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評點研究之檢討——以近二十年來小說評點研究為中心
摘要:小說評點研究約始于19世紀末,至今歷經一百二十余年,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以1950年、1980年和2000年為節點,其中近二十年是小說評點研究成果最豐碩的時期。近二十年來,小說評點研究可概括為“批評史背景下的理論研究”“文化史視野下的綜合研究”和“文章學觀照下的文法研究”三種思路。檢討小說評點研究史,尚有諸多缺憾,如小說評點史研究的缺失、文言小說評點研究被冷落、對小說傳播最具影響力的“文本批評”被忽略等。未來的小說評點研究應關注這些問題,并在基礎研究、理論研究和歷史研究等方面不斷開拓新領域。
關鍵詞:小說評點 研究史 檢討
以近二十年來的小說評點研究來檢討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之得失出于兩個層面的考慮:一是這個時段是小說評點研究史上內容最豐富、視角最廣闊和成果最突出的階段,足以觀照和總結20世紀以來的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也可借此構想未來小說評點研究的新格局和新領域;二是出于研究對象數量之考慮,據不完全統計,近二十年來的小說評點研究空前活躍,其研究成果接近20世紀小說評點研究百年之總和,達1100余種,故縮短時段有利于研究史梳理的準確、合理和到位。
01
從歷史角度看,小說評點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與小說評點的出現幾乎同步;而在明清時期的文人筆記、小說序跋和評點文本等著述中,對小說評點的記錄、評判和研究更是所在多有。但從現代學術史的視角言之,中國小說評點研究史的起始應該是在19世紀末葉,其中標志性的研究文獻是1897年邱煒萲在《菽園贅談》中對小說評點歷史的回顧和對金圣嘆《水滸》評點成就及其在小說評點史上“集大成”地位的評價。此舉迅速引起了學界的呼應,狄葆賢、浴血生、定一等在《新小說》上連連肯定金圣嘆小說評點的業績。與此同時,人們對毛宗崗批點《三國演義》和《儒林外史》的評點也紛紛予以肯定。由此,中國小說評點研究史正式拉開帷幕,至今持續了一百二十余年。
20世紀以來,中國小說評點的研究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以1950年、1980年和2000年為節點,即1950年之前為一個時期,1950年至1979年為一個時期,1980年至1999年為一個時期,2000年至2020年為一個時期。據不完全統計,此時期的小說評點研究(含著作、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之總量約2270種。其中1950年之前五十年的研究論著約110種,1950年至1979年三十年的研究論著約240種,1980年至1999年二十年的研究論著約760種,2000年至2020年二十年的研究論著約1160種。遞增之趨勢非常明晰,而近二十年無疑是小說評點研究史上最為發達的時期。
1950年之前的研究時段實則還可劃分為晚清和民國兩個階段,晚清時期的小說評點研究采用的形式是“小說話”,大多是感悟式的評價,如邱煒萲《菽園贅談》、平子《小說叢話》(《新小說》第8期,1903年)等。研究性的文獻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如俞平伯《論〈水滸傳〉七十回古本之有無》(《小說月報》第19卷第4期,1928年)、隋樹森《金圣嘆及其文學評論》(《國聞周報》第9卷第24—26期,1932年)、胡適《跋乾隆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鈔本》(《國學季刊》第3卷第4期,1932年)等。在研究內涵上形成了金圣嘆評點《水滸》和《紅樓夢》“脂批”兩個核心。
1950年至1979年之間的三十年是小說評點研究非常特殊的時段,其中前十余年間,小說評點研究接續民國時期研究之余脈,繼續以金圣嘆、脂硯齋的小說評點為研究中心,并逐步擴展到對李卓吾評點《水滸傳》、毛氏父子評點《三國演義》和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等的研究。如俞平伯編《脂硯齋紅樓夢輯評》(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金兆梓《談談金圣嘆的批改〈水滸〉和〈西廂〉》(《新建設》1962年第1期)、吳世昌《論〈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七十八回本)的構成、年代和評語》(《中華文史論叢》第6輯,中華書局,1965年)等。20世紀70年代后期,小說評點研究很快重新步入正軌,僅1977年到1979年的三年間,小說評點研究成果就達30余種,王利器《〈水滸〉李卓吾評本的真偽問題》(《文學評論叢刊》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郭豫適《談〈紅樓夢〉研究史上的評點派》(《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等著述都頗具學術內涵。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小說評點研究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此時期的小說評點研究不僅數量龐大,研究內涵和研究視野也大為改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兩個時間段。
經過短暫的三年過渡,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小說評點研究迅速升溫,并快速完成了向學術研究的轉型,奠定了小說評點研究的基本格局。這種“轉型”和“奠基”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標志性成果之中:
1.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的出版奠定了從“小說理論”角度研究小說評點的基礎,在學術界影響巨大,刺激了小說評點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此后陸續出版的多種小說理論批評史都是這一研究格局影響下的產物,如黃霖《古小說論概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王先霈和周偉民合著《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陳謙豫《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等。
2.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開啟了包括評點資料在內的經典小說研究史料整理之先河,至80年代中期,各種經典小說資料匯編陸續推出。而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以選文的形式整理小說評點史料,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值得注意的是,經典小說的會評本也在此時期發軔,如陳曦鐘等輯校的《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李漢秋輯校的《儒林外史會校會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等。
3.郭豫適《紅樓研究小史稿》《紅樓研究小史續稿》(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981年)和孫遜《紅樓夢脂評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等著作推動了經典小說評點的研究,這些論著既是“紅學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小說評點研究的開創性論著,并引發了對經典小說評點的研究熱潮。
4.張國光出版《〈水滸〉與金圣嘆研究》(中州書畫社,1981年),竭力為金圣嘆“翻案”,進一步強化了金圣嘆在小說評點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雖觀點有偏激之處,但對廓清金圣嘆研究的面貌確有推進之功;而《金圣嘆全集》(曹方人、周錫山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的出版又為金圣嘆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個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在短短五年左右時間內完成的,以后十余年的小說評點研究大多是在這些基礎上的延伸,并在理論研究、資料整理和經典小說評點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確立了小說評點的研究價值和地位。而隨著小說評點研究的深入和小說評點研究范圍的擴大,小說評點研究的視野和格局也慢慢出現了變化。
出現變化的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末葉,而格局的變化表現為整體研究的加強。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葉,小說評點研究很少有整體研究的論著(小說理論批評史除外),基本都是小說評點的個案研究,研究內涵也以小說評點涉及的小說理論思想為主。這種格局是符合學術史規律的,因為只有學術個案的長久積累和深化,才能帶動整體研究,而缺乏以個案研究為根基的整體研究往往顯得空洞和浮泛。同時,小說評點研究是在中國文學批評史這一學科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以理論思想為研究主體即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正是經過十余年的積累,小說評點研究在90年代末出現了對小說評點作整體研究的實踐和要求打破僅對小說評點作理論批評研究這一狹隘格局的呼聲。以下幾位研究者的成果可為代表:一是林崗的系列論文及其結集的專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從社會思潮和思想文化的視角探討了小說評點在明清之際的發生、成熟和價值,觀點和視角都一新耳目,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二是筆者的系列論文《中國古代小說評點的價值系統》(《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論中國古代小說評點之類型》(《文學遺產》1999年第4期)等和以此為基礎的博士論文《中國小說評點研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98年),提出小說評點具有“文本價值”“傳播價值”和“理論價值”的價值系統,指出小說評點是一個文化現象而非單一的文學批評,呼吁小說評點應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這些觀點也在小說評點研究中產生了較大反響。三是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將小說評點納入中國文學評點史的長河中加以考察,雖然“評點文學”之概念似可再斟酌,但這種宏觀的視野和歷史的梳理是值得稱道的。四是楊義的《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1997年),這是較早采用“敘事學”理論來分析中國敘事文體的專著,雖不以古代小說及小說評點為主體研究對象,但這種觀念和思路對小說評點研究產生頗多影響,小說評點的敘事學研究開始出現。如陳果安《明清小說評點與敘事學研究》(《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1期)、鄭鐵生《明清小說評點對中國敘事學的意義》(《南開學報》1998年第1期)等,數量不多,但風氣已開。
以上我們對20世紀的小說評點研究作了粗淺的梳理和分析,目的是對近二十年小說評點研究的分析提供一個歷史的背景和發展的源流。我們不難看到,20世紀以來的小說評點研究走了一條頗為艱難的研究之路,一直到80年代,小說評點研究才真正走上正軌,在研究觀念、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績,這為21世紀的小說評點研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21世紀以來的小說評點研究正是上述研究史的自然延伸。
02
關于近二十年的小說評點研究,我們擬從橫向展開的角度加以梳理,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從“著述體式”入手整理此時期小說評點研究的基本狀況,二是從研究思路的角度分析此時期小說評點研究的特色和成績。
所謂著述體式,按常規一般分為三種形式:著作、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近二十年的小說評點研究用數據來統計的話,大致是這樣:著作(包括專著、論集、批評史、學術史和資料集)260種左右,論文(主要是期刊論文)580篇左右,學位論文(碩士、博士)320種左右,總數近1160種。
著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小說評點的研究專著,其中較有影響的有(按時間排序):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白嵐玲《才子文心:金圣嘆小說理論探源》(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曹立波《紅樓夢東觀閣本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吳子林《經典再生產——金圣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陳洪《金圣嘆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和陸林《金圣嘆史實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等,這些論著或整體研究,或個案分析,或史實考訂,對小說評點的研究均有深度和廣度。除專著外,還應關注的是近二十年來小說理論史、小說學術史中的評點研究和小說評點專題史料的整理,前者如王汝梅、張羽合著的《中國小說理論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黃霖等《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記〉學術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和吳敢《金瓶梅研究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等。后者如孫中旺《金圣嘆研究資料匯編》(廣陵書社,2007年)、劉強《世說新語會評》(鳳凰出版社,2007年)、蔡鐵鷹《西游記資料匯編》(中華書局,2010年)和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資料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等。
這一時期小說評點研究的期刊論文高達580余篇,這一數目顯示了小說評點研究的繁榮。與以往相比,其中最突出的現象是整體研究的學術論文明顯增多。這些論文拓展了小說評點的研究領域,兼具小說評點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如宋莉華《明清小說評點的廣告意識及其傳播功能》(《北方論叢》2000年第2期)、吳子林《小說評點知識譜系考索》(《浙江學刊》2001年第2期)、紀德君《明清小說編創與評點的互動及其影響——以明清時期世情小說為例》(《文藝研究》2010年第10期)等都是這一時期小說評點研究論文中影響較大的作品。而在個案研究中,一些考據文章也頗為出色,如潘建國《凌蒙初刊刻、評點〈世說新語〉考述》(《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周興陸《元刻本〈世說新語〉補刻劉辰翁評點真偽考》(《文藝研究》2011年第11期)、胡勝《抄本〈西游記記〉發微》(《文獻》2007年第2期)等都考證精審,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當然,二十年時間有580余篇論文,看似成果豐碩,但也不能以此說明小說評點研究獲得了多高的成就。如果從當下的評價體系來檢討的話,則問題能看得更為清晰,如以CSSCI來源期刊為標準,580余篇期刊論文中,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的有250篇左右,約占總數的43%;而如以所謂的權威期刊來衡量的話,則境況更為“凄涼”,250余篇CSSCI來源期刊論文中發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雜志的僅寥寥數篇。研究的總體水準其實不容樂觀。
將學位論文納入研究成果體系之中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隨著中國學位制度的發展和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招生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學位論文的地位日漸提升。由于在研究生(主要是博士)培養的評價體制中有論文發表的強制要求,以學位論文為基礎發表的論文和以學位論文(主要是博士論文)為基礎出版的專著都非常普遍,可以說,學位論文已成為研究成果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說評點研究同樣也是如此,在短短的二十年中,研究小說評點的學位論文約有320種。以碩士、博士來劃分,則碩士論文270種左右,博士論文50種左右。以小說語言為白話或文言來區分,則白話小說評點研究280余種,文言小說評點研究40余種。以經典文本排序,則《水滸傳》評點研究80余種(其中研究金圣嘆評點《水滸》的碩博士論文近60種,金圣嘆以外的《水滸傳》評點研究20種左右),《紅樓夢》評點研究31種,《聊齋志異》評點研究25種,《金瓶梅》評點研究20種,《三國演義》評點研究18種,《西游記》評點研究11種,《儒林外史》評點研究8種,《世說新語》評點研究5種。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二十年近260種評點論著中,有22種以博士論文為基礎,可見學位論文已是一個不容輕視的成果類別。但從上述數據看,問題也很多,比如碩士、博士論文之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學位論文的整體水準。因為從常規來看,碩士論文轉化為研究成果的概率偏低,大量的碩士論文僅僅是為完成碩士學業和取得碩士學位而撰寫的,學術性并非第一要義,故博士論文占比偏低是影響學位論文整體質量的重要因素。再如,對經典小說評點的研究,整體上也數量偏多,在320余篇學位論文中,研究經典小說評點的竟達近200篇,這個數據很能說明問題。所以,重復研究的論題、陳陳相因的思路在學位論文中比比皆是,影響了學位論文整體的學術質量。
03
近二十年來,小說評點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種研究角度:批評史背景下的理論研究、文化史視野下的綜合研究和文章學觀照下的文法研究。這三種研究角度在著作、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三種著述體式中都有體現,因而也是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研究視角。
由于受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格局的影響,長久以來,小說評點研究一直以“理論思想”為主要對象,于是對各種“學說”的闡釋成了小說評點研究的首要任務,由此,小說評點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小說理論研究。這一境況在20世紀末的小說評點研究中已有明顯變化,但因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影響很大,而小說評點本身也確有理論的特質,故而近二十年來小說評點研究中的理論研究仍然是一條重要線索。只不過闡述理論思想的方法和視角已有明顯的變化,傳統小說理論諸如“典型”“結構”“本體”“形象”等不再是小說評點理論思想研究的主體,代之而起的是“敘事理論”的崛起和普遍化。這一點較早見于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其中第八章“古代小說評點家的敘事理論”即專門以敘事理論來闡述小說評點中的理論思想。此后,“敘事理論”儼然成為小說評點研究的理論“新貴”,出現大量研究成果,如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楊愛君《明清小說評點中的敘事結構論》(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05年)、張曙光《敘事文學評點理論的現代闡釋》(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方志紅《小說評點“春秋筆法”理論與中國敘事學》(《語文知識》2010年第2期)、劉玄《論陳其泰〈紅樓夢〉評點中的敘事理論》(《紅樓夢學刊》2015年第1期)等,可見無論宏觀研究還是微觀研究,敘事理論都是重要的理論思想和方法。
從文化史角度研究小說評點由來已久,但較早從理論上明確提出這一思路的是筆者:“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而非單一的文學批評,評點在中國小說史上雖然是以‘批評’的面貌出現的,但其實際所表現的內涵遠非文學批評就可涵蓋。小說評點在中國小說史上所起到的作用遠遠超出了‘批評’的范圍,形成了‘批評鑒賞’‘文本改訂’和‘理論闡釋’等多種格局,而其價值也顯現為‘傳播價值’‘文本價值’和‘理論價值’三個層面。”近二十年來,從文化史角度研究小說評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小說傳播角度分析小說評點的功能和價值,如蔣玉斌《清代的小說評點與小說刊印》(《蘭州學刊》2016年第6期)、甄靜《元明清時期〈世說新語〉傳播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中文系,2008年)等都是從傳播方面研究小說評點的論著。與此相關,書坊與小說評點的關系研究在此時期成為熱門選題,其中影響較大的當屬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此書雖不是評點研究的專門論著,但其第九章“明代書坊與小說評點”分四節全面梳理了書坊與小說評點的關系。余者如原方《余象斗“評林體”初探》(《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3期)和劉海燕《明建陽刊小說的評點形態與編輯活動》(《南開學報》2019年第1期)等。小說評點的傳播研究及由此引發的書坊研究、建陽本小說評點研究等成為一時選題的熱點,對小說評點研究的深入開展確乎有推進作用。從“評改一體”角度看待小說評點雖非此時期之特色,但此時期對“評改一體”的研究是最自覺的,成果也是最豐碩的。如吳子林于2009年出版《經典再生產——金圣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從“經典再生產”的視角評價金圣嘆對《水滸傳》的評改。紀德君在系列論文的基礎上出版《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其中第三章“評點與通俗小說的編創”分別從“歷史演義小說評點與編創的互動”“神魔小說評點對編創的引導”和“世情小說評點對編創的影響”等多方面探討了評點與通俗小說編創之關系,所論頗有深度。曾曉娟于2017年出版專著《“評”與“改”:中國古典白話小說之雅化過程——以〈水滸傳〉為中心》(南開大學出版社),論述比較深入,尤其文本比照非常細致。筆者在《中國小說評點研究》和《“四大奇書”:明代小說經典之生成》(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中系統揭示了小說評點“評改一體”的特性,并以“四大奇書”為例分析了通俗小說的經典化問題,在學界也有一定的影響。
文章學觀照下的小說文法研究也是評點研究的常規思路,其研究亦由來已久。但由于小說評點采用的思路和術語與八股文有密切關系,小說評點之文法一直受到研究者詬病。如胡適《水滸傳考證》認為,這些技法“是八股選家的流毒,讀了不但沒有益處,并且養成一種八股式的文學觀念,是很有害的”,“讀書的人自己去研究《水滸》的文學,不必去管十七世紀八股選家的什么‘背面鋪粉法’和什么‘橫云斷山法’!”魯迅在《談金圣嘆》一文中對金圣嘆將小說批評“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也深為不滿,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小說文法長期難以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一直到80年代以后,小說文法才得到了真正的研究,如張國光《金圣嘆小說理論的綱領——駁所謂〈讀《第五才子書》法〉是“八股文法”論》(《古典文學論爭集》,武漢出版社,1987年)等。到21世紀,小說文法及文法術語研究蔚為大觀,成了研究者關注最多的領域之一,如陳文新《金圣嘆論小說“文法”》(《水滸爭鳴》第6輯,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年)、羅德榮《古代小說技法學成因及淵源探跡》(《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1期)、陳才訓《文章學視野下的明清小說評點》(《求是學刊》2010年第2期)等。其中有兩位研究者的成果最豐富,對小說文法研究的貢獻也最突出,一位是暨南大學的張世君,一位是江西師范大學的楊志平。張世君長期關注小說技法研究,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于2007年出版專著《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楊志平于2008年完成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小說技法論研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以后專注于這一領域,發表十余篇小說文法術語的考釋論文,并于2013年出版專著《中國古代小說文法論研究》(齊魯書社)。古代小說文法及其術語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古代小說敘事法則的獨特呈現,也是古代小說批評的主流話語,對古代小說的創作和傳播均產生了重要作用。作為曾經在中國小說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批評話語和思想系統,古代小說文法及其術語值得我們重視,尤其在“以西例律我國小說”的大背景下,更需要探究中國古代小說批評的思想傳統和話語系統。
04
回顧小說評點研究史,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小說評點研究,我們完全可以得出小說評點研究成果非常豐碩這樣的結論,情況也確實如此。但其中的不足也是明顯的,首先,小說評點在中國古代延續了數百年,作品繁多,內涵豐富,有其自身的發展脈絡,對中國小說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縱觀小說評點研究史,迄今尚無一部完整的中國小說評點史,這與小說評點的成就及其在小說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稱的。其次,小說評點涉及面廣,主要包括三個領域:以“章回體”小說為代表的白話小說評點,以“筆記體”小說為中心的文言小說評點和以“新小說”為主體的近代報刊小說評點,這三者的總和構成了中國小說評點的整體面貌。但至今學界未對中國小說評點資料進行系統整理,致使小說評點的“家底”仍然不明。據初步統計,現存的小說評點本有600余種,需要加以全面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再次,小說評點研究“重白輕文”傾向非常嚴重。以近二十年的小說評點研究為例:580篇左右的期刊論文中,文言小說評點研究約40篇;320余種學位論文中,文言小說評點研究40種左右;而在近260部評點研究著作中,文言小說評點研究僅6部。其中除董玉洪《中國文言小說評點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05年)、林瑩《文言小說評點研究及編年敘錄》(博士后出站報告,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20年)等之外,大多是對《世說新語》《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評點的個案研究。復次,小說評點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方法雖有所拓展,但在整體上仍然受傳統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格局的影響,對小說評點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認識尚需進一步突出和彰顯。最后,在小說評點研究中,對小說傳播最具影響力的“文本批評”被忽略和淡化。有鑒于此,未來的小說評點研究或許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1.加強小說評點的理論研究
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推進小說評點的理論研究:第一,拓寬思路,跳出小說評點研究的自身格局和狹隘范圍,接續西方敘事理論和新批評等理論資源,在更高的理論視野中評價和闡釋小說評點的內涵。尤其要加強敘事理論的本土化研究,所以,如何使敘事理論更切合小說評點之實際仍然是未來研究的重要內容。第二,加強對小說評點的形式研究,探討小說評點的形式之源。厘清小說評點與傳統經典注疏、章句之關系,小說評點與經義、八股之關系,小說評點與詩文、戲曲評點之關系,白話小說評點與文言小說評點之關系等,從而揭示小說評點獨特的文體內涵及形成機制。第三,加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小說評點研究,廣泛探討小說評點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同時加強作為思想載體的小說評點研究,挖掘小說評點的思想意義,展現小說評點的思想文化屬性。
2.強化小說評點的歷史研究
小說評點的歷史研究首要的是夯實基礎,對小說評點史進行多視角、多類型的研究。如小說評點的編年史、小說評點的斷代史、小說評點的分體史、小說評點的形態史、經典小說的評點史、“評改一體”的編創史等。在此基礎上,結合以往小說評點研究中成果比較豐富的理論史和文法史,撰寫系統的小說評點通史。而就當下的研究基礎和研究格局而言,更為緊迫的是從編年史、斷代史和分體史做起。具體而言,編年史旨在勾勒小說評點的歷史全貌,為小說評點史的撰寫打好史料基礎;斷代史則以晚清民初的小說評點為對象,尤其是對最有特色的“報刊小說評點”進行專門的歷史研究;而分體史重在彌補以往小說評點研究“重白輕文”的偏向,切實加強文言小說評點的研究,將文言小說評點納入小說評點歷史研究的整體框架之中。
3.完善小說評點的基礎研究
小說評點的基礎研究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故小說評點研究要得到發展,一些基礎性的工作需要完善。第一,全面整理小說評點總目,編纂小說評點總目提要。總目的整理可以先分為“白話小說評點”“文言小說評點”和“報刊小說評點”三個領域分別梳理;提要的撰寫以“評點”為核心,版本考證也要側重于不同版本之間評點之源流。第二,全面梳理小說評點者的生平資料,編纂系統的小說評點者小傳。在中國古代,小說評點者是一個職業性較強的批評群體,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書坊主及其周圍的下層文人、小說評點者中的文人、“自評”的小說家和近代報刊小說評點的報人。這四類評點者各具特色,也有不同的評點宗旨。第三,系統梳理小說評點研究史。包括整理研究總目,梳理從古至今有關小說評點的評論和研究文獻;選擇其中最具特色、影響和價值的有關小說評點的評論和研究文本,編選貫通歷代小說評點研究史的選本,展示小說評點研究的脈絡、特色和成就。第四,進一步加強個案研究。在研究史的框架中尋找小說評點個案,或開拓、或補足、或重寫,視角上要有所創新,史料上也要有所發現。第五,稀見小說評點本的整理。搜集稀見小說評點本,包括稿本、抄本、刻本等,所收之書應為海內外現存,但未經影印或整理出版,同時具有較高評點價值和版本價值的評點本。
以上,筆者對20世紀以來的小說評點研究作了梳理和評析,并在反思研究史的基礎上對小說評點研究的未來格局和領域提出了建議。由于20世紀以來小說評點研究的豐富復雜,筆者沒有對研究史上的眾多學術觀點和學術爭鳴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評價,而主要是就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整體面貌對小說評點研究作了簡要的回顧和分析,給出的建議也純然是個人的思考。掛一漏萬和評價不當處敬請方家同好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