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和新詩共識的可能性
在文學出版的傳統陣地上,我們將不得不面對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傳統的文學載體和傳播媒介依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需要結合新媒介進一步使文學作品綻放出應有的魅力。另一個至關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在我們的潛意識里,不僅沒有把傳播作為文學作品完成其使命的重要一環,而且沒有足夠重視傳播媒介的本質性變化反過來對文學創作過程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在詩歌出版領域,情況稍有改善,互聯網已經成為詩歌傳播的主要陣地之一,而詩人面向讀者的第一張名片就是互聯網。但是,對很多詩歌出版者和寫作者來說,對融媒體在促進詩歌經典化、凝聚詩歌共識方面的作用還是認識不夠。
推動新時代文學事業發展,詩歌成為連接傳統文化和當下精神生活極為重要的文學抓手,扮演著炙手可熱的角色。這對一個傳統的詩歌大國來說,應該說都是眾望所歸的事情。當下,不管是從詩人隊伍的規模、詩歌創作和閱讀的數量,還是詩歌朗誦、詩歌分享等各類活動的舉辦情況等方面考察,詩壇內外都清晰地感覺到詩歌回暖現象的到來:沒有一種文體能像詩歌這樣,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們也能清晰地感覺到,當下也沒有一種文體能像新詩這樣,在創作、傳播和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形成大相徑庭的評價,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論。似乎任何一個普通讀者,都能果斷地判定一段以詩的身份出現的文字不是詩;而有些大名鼎鼎的詩人,反而更加篤定自己代表了一種正確的創作風向,不僅對指責自己的讀者不屑一顧,甚至對不同于自己的風格和流派的詩人施以比讀者更加猛烈的批判。即使把視野縮小到詩壇內部,有時光環罩身的評論家推薦的詩人并沒有完全得到詩壇的響應而奠定自己的身份,而最負盛名的詩人也有可能被其他詩人和評論家嗤之以鼻。詩人的形象在社會上變得模糊,我們甚至對什么是詩歌都難以給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好在,在融媒體時代,我們正在以互聯網為載體,以最為有效的途徑和速度凝聚共識。不管是從形式上,還是從精神內核上,詩歌與融媒體是一種高度契合的關系,融媒體是實現詩歌經典化、促成詩歌共識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ヂ摼W共享、互動、協同的理念,與詩歌的傳播規律和精神實質遙相呼應。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網絡詩歌也已經成為互聯網與文學融合的較好案例,互聯網成為詩歌創作和傳播的主要陣地之一——這對其他文體(除了網絡小說)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融媒體已經深刻影響了詩歌創作、評價、閱讀和傳播體系,在客觀上已經優化了詩歌經典化的路徑,讓其變得更加便捷和準確。這種“路徑優化”的首要因素,還是融媒體能夠更加科學全面地體現讀者的審美趣味,能夠準確地“計算”出詩人、評論家和讀者之間最大公約數,把在傳統傳播環境中需要反復試錯、迂回的詩歌鑒賞趣味凝固穩定,迅速發現最為貼近同時代人內心情感的詩意。從社會角度來看,融媒體還會將那些喋喋不休、嘩眾取寵的爭吵引導為嚴肅的、建設性的詩歌討論——隨著網民的成熟,利用互聯網風口急功近利的炒作會被大數據拋棄。
在傳統傳播媒介下,詩歌經典化的三個重要環節是選本、批評和文學史著作。在融媒體階段,詩歌經典化的路徑發生了重要變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體詩歌選本的覆蓋面遠遠大于紙質的出版物,編輯成本也會大大降低。在融媒體環境中,可以更好地匯聚專家意見,在履行編輯的職能(選擇、優化和推薦詩歌)時更加準確地反映詩壇主流聲音,形成選本的權威性。其次,在融媒體時代批評功能呈現了更強的互動性和實踐性,更加有效地實現了批評的意義,在放大“意見領袖”影響的同時,也對批評的質量和針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上,互聯網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評的門檻,真正實現了人人可以參與的文學作品傳播流程,最大程序地減少了詩歌批評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聯網超文本鏈接可以豐富文學史著素材,顛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檢索性,使文學史著在詩歌經典化過程中的主張更加具有說服性??傊诿襟w時代,詩歌經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傳統手段有了幾何級數的增長,使得我們同時代人能夠更好地辨別出那些優秀的詩作。
當然,在我們討論融媒體和新詩共享的可能性問題時,也不能忽視融媒體的“工具”屬性,不能過分放大其在“凝聚共識”和“詩歌經典化”過程中的作用。在融媒體時代,詩人們要掌握互聯網傳播的技巧,更要了解傳播媒介的變化對創作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還是在詩歌創作的基本問題上達成一致,發出與這個時代精神氣質相吻合的聲音,這樣融媒體才能真正地助長詩歌事業。
首先,我們應該回到一個常識,詩歌的生命在讀者那里。詩人創作了詩歌,但是只有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并通過讀者的傳播與閱讀,進入讀者的詞匯庫中,形成大眾的文化基因,詩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應提倡詩歌創作要以讀者為中心,反對把讀者稱為“他們”、自娛自樂、故弄玄虛的小眾化、圈子化的詩歌創作傾向。詩歌作為文學的“先鋒隊”,應該具備更明確的面貌和任務,建立起詩歌與讀者之間暢通無阻的關系,“讓人民成為滋養詩歌創作的源頭活水,讓詩歌成為照亮人民心靈的藝術火炬”。雖然詩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闡述性”,但是那些“表達復雜世界的復雜語言”在經專業工作者處理之后仍然讓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詩歌。
當然,詩歌的大眾化并不是要詩人在創作中放棄寫作的難度,一味地寫“口水詩”。當我們回顧詩歌史中的經典之作,會很容易看到,大多數情況下,“有難度的寫作”與“群眾喜聞樂見”并不沖突。即使是那些極具“難度”的經典,普通讀者在專業解讀的幫助下,依然能夠讀出其中的美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也需要不斷地提升詩歌閱讀能力。我們雖然可以對讀者進行適當的詩歌鑒賞方面的專業訓練,但大眾的口味從來不是某條單一途徑能夠塑造的。也就是說,讀者的審美標準來自現實生活,詩歌要反過來追尋現實生活的詩意。更何況,當我們談論讀者時,并不是特指那些沒有經過任何文字訓練的人,而是包括詩人、評論家、出版家、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在內的所有人。
其次,詩人應該是生活的參與者,而不是一個旁觀者;詩人應該是時代重大變化的推進者,是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間里過著二手生活、為自己的個人化寫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但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詩人可以通過詩歌謀生,詩人幾乎毫無例外地誕生于社會的各行各業,他們懷著對國家、對民族、對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生活生產當中,然后才成為詩人。在推進新時代建設的道路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國家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身邊發生了許多可以彪炳史冊的大事,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詩人如何以自己敏銳的觀察,用詩歌表達出不同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融媒體建設工作,強調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為一名基層的詩歌編輯和融媒體工作人員,我倍感振奮。我們需要進一步強化融媒體建設,關注新時代的媒介特點,深入思索新時代詩歌的傳統與創新、格局與方向等問題,在詩壇內外形成廣泛的詩歌共識,從而推動基調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愛、能發揮社會作用的新時代詩歌創作,促進我國詩歌事業的繁榮發展。
(作者系中國詩歌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