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德國圖書獎授予?安蒂婕·拉維克·斯特魯貝爾《藍女》
安蒂婕·拉維克·斯特魯貝爾(Antje Rávik Strubel)創作的小說《藍女》(Blaue Frau)被公認為是本年度最優秀的小說作品, 因此, 2021年度的德國圖書獎(Deutsche Buchpreis)就頒給了這位以極大的熱情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創造出高質量文學作品的女作家。
身兼作家和翻譯家的安蒂婕·拉維克·斯特魯貝爾于星期一(10月18日)榮獲2021年度德國圖書獎。德國圖書獎致力于評選出每一年度最出色的小說作品。斯特魯貝爾的獲獎小說《藍女》講述了一位女子在遭受強奸后必須重新恢復思考,重拾語言表達能力的故事。為此,這位主人公回到位于歐洲北端的赫爾辛基市,住進一棟外形平庸的火柴盒式公寓樓里,并在那里試著回憶并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她叫阿迪娜,來自捷克,在柏林讀大學,并且在柏林和度假勝地烏克馬克實習。對于許多與她相遇、相識的人們而言,阿迪娜來自東歐這一身份背景,與其說確確實實地引發了他們對她滿懷同情與善意的關注,不如說在這些人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刻板印象。
《藍女》, 安蒂婕·拉維克·斯特魯貝爾 ,S. Fischer出版社 2021年8月 ? amazon.de
安蒂婕·拉維克·斯特魯貝爾在這本小說中創造出一種通過不斷地前置和回溯而反復穿梭于回憶與現實之間的非線性時間線索,通過這樣的敘事結構,她將對性侵事件的法院審理過程與主人公阿迪娜的真切體驗形成強烈對比,而阿迪娜不得不費盡心力地試著確切地說出自己在這個事件中到底經受了怎樣的遭遇。這部作品標題所指的“藍女”就出現在小說的中間章節中,這是女主人公、也就是敘事者所遇到的一位女神般存在的迷人女子,正因為她的出現,女主角才有可能詳細地描述她被強暴的經過。
《藍女》這部小說在敘事形式和審美上都達到相當高的水準,而那些受“我也是(受害者)”反性騷擾運動(Metoo)影響而變得愈發敏感的公眾,應該會對這部作品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不過,因為忙于應對新近的諸多討論,作者還沒有來得及從這樣的角度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展開更深刻的自我反思。
盡管如此,安蒂婕·斯特魯貝爾并沒有在她的致謝詞里加入政治性的元素。正相反,她認為,實際上,對于結構性暴力和自我選擇的命名(或標簽)的敏銳感知,應該是人們不言而喻的愿望,因而她反對將這些簡化為所謂的政治正確。
在領獎致謝詞中,斯特魯貝爾引用了奧地利女作家伊爾澤·艾辛格(Ilse Aichinger)說過的一句話:“也許不言自明的事物首先要變得無法理解,然后才可能將其不言自明性保留下來。”此外,她還提到了英國女性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和在2017年故去的她的導師席維亞·包芬遜(Silvia Bovenschen)——《藍女》這部作品正是題獻給這位德國女作家。席維亞·包芬遜同時也是一位文學理論家、女性主義者,她在1979年出版的理論研究專著《被想象的女性氣質》(Die imaginierte Weiblichkeit)直到今天依然堪稱權威之作,正是這項研究引發人們對于這一類問題進行討論,即究竟是什么使得女性的聲音在歷代文學作品中陷入沉默。安蒂婕·斯特魯貝爾曾經將瓊·狄迪恩(Joan Didion)和露西亞·柏林(Lucia Berlin)的作品翻譯成德文,通過這兩位美國女性小說家的作品,她有機會深入地浸潤到展現女性氣質的著作當中,而這些創作不只是簡單地通過發出自我主張來對社會現狀做出回應,而且還堅持不懈地關注著語言表達和社會關系等方面所展現出來的不確定性及多變性。
翻譯:董璐,本新聞中文版首次發表于“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微信公眾號,本文版權為瑪麗·施密德特(Marie Schmidt)及《南德意志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2021年10月19日出版)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