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戲曲傳統的精神價值 ——評莆仙戲《踏傘行》
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創演的莆仙戲《踏傘行》是當代戲曲創作中一部在繼承、堅守、回歸傳統基礎上追求突破與創新的典范式作品,其在創作觀念以及創作技術技巧方面,也堪稱是戲曲創作的一個質量標竿。這出戲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審美品格。
第一,在傳統題材中開掘出對于人性剖析、探幽的現代性新話題,以及對真善美向往的永恒主題。
編劇周長賦談到,這部作品的緣起,是他在讀傳統戲《雙珠記·逃難遇親》一折時,覺得戲中的副線寫女方隱去真名,而故意試探和考察男方的故事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間,便在借鑒傳統折子戲《瑞蘭走雨》《益春留傘》等作品精彩表演的基礎上,加入了隱真名、試心性的核心情節,以此為核心向前、向后伸展,重新結構了戲劇。筆者認為,作者在該劇文學上有兩方面的突出貢獻:
1.在傳統的“逃難結親”題材中加入了“隱名試心”這個核心沖突、事件(戲核),以此來深入開掘人性的復雜與幽深。作者抓住慧蘭試心這個偶然性來大做文章,絕非僅僅著眼于它的戲劇性效果,更在于他要以深刻細膩的人性刻畫,讓觀眾去細細品味和體悟人性中的種種美好、弱點、閃失,以及閃失之后的修復與反思,包括人與人之間彼此的理解與珍惜,于是便構成了一出從傳統中生長出來的全新而頗具現代意識的作品。
按道理說,在那個時代里陳時中和王慧蘭都是不可能具有自主選擇婚姻的權利的。但是戰亂的背景卻給了這兩人于患難之中攜手同行、由相識到相知的契機,乃至是互托終身、自主結合的可能;而當慧蘭意外得知陳時中的真實身份時,似乎也更多了一份進一步考察和選擇婚姻的可能性,這在實質上也同樣是一種自主性。所以,新的戲核給老題材帶來了新的現代性內容。于是我們看到,陳時中選擇“如桂”正是在堅持自己對愛人的認知與追求;而慧蘭則要辨認眼前人是不是真君子,否則,有婚約也不要。
2.創作的技術技巧十分老到。
起承轉合,首尾呼應。該劇恰分四折,一折“踏傘”是因落難而讓一對從沒見過面的未婚夫妻竟然得以同行;二折“聽雨”因住店共處一室之中,慧蘭隱名試心將這同行的兩人關系進一步復雜、激化;三折“又雨”中的姻緣事攪得翻江倒海,把二人再次推至獨處,而形成了轉機,四折“共渡”由陳時中決意退婚后重新求婚而觸動慧蘭內省,終于懂得“風雨同行才是真”,二人得以團圓??芍^是比較典型的起承轉合結構,而當第一折中“權說是夫妻……帶奴去”的臺詞于全劇結尾時再度出現,著實讓觀眾會心,滿心洋溢著對他們一對青年人的美滿結局充盈喜悅和祝福的欣慰。
行當鮮明,對比生動。此戲生、旦為主,但佐以老旦、丑、彩旦、武行、雜,主次分明,又色彩豐富。
莊諧張弛,調停得當。比如,一折戰亂是張,而生旦同行則為弛;二折開場艄公店媽的調笑、包括檢場人說“何不試他一試”為諧,生旦住店情感交流為莊;三折母女論婚為莊,而店媽討喜錢、點破“這世上有的事不能試”則為諧;四折生旦再度同行是莊,艄公調笑則又為諧。當然,生旦情感糾葛的全過程中,則也有張有弛,全劇演出始終流動著對比變化,十分活潑、生動。
情節編織密不透風,心理刻畫曲盡人情。這出戲雖然人物極少,除檢場人一共僅6人,核心只是一對生旦,其中的故事情節也不復雜,但是作者總是在人心深處落筆,其中細膩、生動的心理動作充滿著戲劇性。再配合以舞臺上的精彩表演,真是讓人感到處處好看、時時抓人、引人入勝。
第二,在新創作中充分彰顯了戲曲傳統的精神價值。
1. 戲曲特殊假定性的充分體現
在當代戲曲創作深受寫實戲劇觀念影響的背景下,該劇對于戲曲特殊假定性的肯定與運用,是有重要意義的。這并不僅僅是讓我們看到了檢場人的使用,臺側篩豆子擬雨聲的直觀呈現,甚至讓檢場人直接上臺介入戲中,說著戲外人的話語,更在于貫融于全劇的自由時空觀念,以及虛擬的表演和調度,特別是注重把人物內在心理和情感采用迥異于生活形態、鮮明而獨特的表演形式來加以表達,并且充分張揚這種表演形式的獨立審美價值。
2. 傳統表演語匯的充分運用
莆仙戲的科介表演具有絕不相同于京昆的另一種古老、深厚的藝術傳統,卻同樣獨具魅力,其中有木偶吊、雙墜肩、三下顛等豐富的傳統科介名目,它的身段表演中肩、手、腳的獨特語匯頗有小而碎的特點所形成的特殊美感,以及不同行當還各有自己的鮮明特色,都構成了莆仙戲表演藝術的寶貴財富。尤為可貴的是,這出戲里還讓我們看到了阿甲先生幾十年前說過的“戲曲表演文學”,這是指不僅在唱、念中的表演,而且也在全無唱念的表演中同樣充滿著表現戲劇的豐富生動的內涵。
3. 古典美的現代體現
該劇整個舞臺是以古代“百戲樓”作為基本框架,背景還使用了類似古代戲曲“守舊”意味的多幅古畫,但處理得更加精致典雅,中間則是一個精美的臺中臺,也即類似可供三面觀賞的古戲臺,以此構成劇中內室、船艙等多種變化流動的表演空間,并以前后移動的方式來形成類似電影中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的視覺效果。加上現代燈光的豐富變化及精心處理,將戲曲的古典美以相當精致的現代方式呈現了出來。而這一切,又與典雅、精致、細膩的文學、音樂、表演等水乳交融,形成了渾然一體的舞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