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京劇藝術的高峰 ——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觀感
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38部作品采用線下線上結合的形式進行,極大提升了作品的受眾面,如《秦良玉》在文藝中國快手號上的點擊量就達180余萬,且隨時可以點播觀看,為進行劇目探討提供了極大便利。觀看學習過20余部劇目,我認為這屆京劇節及其作品有著如下幾個顯著特點。
呼應時代順勢而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被提到了重要層面,而戲曲藝術也得到了空前重視,不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各種配套文件、實施細則也相繼頒布,為戲曲創造了非常好的政策生態。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要人民過上高品質的美好生活,不僅要解決經濟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要提升文藝的創作數量和質量。因而,無論是從人民生活的實際出發,還是從國家戰略層面出發,創作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戲曲作品,就成為時代的需要。近來開展的京劇、昆曲、黃梅戲、采茶戲等戲曲節,都顯示出文化主管部門在努力回應時代需求、順勢而為大力作為。就本屆京劇藝術節參演劇目來看,可知京劇界在努力踐行“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一批思想性較強、藝術品質令人稱道的精品在不斷涌現以滿足人民對京劇藝術欣賞的需要。之所以如此說,是基于參演劇目的豐富多樣性:雖是京劇節,卻延及與京劇關系密切的漢劇、徽劇和婺劇,這讓觀眾不僅可欣賞到不同劇種之美,還可以了解劇種的交融與發展;同是京劇作品,在唱腔上呈現了多個流派特色,作品題材有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和神話的,作品類型有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不同地域創作的作品也各蘊地域文化審美特色。
以公心、匠心鍛造藝術品質
戲曲舞臺作品是即時性和群體性兼具的藝術,要想創作出較高藝術品質的作品,必須是全體創作人員通力合作、緊密配合,每一環節都不能掉隊。如梅蘭芳先生談《一縷麻》創作時稱道賈洪林扮演的林知府很好,可令觀眾淚下,而“自從賈洪林去世以后,別人簡直唱不了,多是敷衍了事,才興味索然,所以后來我也不常演唱此戲”,可見即使如梅蘭芳這樣的表演藝術家也需要全場演員配合到位才能保證全劇質量。這次許多參演作品不僅展現出較好的藝術質量,還展現出成熟藝術家培育青年藝術家的公心,如《許云峰》,擔綱主演的是青年演員譚正巖,杜鎮杰、朱強為之配戲;《風華正茂》的主演是青年演員李博、郭霄,袁慧琴等配戲,這顯示出成熟的京劇藝術家以藝術為大的風采。復排的《鳳凰二喬》更是充分體現出京劇藝術家的公心與匠心,倪茂才雖然把該劇作為高派代表劇目進行復排,但其扮演的喬玄戲份并不多,這是一個群戲劇目,大小喬、孫策、周瑜、嚴白虎等都有大段表演,顯然這是倪茂才作為成熟的京劇藝術家在借戲培養青年表演梯隊。不過,作為該劇原作主創之一的阿甲,曾稱完成后的“《鳳凰二喬》在情節人物的刻畫上以及結構上都不行,將來要重搞”,可見他對此劇并不滿意。這次復排,就不是簡單地照之搬演,而做了精心改編,使得該作品在情節上更緊湊、更合理,也更有看頭了。再如《李大釗》,張建峰飾演李大釗,而早在2017年上演的《大釗先生》,張建峰就是飾演的李大釗,可見張建峰為飾演好李大釗,已經有了多年實踐與沉淀。兩作對比,雖然故事有了很大變化,不過就舞臺而言,感覺《李大釗》的藝術品質很好,特別是第二場《相約建黨》和第六場《臨危不懼》:第二場的空靈而不空洞、緊張而不慌張的大寫意,別有風味;第六場的對唱,讓人聽得酣暢淋漓,讓耳朵享受了一頓饕餮盛宴。再如《許云峰》第六場《柳暗花明》,劇情緊張而又飽蘊趣味,表演夸張而不失分寸,讓人甚感過癮。同樣,《戰士》中胡兆富風雨之夜救孩子那場的舞臺表演,甚是考驗演員的身上功夫,但三位演員的高超表演令空無的舞臺呈現出漆黑難行的山路,充分呈現出戲曲舞臺無中生有的美學魅力。再如《風華正茂》的創新追求,表現出京劇人鍛造作品藝術品質的明確追求。這一點,也幾乎是這屆參演作品所共有的特色。
謳歌人性致敬英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百年的歷程涌現出了一批批凡人英雄、時代領航人和具有超強人格力量的優秀共產黨員。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這次參演劇目顯然都遵循了這一創作原則。充分發揮藝術創作能動性,創作出一系列致敬英雄的作品,除了從劇名可知的《李大釗》《許云峰》《向警予》《鄧稼先》等,還有《紅色特工》《關東女》《望紅關》《戰士》《紅土》《大盛魁》《燕翼堂》等,向建黨百年獻禮。難能可貴的是,由于創作者以匠心鍛造作品的藝術品質,因而所塑造出來的英雄群像不再是高大全的扁平式人物,而是以人的圓滿形象活現于舞臺,通過展現他們以異于常人的意志、決心、行動而成為了時代英雄,他們不是沒有人性的神,因為他們更了解人性、更熱愛人民,所以才選擇走向為人民奮斗的無悔之路。可以看出,這一系作品不僅僅是向英雄的致敬,更是對人性的謳歌,所以才能塑造出讓觀眾感覺平凡可親而又感人肺腑、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進而在心底生發出對中國共產黨及優秀共產黨員的由衷贊嘆之情,生發出為國為人民奮斗的內在激情。
就戲曲歷史而言,新中國成立前,其創作并不是與時代脫節的,甚至是人民借以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好的藝術樣式,如這次參演劇目《珠簾秀》的內容就是此方面的例證。京劇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實踐,已經證明其可以擔任表現時代的重任,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創作經驗。今日之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京劇也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次參演的《紅土》《花漫一碗泉》都觀照到當前脫貧的時代主題,且藝術品質較高,這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這還不夠,京劇還應該更為廣泛地涉及影響當下的事件與人物,如政法一線的鐵面包公,捍衛祖國利益的外交官、邊防戰士,沖向九霄的航天人,奮不顧身守護人民健康的醫務工作者,默默無聞而又奮力建設科技強國的科研人,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普通平凡的基層工作者等等。京劇應該通過一部部優秀作品,用京劇藝術的魅力展現并記錄當下波瀾壯闊的時代巨變。
(李志遠,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