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青年作家成為文學強國建設中的有生力量 ——作協五年工作巡禮系列報道之十二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作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強大生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未來。在中華民族追求民族解放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每一次重要的文學潮流和創新實踐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青年作家的身影,感受青年作家的創作活力。青年作家的創作和成長,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九代會以來,中國作協和各團體會員單位始終將團結、引導、發現、扶持青年作家作為工作的重要任務,始終著力于更廣泛地發現青年作家、更有力地扶持青年作家,始終著力于為青年作家的創作和成長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支持與幫助,把加強青年文學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文學事業的“百年大計”。
助推文學新秀,加強青年作家隊伍建設
2018年9月,由中國作協和共青團中央共同舉辦的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316名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學工作者代表參加會議。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于1956年首次召開,此前已召開過七次,是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具有重大影響和重要作用的會議。每一次青創會都對青年作家的成長進步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次會議旨在團結動員廣大青年作家深入生活、潛心創作,塑造時代新人,攀登文學高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貫徹落實第八屆全國青創會精神,中國作協多措并舉,各省市作協也相繼出臺了培養計劃、獎勵機制等各項措施,研究和關注文學新秀,一齊助力青年作家成長。
2020年4月,為加強對青年文學創作及青年作家隊伍建設的支持引導,中國作協青年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成立以來,青年工作委員會以多種方式團結引領廣大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學工作者,加強對文學新人創作及隊伍建設的研究、引導和規劃。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推動廣大青年作家、青年文學工作者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堅守人民立場,踐行使命擔當,真正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擔責,今年6月,青年工作委員會在京舉行“四史”宣傳教育工作會議,動員廣大青年作家、青年文學工作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上擔當使命責任,積極投入創作,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大家表示,通過學習“四史”,能夠更深刻理解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選擇的正確性和必然性,增加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并自覺用以指導創作,提高作品表現時代的能力。在引導、扶持創作上,青年工作委員會與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西藏自治區作協聯合在拉薩舉辦“西藏青年作家研討會”,與《南方文壇》雜志聯合在南寧舉辦“新時代青年寫作的可能性”研討會,聯合南京師范大學、譯林出版社共同成立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原創文學研究暨出版中心。這一系列舉動為青年作家提供了更好的學習交流機制,在新的視野下為青年作家開辟了新的創作空間。
五年來,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在每年的調研中,都把青年文學人才的培養作為重要課題,尤其關注基層青年作家在創作和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與難點,推動地方作協、行業作協加強基層青年作家工作。積極實施青年作家創作扶持計劃,加強青年作家文學培訓工作,吸收更多創作勢頭好、文學潛力大的青年作家加入中國作協;拓展工作渠道、延伸工作手臂,進一步將青年網絡文學作家、青年自由撰稿人等新興寫作群體納入作協的工作范圍;加強對青年文學創作優秀成果的研究和宣傳推介,擴大青年作家及其作品的社會影響力。積極推動有關部門、有關地方黨委政府更加切實地關心、愛護和幫助青年作家的工作和生活。
為青年作家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
五年來,中國作協所屬報刊社網通過多項切實舉措,積極搭建平臺,發現和推介新生力量,推動優秀青年作家作品不斷涌現。
作為文學創作與批評的陣地,《文藝報》引領文學批評新風,與中國作協創研部合辦“新力量”專刊,與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合作“網絡文藝”專刊,發揮團結青年作家、網絡作家以及出版界、評論界的作用,助力青年作家成長。“新力量”專刊展現了許多新面孔與新作品,用多種形式探討當下青年作家的文學作品與話題。《人民文學》為青年作家設置“新浪潮”“90后”等欄目,推出了一系列展現年輕一代風采的優秀作品,并借助“青年作家批評家高峰論壇”等形式與青年作家建立良好的互動,培育出許多在文學界已經產生影響的青年作家與批評家。《詩刊》通過“發現”“每月詩星”“雙子星座”和“校園”等欄目刊發青年詩人的優秀詩作,每年評選出兩位“青年詩人獎”獲獎者,不斷激發文學青年們的創作熱情。通過組織“青春詩會”推舉詩壇新鮮血液。《民族文學》的“本刊新人”“大學生詩頁”等欄目,發掘具有創作潛力的少數民族作家、詩人,促成他們以鮮活筆墨抒寫全國各族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同時,舉辦《民族文學》重點作家培訓班、少數民族文學版作家翻譯家培訓班以及文學實踐活動,加強對青年作家的培養。《中國作家》在文學版上專門設立了“新實力”欄目,以較大篇幅刊發青年作家作品,組織青年作家到邊疆地區進行采訪創作。《小說選刊》《長篇小說選刊》《中國校園文學》等刊物也通過不同欄目刊發了眾多青年作家的優秀作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作家網、作家出版社等單位也通過多項舉措扶持青年作家、評論家的成長。
魯迅文學院持續開辦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對培養優秀青年作家評論家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現代文學館持續組織開展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年度優秀論文獎評獎工作,培養學術新人、引領學術發展的方向。加強客座研究員隊伍建設,開拓青年批評家學術視野,促進青年學者對當下文學現場的關注與研究。中國作協組織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中華文學基金會組織編選的“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和茅盾文學新人獎評選,有效促進一大批有潛力的文學新人的成長。
中國作協舉辦的各種國際交流活動中也越來越多地涌現青年作家的身影。在中國當代文學精品譯介工程中,不僅包含知名作家,也包括許多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2021年10月,中國作協在京舉辦中青年作家國際傳播高研班,圍繞中國當代文學如何影響世界、世界文學最新動態、中國文學“走出去”平臺建設、版權保護與版權貿易、中國當代文學海外推廣等課題進行了深入學習與交流,以此幫助青年作家建立版權意識,加強國際合作與傳播,更好地助力青年作家作品走出去。
多措并舉助力青年作家成長
五年來,各地方作協、行業作協等團體會員單位積極從工作機制、隊伍建設、平臺搭建等各個方面支持青年作家創作和成長,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努力創新方式方法,加大扶持培養力度,為青年作家成長成才創造良好條件。各地作協通過簽約作家、簽約評論家制度和重點作品扶持等機制支持作家成長。組織召開作品研討會,邀請有經驗的作家、批評家研討、點評青年作家的創作,為青年作家、評論家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
上海作協不斷豐富和完善作家制度建設,優化人才服務配套措施,在創作資助、作品宣傳、考核表彰和獎勵等方面實現長效化和常態化。連續舉辦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緊扣文學發展的時代特征開展交流研討。浙江作協實施的“新荷計劃”,有效地培養了近300位青年作家,部分青年作家在文壇上已漸成氣候,形成新一代的“文學浙軍”。此外,浙江作協還不斷創新模式,通過跨省辦班等拓展渠道,先后選派青年作家赴山東、江蘇、廣東、上海、河南等地進行文學交流。山東作協建立完善簽約作家制度,形成了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競爭激勵機制;召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創新培訓方式,擴大培訓范圍,舉辦青年作家高研班,與魯迅文學院聯合舉辦山東中青年作家研修班;編輯出版《文學魯軍新銳文叢》《齊魯文學作品年展》,發現培養文學新人。四川作協實施“青年作家培訓工程”,舉辦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少數民族作家培訓班和網絡作家培訓班;抓好少數民族青年作家文學創作,引導作家對本民族歷史和現實生活進行文學書寫。江蘇作協和江蘇當代作家研究中心基地共同發起了“江蘇文學新秀雙月談”活動,研究和關注對象為江蘇文學新秀。重慶作協從全局出發推動青年作家培養工作,定期研究分析青年作家培養現狀,采取針對性措施辦法;加大選送培養力度,對青年作家給予多種政策支持,在文學獎和文藝資助項目方面向青年作家傾斜;發揮重慶文學院作用,舉辦青年作家培訓班,實施簽約作家與創作員制度,開展“巴蜀青年文學獎”評選等活動,為重慶文學發展培養后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