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偉大的中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為新時代文藝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要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用更多更好的文藝精品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此次講話站在歷史、時代的全局和戰略高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揭示了文藝事業的發展規律,闡明了時代發展對文藝工作的新要求,回答了事關我國文藝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
習近平總書記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在實踐論基礎上的能動反映論,以及文藝的社會地位與作用的理論,深刻揭示了文學藝術與時代現實的關系:“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用豐富的文藝形式,激勵受剝削受壓迫的勞苦大眾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激勵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激勵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億萬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激勵新時代的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藝工作者是時代的記錄者,黨的百年歷史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要想把黨的百年歷史通過文藝的形式再現出來,要緊的是文藝工作中如何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文藝工作者要與時代同步伐,就必須熟悉所創作的行業、人物以及時代背景。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認真地沉下去,向人民學習,和群眾交朋友、心連心。在這方面我有發言權。2008年,為了創作10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勞模》(中國言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我到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屯區體驗生活達半年之久。在采訪中,我結識了遼寧省沈陽市一個勞模世家,和他們漸漸熟悉后,逐步地成了好朋友。我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家人聊天,幫助他們做家務、買煤氣,時間長了,我們的感情越來越深。通過半年時間的采訪,所得的資料足足有200多萬字。之后,我利用那段難得沒有交際應酬的時間,完成了《勞模》的初稿。
通過這次創作,我深深地嘗到了作家和人民心連心、和群眾交朋友的甜頭。文藝工作中能不能創作出“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的優秀作品來,關鍵是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間去。當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過程中,倘若本來是沖著“張三”去的,可“李四”突然冒出來了,這時候,可能會發現李四的事跡比張三的還要精彩。我創作長篇小說《勞模》是這樣,創作《逆光而行 為愛發電》還是這樣。那年下去采訪的時候,我原是為了創作《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為愛鋪路》,一個意外讓我成了東北“勞模世家”的鄰居,故而創作出了100多萬字的《勞模》。2020年初,我到甘肅省張掖市采訪脫貧攻堅的故事,卻無意中體驗了張掖市抗擊疫情的斗爭生活,于是我寫出來報告文學《逆光而行 為愛發電》。既然我無意中闖入到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之中,面對張掖人民抗擊疫情的史詩般的故事,我有責任把他們的精彩故事寫出來,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為我們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為我們的民族描繪更加光明的未來。
揭示人類命運和民族前途是文藝工作者的追求,緊跟時代、反映時代是我國革命文藝的優良傳統。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優秀作品,弘揚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火熱實踐,熱情謳歌全國各族人民追夢圓夢的頑強奮斗,弘揚崇高理想和英雄氣概,奏響了時代之聲和愛國之聲,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
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對文藝來講,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價值觀念的載體,離開了一定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再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也是蒼白無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我們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地用中國人民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的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同時,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二
在這次文代會、作代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文藝工作者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在文藝創作、文藝活動、文藝惠民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取得豐碩成果……圍繞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文藝工作者傾情投入、用心創作,推出大量優秀作品,開展系列文藝活動,發揮了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
“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文藝工作中要與黨同心同德,才能創作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偉大作品來。如何才能創作出偉大作品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告訴我們,過去的幾年來,我們的藝術家“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黨和國家重大活動,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主題,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風險挑戰,圍繞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文藝工作者傾情投入、用心創作,推出大量優秀作品。”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偉大變革和實踐,必將給文化創新創造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偉大時代呼喚文藝工作者努力創作與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和發展大國相匹配的優秀作品,為人類貢獻中國人民創造的新的發展模式,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是最好的繼承,沒有方向的創新、對黨三心二意的創新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在忠誠的前提下才能談創新。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為此,需要我們加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同當代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比如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美德發揚光大,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價值指引。文藝創作是一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新穎獨特的發明性精神活動,忠誠創新創造是優秀作家藝術家的可貴品格和共同特點。關于忠誠,我的作品《烽火陜甘寧》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36年,中央紅軍到達陜甘寧之前,習仲勛是陜甘邊區蘇維埃主席,毛主席和中央紅軍到達陜甘后,安排習仲勛到環縣擔任縣委書記。從副省級的陜甘邊區二把手到縣委書記,降了四級。但習仲勛仍然把十二分的干勁用在了工作上,不但沒有一點點抱怨,而且還把縣委書記當得特別好。五年之后,習仲勛一步一個腳印,從縣委書記到綏德地委書記、關中特委書記,然后到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副政委。對此有人問他有沒有怨言?他回答說,都是革命工作,我為什么會有怨言呢?毛主席聽到很感動,寫了“黨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橫幅送到了習仲勛的手里。
作家藝術家要在對黨忠誠的前提下有開風氣之先的勇氣,敢于突破常規,勇于打破窠臼,發揮藝術個性,不斷開掘和利用獨特的文化資源,不斷推出新的創意構思,別具一格地抒情言志,別出心裁地編織故事,別開生面地寫景狀物,獨具匠心地刻畫人物。
三
習近平總書記根據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文藝理論關于文藝的性質及其價值和功能以及文藝家隊伍建設的理論,深刻論述了文藝家的品德才藝素質與作品的思想藝術品位,以及作品對社會的風尚習俗影響的關系,向文藝工作者提出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的要求。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關于文藝價值和功能的最新豐富和發展,是對文藝工作者職責和擔當的重托和厚望,也是對社會上不良文化的憤慨和貶斥。
美國文藝學家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藝活動是由世界(社會生活)、作家、作品、讀者(受眾)四要素互動組成的觀點,對我們全面理解文藝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文藝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作家的頭腦即靈魂在文藝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深邃的目光去觀察現實、真誠的感情去體驗生活、藝術的靈感去捕捉人間之美,才能夠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這是對辯證唯物論的能動反映論的發展,是作家的思想觀念和創作態度對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值得一切文藝工作者深思。
文藝作品是文學藝術的本體,是文藝活動的中心,是作家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時代成就優秀作品,優秀作品彪炳時代輝煌。每個文學藝術空前繁榮的時代,都留下了大量的經典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學藝術以形象取勝,經典文藝形象會成為一個時代文藝的重要標識。一切有追求、有本領的文藝工作者要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不斷發掘更多代表時代精神的新現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創造,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藝術形象,為時代留下令人難忘的藝術經典。”這些精辟精練的論斷,為我們樹立了創造精品力作的標準和標桿。今天我們處在文藝發展的最好時期,應該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創作無愧于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堪稱經典的作品。
作家藝術家是文藝創作的主體,對于作為文藝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本體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對作為受體的讀者觀眾,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主導作用。因此,作家藝術家的個人素質和修為就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說:“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他還引用古今中外文藝家勤奮修為,刻苦創作的典故,說明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激勵我們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功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四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負,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還記得,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在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我們的文藝創作要不遺余力地展現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中華文明的絢麗多彩、東方文明的獨具魅力,助力我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發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熱烈響應。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題為《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時指出:“塔什干、布哈拉、撒馬爾罕這些古老城市,就像散布在絲綢之路上的明珠,串接起東西方友好往來、互學互鑒的歷史記憶,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為了響應總書記的號召,中國外文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以及所屬新星出版社重磅推出了“絲路百城傳”大型城市傳記叢書。叢書聚焦“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內外名城,深入解讀城市性格,展示城市文化底蘊,塑造城市形象,作為文化信使,推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增進中外民心相通,為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榮幸的是,拙作《張掖傳》也在其中,和《上海傳》《圣彼得堡傳》《深圳傳》《海南島傳》《哈密傳》《珠海傳》《連云港傳》《威海傳》《紹興傳》《龍巖傳》《成都傳》《揚州傳》《中山傳》《煙臺傳》等27部圖書一起,成為了絲綢之路100部城市傳記之一。在創作《張掖傳》的時候,我站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的角度上,把張掖市乃至古甘州歷史上發生的那些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發現、發明創造、古跡遺跡、風土人情和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以及開明皇帝等人物的英雄故事用“史家精神文學表達”的嚴謹和創新思維,把張掖這座城市推薦給了“一帶一路”和世界。這是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做出的一點點力所能及的努力。
我們的藝術家一定要積極地參與到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去,到“一帶一路”地區和國家體驗生活,去采擷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人民作出的貢獻,引導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為人類的幸福和進步做出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具有超強的遠見卓識。講話既有哲學的理性,又有美學的詩性;既有歷史的縱深感,又有現實的厚重感;既有宏觀的指導性,又有微觀的操作性;既有思想的說服力,又有藝術的感染力。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必將迎來真正的春天,我們必將逐步登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作者系蘭州文理學院駐校專家、文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