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志者不棲,索無垠者多為 ——從《小說評論》“三棲專欄”談文體的多維可能
《小說評論》2021年新開設的“三棲專欄”,旨在推動文學創作與評論的文體進化,以及如何打破文體界限、融匯溝通,生發出這一時代的嶄新文脈。這種從自覺觀念出發,將多棲寫作列為學術現象,予以嚴肅考量且鮮活察析的價值旨趣,在學界內外產生了廣泛且持續的影響,年度內共關注跨文體、跨領域的評論家六位,分別是南帆、張檸、張新穎、何向陽、孫郁、毛尖。
文學本是凝聚自然呼吸與生命氣力的藝術作品,文學的世界神采飛揚,文學的眼光無界可擋。自現代文學以來,文體分家,專才輩出,跨界反奇,當代的研究機構設置與專業團體歸類更使研究與創作儼然分明。幸而有治學兼顧作文的比肩者,逆規制而行,從心駕馭文體,從實處改造文體。“三棲專欄”在評論家吳俊先生的主持下,境界開闊,生機勃勃,給枯燥沉悶的學界注入了新涌的泉水,蔚然成為文壇奪目的風景點。
深入當代學理,把握客觀時效。中國當代文學延續了古典文學的莊重命脈,思考文學與時代的關聯;亦保持與外國文學的素樸交集,注重自身與世界的趕躍。三棲是文學領域的自由與原生之義,凡“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者兼為文,凡索求無垠的文體示范兼屬多棲實驗。不可抑制的書寫本性帶動了文學體系和修辭律則的聯動,殊途同歸地投入樹立當代文學標桿的事業,全力追探文學發生的動態性與學理性。
聚焦期刊歷史,延展內部視野。36年來,《小說評論》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專門從事小說研究的文學刊物,常年致力于挖掘小說作家、小說作品、小說理論,傳遞小說創作和理論批評信息。如今,作家進高校,學者去創作,寫作者與評論家俱不再困于一隅,而借散文的真切彌補小說過程的缺處,以詩歌的深遠解答小說結局的謎底。“三棲專欄”搭建起小說與其他文體、評論與學術之外創作的重要陣地,力求在更開闊的視野中尋求欄目的生長性與建設性。
關注文學現場,開放理論實踐。隨著自媒體日益發展,文學的形式樣態成為榮損與共的生命體,小說與其他眾多文體如何集結起來一同維護場域意義?回歸創刊初衷,強化文學批評的知識結構與學術邏輯是可行路徑。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鼓勵文學志業者沉浸其中,努力建構兼具前沿性與專業性的批評生態,真正發揮指導文學創作與批評互動的作用,深化理論的思索力,加強創寫的包容性,以愈挫愈勇的多棲能動性行進在路上。
欄目初歲開設以來,散文、小說、詩歌、論文、專欄各類文體的交響始為人知,創作者所攜帶的自省思維卻已顯露無疑,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高強度、優品質的求索中會產出令讀者喜悅的碩果來。在這一期冀中,如何更切實地將“三棲專欄”打造為值得關注、廣受歡迎的雜志欄目,更有力地將“多棲”寫作冶煉為激發漢語潛能、想象文體機杼的審美形式,沖破對創造性思維的束縛,迎接理性與批判力俱佳的論見,是新的挑戰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