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因何而閃耀?
196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文化部評出了趙丹、白楊等22位“新中國人民演員”,這就是后來在幾代影迷心中閃閃發光的“二十二大電影明星”。雖然大眾更愿意呼之為明星,但是從其本名中,我們可以看出新中國明星評選的落腳點——人民性。
這一命名方式和新中國的“人民教師”“人民警察”等命名邏輯是一致的,即回歸其職業本源,更強調文藝工作為大眾服務的屬性。歸根結底,演員是這個社會千百種職業的一種,其光榮乃至“光環”是喜愛演員的大眾所賦予的。人民演員的稱號不僅是對演員職業熱忱的肯定,更意味著其在人民中間的卓越影響力。
這種由領導人親自部署,各大電影制片廠齊心協力推選明星的陣勢如今已很難見到。在文娛生產日趨市場化的今天,評選明星的“權力”也已經越來越分散。隨處可見的各類明星榜單似乎在說,這是一個更加星光熠熠的時代,也不禁令我們發問:群星是因何而閃耀的呢?
有人說,明星的閃耀在于其自身優秀的素質。這話倒不假,“明星”一詞本就可以用來指代各行各業的杰出人物,但是在當下的語境中,卻更多地用來代指娛樂圈的知名人物。在后者意義上的一些被標榜為明星者,是否在自己的本職領域取得了足夠的成績?又是否盡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呢?近期一批違法悖德的“明星”被處理,似乎就是一個反例。更遑論那些打著明星旗號,鼓動粉絲掏心掏肺又掏錢的“飯圈”亂象,不僅嚴重影響了整個文娛產業的形象,更是觸碰到了法律的邊界。一個健康的明星成長體系,必然離不開對于法律的尊重。法律是底線,道德亦是約束。我們呼吁“貨真價實”的明星,也并非苛求道德上的完人。但是,社會的公序良俗,其不容觸碰者,應該為人所知、為人所敬。
也有人說,明星只是憑空制造出來的。不難發現,在造星、炒星的活動中,本來只是網絡基礎術語的流量一詞屢屢浮現,在一個不良的行業生態中竟幻化出令人吃驚的圖景。由此衍生的“流量明星”一詞更是清晰地指出了當代“明星”制造的吊詭之處:本該帶來流量的明星,反過來卻成為了流量的“產品”。流量明星的大行其道,仿佛在表明人們喜愛的是附著于明星周圍的縹緲流量。然而我們知道,如此偏愛流量的實為流量背后的推手。在無數服務于造星的“流量事件”背后,都充滿了一種資本式的傲慢,他們似乎執著地相信流量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可以創造一切的力量。可是我們要說,日益成熟起來的觀眾已學會了拒絕,學會了冷眼旁觀以所謂明星為工具制造的流量泡沫。
今天,當我們面對當下文娛經濟中的種種亂象,回望新中國成立之初評選出的這二十二位明星的成就,可以讓我們思考到底什么是明星,什么是中國式的明星。
一個突出的標志是他們都有著十分過硬的作品。以趙丹為例,他在舊社會就主演了《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烏鴉與麻雀》等藝術水平與社會意識俱佳的影片,新中國成立后,他又主演了《李時珍》《林則徐》等傳記片,為探索民族電影藝術作出了突出貢獻。趙丹的藝術修養不僅在于其對電影領域本身的深耕,也有賴于他在多種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戲劇、書法、繪畫都是他執著一生的摯愛。藝術工作不僅是他的職業,更凝聚了他對社會的責任感。支撐他創作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他對民族的感情,無論是早年參加左翼劇聯,還是抗戰時期的救亡演劇隊等,都是這種情感的重要體現。即便在特殊時期,受到了錯誤的批判打擊,也沒有磨滅他的熱情,撥亂反正伊始,趙丹就開始了自己傳道授業的工作,給新一代文藝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趙丹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中國式明星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明星是跨越時空的“沉淀”。他們的作品深深地根植于腳下的土地,他們為了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民去創作,人民也愿意看到這些作品穿越時空,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真正的明星不是因為鋪天蓋地的營銷而閃耀,不會因為短暫的流行而閃耀,一切暫時的榮耀也必如流星一樣,消失在夜空之中。群星是否是群星,終究是要人民來回答的,他們也必是因其作品而閃耀,因其人格而閃耀,因其歷久彌新的魅力而閃耀。
(作者司若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作者王法嚴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