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山的“取經”之路 ——《取經》發表45周年紀事
眾所周知,在賈大山的文學創作史上,短篇小說《取經》不但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他的代表作。但是,這篇經典之作是如何創作、發表、獲獎的,恐怕卻是大家尤其是今天年輕的讀者鮮為人知的。
今年4月,是賈大山的《取經》發表45周年紀念日。
那么,賈大山究竟是如何《取經》的呢?又是怎樣“取經”成功的呢?
那就讓我們一起重返賈大山的《取經》之路吧——
創作發表《取經》
賈大山《取經》的創作靈感源于一次他的真實經歷。
1976年11月,時任正定縣文化館創作員的賈大山在一個村莊參加了縣委召開的農田基本建設現場大會,并在工地生活了一個時期。在此期間,他親身感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四人幫”的深仇大恨和他們大干社會主義的豪邁情懷,產生了反映這一偉大斗爭的強烈愿望。
說來也巧,那時候的《河北文藝》編輯部小說稿件奇缺。小說編輯肖杰面對這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現狀非常著急,就想到了賈大山。
那時的賈大山已經在《河北文藝》發表了幾篇小說和散文,初步顯露出文學才華,并得到了編輯部的高度關注。
1977年元旦之后,肖杰親自來到賈大山家約稿,聽賈大山聊農村的所見所聞,說得最多的是一位支部書記。賈大山口才好,說起來口若懸河,講起來繪聲繪色,既有故事,又有情節,肖杰聽得津津有味。說到最后,賈大山問肖杰:“你看我說的這些事兒能不能寫成小說?”肖杰急迫地說:“把你剛才說的故事原封不動記錄下來,就是一篇很不錯的小說?!?/p>
聽了肖杰的熱情鼓勵,賈大山很快表了態:“那我就琢磨琢磨寫寫試試?!庇谑牵Z大山和肖杰當即商定,爭取一個月之內把稿子送去。
一晃兒過了20多天,賈大山來到石家莊,把小說稿子送到肖杰家。肖杰迫不及待地展開稿子,一讀之下,頓時被這篇題為《取經》的短篇小說深深吸引。
看完稿子,肖杰興奮異常。那巧妙的結構、鮮明的立意、精巧的構思、鮮活的人物、濃郁的鄉土氣息、質樸幽默的語言,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篇優秀短篇小說的獨特魅力。著名作家、時任《河北文藝》編輯部副總編輯張慶田審閱后,連聲夸贊這是一篇難得的好小說,當即決定作為重點作品在刊物上隆重推介。
1977年4月,《河北文藝》第4期在小說欄目頭條位置上刊登了賈大山的《取經》。張慶田專門撰寫了題為《三言兩語》的編后話,隆重向讀者介紹這篇佳作:讀者同志們,你們讀了《取經》有什么感受?我們覺得這篇小說寫得好。他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土眉土眼的莊稼人李黑牛”,他手持大鎬向大家介紹了大干社會主義的經驗,介紹了怎樣運用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排除“四人幫”干擾的經驗;另一個人物是“嘴快腿快,腦子靈活”的“有心人”王清智。這個人腦子來得快,也轉得快。今日刮東風是東風派,明日刮西風是西風派。因此,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受了“四人幫”的干擾,得到深刻教訓。最后他的結論是:“要學參天白楊樹,不做墻頭毛毛草。”作者雖然描述的是農業戰線上的人,但是,我們感到,這兩種人不是在各條戰線都存在嗎?這就是作品的現實意義。另外,作品的結構也不一般,擺脫了“幫八股”的框框,給人一種新穎的感覺。
當年8月,《河北文藝》第8期刊登了王子碩的短評《<取經>里面有取經》,對賈大山的這篇力作給予了熱情鼓勵。隨后的1978年1月,《河北文藝》第1期不但刊登了賈大山的創作談文章《寫作<取經>的體會》,而且還同時發表了著名作家李滿天評論《取經》的長篇評論文章《要有“力量”》,對《取經》給予了充分肯定。
《取經》產生影響
盡管,賈大山的《取經》僅僅發表在地方性文學刊物《河北文藝》上,但是,這篇優秀作品的影響卻在極短的時間內沖出了燕趙大地,并受到了“新中國文學第一刊”——《人民文學》的高度關注。
1977年10月19日至25日,《人民文學》編輯部在北京遠東飯店舉辦了粉碎“四人幫”后的第一次文學會議——“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這次座談會由張光年主持,茅盾出席會議。在座談會上,《人民文學》編輯部向到會的作家、評論家提供了包括《取經》在內的幾篇較好的小說作為參閱作品。在大家的討論發言中,針對《取經》這篇佳作,著名作家茹志鵑談到:這篇小說好就好在寫被批判的人物,并未被作者當成批判人物來寫,沒有幫風。著名作家周立波說:賈大山的《取經》寫得好。
這一年11月,《人民文學》編輯部在全國各地文學刊物中“沙里淘金”,將《取經》選中,轉載在第11期“短篇小說特輯”欄目的子欄目“各地作品選載”上。
《取經》是《人民文學》自1976年1月復刊之后轉載的第一篇小說作品,更是賈大山在國家級文學刊物上發表的第一篇小說作品。這兩個“第一”,對于賈大山的文學創作生涯來說,產生了十分重要的意義。
11月28日至30日,為了進一步繁榮短篇小說創作,大力培養工農兵業余作者,《上海文藝》編輯部召開了有著名作家巴金和本市業余作者30余人參加的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這次座談會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習粉碎“四人幫”后問世的賈大山優秀短篇小說《取經》以及討論其他兩個短篇小說的初稿。
因為《人民文學》的轉載,加之《上海文藝》的討論,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作者賈大山憑借一篇《取經》而在全國文壇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為一名備受矚目、深受好評的青年作家。
《取經》入選課本
作為一名作者,作品能夠入選學生課本應該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而對于賈大山來說,這個心愿在《取經》上實現了。
1978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學通用教材中學語文編寫組的編輯們在浩如煙海的小說中“萬里挑一”地選中了賈大山的《取經》,并編入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語文第六冊》第一版,列為第十八篇課文,作為閱讀課文。同時,設立三道思考和練習題:
一、這篇小說塑造了兩個思想作風不同的農村基層干部形象。“土眉土眼的莊稼人”李黑牛,認真學習馬列和毛主席著作,緊緊依靠廣大群眾,不信邪,不怕壓,帶領貧下中農排除“四人幫”的干擾和破壞,堅定不移地大干社會主義。“腦子靈活”的“有心人”王清智,私心重,隨風轉,在“四人幫”的高壓下,抱著“羊隨大群不挨打、人隨大流不挨罰”的想法,把大干社會主義當作“唯生產力論”批。粉碎“四人幫”以后,王清智去李莊取經,最后才悟出了教訓:要學參天白楊樹,不做墻頭毛毛草。思考一下,這篇小說是怎樣圍繞“取經”這個中心組織和安排材料,以鮮明的對比,表現這兩個人物不同的思想作風的;塑造這兩個人物有什么現實意義。
二、李黑牛介紹經驗的那一席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作風?“張國河的介紹”和“趙滿喜的介紹”這兩部分又進一步寫出了李黑牛怎樣的政治品質?小說正面寫李黑牛文字不多,而用了較多的筆墨通過大隊黨支部委員和老貧農的嘴從側面寫他,這有什么好處?
三、王清智這個人物的語言鮮明地表現了他的性格特點。試舉例說明。
《取經》入選中學語文課本之后,受到了數以百萬計中學生讀者的喜歡。賈大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國內文壇“爆棚”,其名字從此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1980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語文第六冊》第二版,再次收入了賈大山的《取經》,證明了賈大山這篇小說具有持久的文學價值和獨特的閱讀魅力。
《取經》榮獲大獎
為了促進短篇小說創作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人民文學》編輯部從1978年10月開始,舉辦了“一九七八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獎”活動,并專門成立了包括茅盾、周揚、巴金等23位著名作家在內的“一九七八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委員會”。經過歷時四個多月的評選,截止到1979年2月10日,編輯部共收到讀者來信一萬零七百五十一件,評選意見表二萬零八百三十份,推薦短篇小說一千二百八十五篇。
1979年3月6日,《人民文學》編輯部在北京新橋飯店舉辦了短篇小說評委會。在這次會上,評選委員會評選出優秀短篇小說25篇。其中,賈大山的《取經》和劉心武的《班主任》、王亞平的《神圣的使命》等篇目獲獎。
收到《取經》獲獎的喜訊之后,賈大山的心情十分激動。能在全國萬名小說作者中脫穎而出,做到“萬里挑一”,能在全國千篇小說中名列前茅,做到“千里挑一”,這不僅僅是賈大山的榮譽,更是屬于河北文壇的榮譽。作為河北省唯一一名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青年作家,賈大山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
《取經》的獲獎,既是賈大山文學創作生涯中第一次榮獲國家級文學大獎,更是河北省作家在新時期榮獲的第一個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其重要意義、其重要價值,無論是對于賈大山來說,還是對河北文壇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
《取經》入選版本
賈大山《取經》的獲獎,不但在文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更是在出版界引起了熱烈反響。面對這篇優秀的短篇小說,全國各地出版社紛紛青睞有加。
早在《取經》剛剛發表之后、獲獎之前的1978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便將這篇佳作選入該社編輯出版的《短篇小說選1977——1978.9》一書中,并排在全書的第二條位置。同時,還收入了賈大山的另外一篇短篇小說《正氣歌》,排在第十條位置。
除此之外,據不完全統計,在賈大山生前,他的《取經》先后入選了下列文學選本:
1979年6月,入選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短篇小說選》。
1980年1月,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七八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作品集》。
1981年5月,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選》(1949——1979)第六卷。
1981年,入選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國獲獎小說選》(1978——1979)。
1989年9月,入選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新時期文學叢書短篇小說卷《綠夢》。
除了漢語、英語之外,賈大山的《取經》先后分別入選了以下兩種少數民族語言版本:
民族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的《一九七八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作品集》(哈薩克文);
民族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的《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集》(朝鮮文)。
由于多家出版社的“慧眼識珠”和各種權威文學選本的“鼎力推介”,從而使《取經》這篇優秀力作不但在國內廣泛傳播,而且還深遠傳播到國外,最終成載入中國當代新時期文學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