話韻母皆為ienɡ,京劇則為in,從湖廣音,皖音同。“爭”上口讀zen也是從湖廣音,吳音同。“楚”
上口讀cu,則是聲母從湖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