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學術牛耳 領風氣之先 《電影藝術》創刊65周年暨未來發展座談會在京舉行
11月9日,由中國影協主辦、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承辦的“《電影藝術》創刊65周年暨未來發展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胡孝漢,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謝飛、丁蔭楠、尹力、尹鴻、黃會林、胡智鋒、饒曙光、賈磊磊等專家學者與周由強、徐粵春、鮑次立、朱虹子、宋智琴等中國文聯、中國影協相關部門負責人,共 30 余位嘉賓出席座談會。與會嘉賓充分肯定了《電影藝術》作為中國電影理論建樹與發展平臺的重要價值、作為學者學術成長陣地的關鍵作用、作為承載中外電影學術創作交流媒介的思想價值與智庫作用,并就期刊學術品格、傳播路徑、團隊建設等未來發展進行深入探討。會議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主持。
張宏在致辭中表示,一直以來,文藝評論和理論研究工作是中國影協高度重視的工作任務,在協會主辦的四本電影類刊物中,《電影藝術》是專業性最高、學術性最強的期刊,也是代表中國電影理論發展水平的學術期刊之一。《電影藝術》在“藝術的百花齊放”“中國電影的民族化”“電影語言現代化”等電影界重大學術問題的討論,不僅具有舉足輕重的學術價值,更在實踐層面上為一代代電影人的創作提供了理論根基,可謂“執學術牛耳,領風氣之先”。《電影藝術》主編譚政介紹了辦刊宗旨等信息,他表示幾代學界與業界作者和“電影藝術人”付出的心血與智慧成就了《電影藝術》不俗的學界位置,編輯部從全球視野出發,立足本土學術自覺,策劃前沿論題,嚴抓學術水準,助推和引領國內電影學術研究,與學界一起構建中國電影理論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主題發言環節,與會嘉賓表示《電影藝術》自創刊以來,為中國電影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創作指導,尤其在改革開放后的“純真年代”,是電影理論評論界的一面重要旗幟,聚集了一大批敢于發聲、言之有物的優秀理論家、評論家和創作者,啟發了一代又一代影人。我們不應忘記理論和實踐的互動作用,理論不繁榮,思想不解放,創作就難以發展。移動互聯時代,《電影藝術》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先進性與輻射力,將雜志的專業理論、專業評論傳播得更遠更廣,要更加積極地走近青年影人、青年學者,接觸新生力量,挖掘新銳思想。站在65周年的新起點,應該做到“三個超越”:超越現象,提高理論闡釋力與概括力,提高分析問題的高度與深度;超越現實,做更多前瞻性研究,繼續發揮理論評論工作的引導作用;超越紙媒,在雜志的樣式、形態以及傳播路徑等方面做更多新的探索。
開幕環節后,座談分兩組進行。與會專家回溯了與《電影藝術》的學術淵源,肯定了《電影藝術》65年來的歷史成績,并對其未來發展建言獻策。專家學者們談到,《電影藝術》是中國電影的理論思想陣地,是溝通學界與業界的橋梁,是影人、學人的學術家園,是存儲和展示作品資料與作者思想的富礦。未來,《電影藝術》還應在內容層面繼續提升學術品位、思想品質和文化品格,在傳播層面深耕媒介融合、拓寬海外傳播,在團隊建設層面強化編輯人才與作者團隊建設。
65年光陰流轉,401期,2.3萬多個日夜,站在中國電影理論建設的最前沿,《電影藝術》將在中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