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美術評論的當下問題(上)
來源:文藝報 | 陳履生  2021年08月20日07:55

客觀來說,有關主管部門在新時代對于文藝評論工作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顯然,這種重視是基于當下文藝評論工作不夠為社會以及文藝界所重視的客觀情況而決定的。因此,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無疑,這有助于推進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和文藝評論工作。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相互依存、相向而行。可是,在新世紀的實際狀況中,美術創作和美術評論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盡管各自的表現不盡相同,但關聯到的本質問題是相近的。具體到美術評論來說,問題可能更為復雜。如今從事美術創作的美術家越來越多,美術機構越來越龐雜,而美術評論顯然跟不上這一時代的發展,也很難應對這一變化。當然,在諸多的社會原因之外,美術評論和評論家自身的問題是最為主要的。如何評估當下,如何認識其中的問題,應該是當前美術評論的首要。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工作已經處在特別的窘境之中,在這樣一個現實之下,美術評論就難以避免地存在著種種問題:

平庸狀態 平庸化的美術評論作為普遍的存在,是當下美術評論工作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毫無疑問,美術評論自身的問題是客觀現實,缺少能為業內認可的優秀美術評論家,缺少能夠影響美術創作的具有指導性、且能為業內廣為傳閱的優秀的評論作品。如果美術評論界能夠成立的話,那么,這一界是相對平庸的。看不到有影響力的作為,看不到發展和提升,那就是平庸。當然,這一平庸是由美術社會的基本面所決定的,是為當下的社會問題所左右的,而更重要的是與之關聯的美術創作問題。毋庸諱言,現在的美術創作也出現了嚴重的內卷化問題,自我欣賞,自我滿足,像卡拉OK那樣。所以,絕大多數的平庸之作卻瓜分了很多社會資源,而有許多是應景的組織和匆忙的應對。有數量沒質量,有些作品連起碼的歷史背景都不清楚,連基本的造型問題都沒有解決,而造型大都是依靠照片,有的就直接畫照片;缺少生活,更缺少來自生活的感動。如此,展覽沒有學術的內涵,只是庫房內藏品分門別類地應景推出,看不到對藏品的研究,更看不到學術的關聯。而絕大多數的展示是屬于個人化的,其社會責任因個人創作與美術發展自身的關系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在展覽遍地都是的今天,卻看不到像樣的關于展覽的評論。

缺席狀態 當下美術評論工作的地位下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為嚴重的時期。在這個處于低潮的時期,美術評論實際上是用則有,不用則無。這表現為一種被選擇,讓美術評論很尷尬。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美術界看到了美術評論實際存在的一種附庸狀態,開展過討論,引起了業內的關注??墒?,這一問題在當下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重。因此,在許多重要的美術創作和展覽中,包括全國美展的缺席就特別典型。2021年是美術創作的大年,收官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以及文旅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班,產生了很多作品。面對如此眾多的作品,具體的評論在哪里?它們與原有創作的關系是發展、推進、提高了,還是今不如昔。新的創作好在哪里?不足又表現在哪里?美術評論缺席的狀態下讓人們感受不到評論的存在。以“建黨”題材為例,本年度出現了龐茂琨的《開天辟地》與何紅舟、封治國、傅紀中合作的《啟航——中共一大會議》,都是還原上海一大會議的歷史,表現上海一大會議現場中的人物組合和形象塑造。這兩件作品都是史無前例地畫出了全部的一大代表,突破了禁區,表現出了當代社會對于主題創作的寬容。這兩件作品在構思立意和形式語言上有著明顯的不同,而兩幅畫的作者不僅是著名美術院校的教授,也是當代油畫界的領軍人物,那么,他們的創作是如何直面和反映當下創作的問題?而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對于當代主題創作有何借鑒意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值得評論和討論的問題。至少應該有個系統的總結,并公開讓公眾和業內具體了解??墒牵侥壳盀橹箾]有看到類似的評論,而能夠看到的只是“每一筆都有歷史根據”的新聞報道。今年各地也舉辦了很多展覽,可以說是一浪高過一浪,然而,一些展覽中出現了1949年歡迎解放軍進城的橫幅標語卻是從左至右的書寫,如此沒有基本歷史知識的錯誤,又如何能營造畫面的歷史感?這實際上也是需要美術評論來幫助提高的;盡管這很基礎。可以說,新世紀的美術評論不能說是完全沒有,而是只能看到一兩篇由相關部門組織的所謂的“評論”,充其量只是一種推介。如此來看這樣一種缺席的狀態,從本質上反映出美術評論工作的實際地位。毫無疑問,沒有地位就沒有尊嚴,沒有尊嚴也就沒有了地位。

失語狀態 在缺席的狀態下,美術評論則表現出了在整體上的失語。如果說缺席,那有可能是人家沒請,似乎是情有可原;但人家不請,不代表評論家沒有責任。評論家應該有不同于其他作家和藝術家、藝術史家的基本素質,這就是敏感和自覺。失語最主要的是反映出批評家文化自覺的缺失。沒有自覺,就可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自覺,也有可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從整體上看,這種自覺的每況愈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從事美術批評的人的素質退化。在一個缺少培育基本素質的社會環境中,評論家表現出了先天的不足,加上后天培育的缺失,那么,自覺從何而來?因此,失語表現出的對于美術創作現實的冷漠,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當然,冷漠有可能是來源于失望,有可能是因為無奈,更有可能是因為不屑一顧。而從社會層面上來看,如今媒體業高度發達,不管是公、還是私;不管是主流還是非主流;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主流媒體中除了一般性報道之外的失語狀態,更多的反映出當下的文藝現實。美術評論的失語狀態所表明的種種問題,讓人們看到了美術評論工作的作為。顯然,沒有作為,就沒有地位;沒有地位,也就沒有了尊嚴。

應景狀態 主要表現為此一時彼一時,缺少持續的關注。而應景往往像逢年過節,基本上都是說好話,一片祥瑞。組織者為了應景,為了避免缺席而引起的另一方面的批評,往往會主動添加一些評論工作,或者成為那種比較尷尬的“標配”。因此,社會上也能夠看到一些組織的評論,雖然不太像樣,卻勝于闕如。應景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不應景都感覺到不正常。然而,該如何應景?應景也應該表現出基本的專業水平以及責任和態度。美術評論的應景不能只是看到所謂的在場,還應該表現出基本的專業水準。人們常說“應景之作”,而面對“應景之作”如何能夠產生像樣的評論?在當今的評論工作中,對一些重要的展覽或作品,還缺少持續的關注和評論,也難以深化美術評論,更難以營造研究和探討的氛圍。只有持續的關注和評論,才能在持續的關注中看到變化和發展,才能提升美術評論的整體水平。1954年,《美術》第8期發表了中央美院教授王遜參觀“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第二屆展覽會”的觀后感《對目前國畫創作的幾點意見》。此后針對王遜的觀點,于1955年開展了討論,從第1期開始先后發表了邱石冥、線天長、潘紹棠、徐燕蓀、洪毅然、秦仲文、蔡若虹、張仃、黃均、西北藝專美術系理論教研組、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四年級全體同學的文章,一直延續到第9期還發表了《對國畫創作接受遺產問題的意見來稿摘錄》。可以說,那時候的美術評論有針鋒相對,有截然不同,還有得理不饒人。對重大問題的聚焦,持續關注,不僅促進了學術的繁榮,也反映了這一時期國畫創作的整體面貌。

淺層狀態 當下美術評論工作或者美術評論文章的實際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美術評論處于一般性的評介之中,缺少學術的內涵,缺少理論的深入,更難以產生思想的火花。淺層難免淺顯,淺顯就是平庸。如今的寫手很多,平庸之作占據了版面,也成為了時代的霸屏。這種淺層狀態消解了文藝評論工作應有的時代使命,也不可能產生促進美術創作和美術繁榮的積極意義。在淺層狀態中,美術評論就不能解決基礎性問題,就不能把握前沿性問題,更不能直面傾向性問題。如今人們看到的這種淺層狀態基本上是一種應付的情景,是一種禮節性的迎來送往,所以,很多美術評論浮光掠影,對一些人和事以及作品都停留在一種淺顯的層面上,顯現出了這種可有可無的被利用的實際狀態。藝術評論的淺層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為一種無奈,過于精深而專業的評論沒人看,一般產品說明那樣的評介更沒人看,反之,瞪大眼睛找美術創作中的抄照片,書法中的錯別字,攝影中的擺拍和穿幫,往往成為最為大眾化的評論消費的熱門。無疑,這種狀態也有客觀的原因,因為評論的學術話語具有相當的彈性,要說服人很難;而發現的抄襲、錯誤以及穿幫,那都是實錘,難以辯駁。因此,轉而求其次,自媒體中的種種揭露就替代了評論和批評,而這在公眾平臺上,往往成為一時的熱點。走出淺層,需要專業,但這個專業不是那種學院的培養,也不是學歷和學位,而是需要批評的精神,像魯迅那樣。

利用狀態 利用表現出了美術評論的被動局面。一方面是被商業的利用,再就是被藝術家所利用。這些利用基本上可以說明當下藝術界還不能完全舍棄美術評論,不管有用還是沒用。有了雞就有蛋,美術評論作為花瓶有它合理存在的價值,但必須要有基本的擺相,得擺好、擺正。美術創作、美術展覽以及個人的展示等利用美術評論,都是基于一種目的和功利,也是將其看成一種配置和選項,而這種評論的實際亦有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力。美術評論最易被商業所利用,而被商業利用最無語。可是,在商業社會中又難以拒絕,也難以杜絕。顯然,商業的利用如果能夠正視評論的風骨,那么,為了利益的推廣而通過評論來客觀論述其藝術的底蘊和實際的價值,那也無可厚非。但做到是很難,因為很難擺脫商業的利益訴求。這種被動的利用,在本質上與評論工作沒有太大的關聯。因為社會不能完全拒絕利用,而有限度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利于美術評論工作的發展,所以,限度很重要。現在的問題是沒有限度,甚至是突破底線。反之,評論家的反利用將評論變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使評論完全商業化,不僅徹底改變了評論的品質,而且還使評論墜落到塵埃。

迎合狀態 自世紀之交以來,美術評論家為了迎合世俗對于評論的需求,出現了大量的迎合式評論,這些評論成為絕大多數個人畫冊的前言,或者是主流媒體中“文藝版”最為多見的畫家介紹。這之中除了一方面是主流的邀請之外,更多的是畫家基于自己的創作和展覽,邀請評論家所做的評論文章。雖然這類邀請之作并不一定都是迎合之作,其中不排除有一些不違學術良知的實事求是的專題研究和評論。然而,受到人情關系的影響,絕大多數的此類評論所表現出的這種迎合狀態,很難顯現出評論的實際意義,也很難反映出評論的應有水平。畢竟是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其迎合表現出的基本內容以及基本的方式方法,很難談到評論所具有的公共原則中的基本的社會責任。因為這類美術評論不能在迎合中堅守自己的獨立性立場,也很難把握一些個體在全局中的權衡,所以,迎合狀態中更多的是阿諛捧場,更多的是一種應對,是一種為了某種目的和利益的需求。迎合所產生的吹捧,是數十年來美術評論肌體上的惡瘤,無藥可治。而看看中國歷史上從唐代張彥遠以來,好多畫品也是言過其實。可以說這是一種通病,雖然不治,卻可以避之,關鍵是評論家要有定力。

是非狀態 有好壞、有對錯的評論就難免滋生是非,但評論和是非不是一回事。評論產生于評論家對人和事以及作品的看法,其中難免有偏差,話語還有口氣的輕重;如果基于學術討論,或者由此反批評,是再正常不過的??墒牵缃癫皇侨绱?。產生是非的根本是人;人有千差萬別。一方面是被評論者的素養,另一方面是社會接受評論的寬容度。前者所表現出的美術家接受評論的素養,在當下是普遍的欠缺,只能聽好的,哪怕只是文章的最后有幾句——假如……如果……那么,可能會更好,或未來不可限量等,都不容存在,都要刪去。社會的接受就更復雜,如今美術評論所表現出的是非狀態,呈現出了當下美術評論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問題,包括原本屬于在學術范圍之內對評論言辭的不同見解,都有可能訴諸法律,寄希望屬于美術外行的法官用慧眼來判斷具體評論的是與非,這是當下出現的一個特別的現象。這種是非狀態讓很多評論家望而生畏,使得許多評論家舉步不前,因為這里面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評論到何種程度是屬于學術的范圍?評論到何種程度是侵犯他人的名譽?對于評論家來說是很難把握的。只要不是惡意,只要不是故意,在學術范圍之內的評論應該是一種正常的不同見解,可是,社會的寬容度,尤其是被評論者的素養,正在考驗著社會對于評論工作接受的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色综合激情国产日韩| 色婷婷五月综合丁香中文字幕|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综合| 久久综合88熟人妻|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国产精品综合专区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 色天天综合色天天碰|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202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来|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777|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44|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99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综合一本久道|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久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