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藝70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馬鄉措麥村民間藏戲隊正在表演藏戲。 張汝鋒 攝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問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給各族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懷。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強調,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西藏文化藝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西藏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和特殊關懷,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謀篇布局,西藏文化事業取得顯著成績,優秀文化產品日益豐富,優秀傳統文化得到較好保護和傳承,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維護,對外文化交流內容豐富多彩,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建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繁榮發展西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努木認為,西藏自治區幅員遼闊,地域特征鮮明,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特別是內地中原文化互鑒交融的漫長歷史中,創造和發展了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西藏文化藝術,為豐富和塑造偉大的中華文明作出了積極貢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農牧政教合一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百萬農奴翻身解放,做了社會的主人,自此西藏文化從狹隘走向包容,從封閉走向開放,西藏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偉大時代,西藏文化藝術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文化藝術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線,牢牢守住政治底線和安全底線,為西藏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文化藝術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建設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文化始終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靈歸屬和精神家園,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已深深扎根在各民族干部群眾心中。
西藏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覺嘎認為,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的音樂成就主要體現在創新和發展兩個方面。西藏當代音樂是在表現西藏社會發展成就的藝術創造中產生的,這種藝術創造是在與時俱進的社會發展中不斷得到新的發展而實時呈現出新的創造形態和新的發展狀態,這種創新和發展必將繼續伴隨著西藏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延續下去。無論是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教育、音樂研究,還是傳統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當代音樂的創新、發展,從音樂家的職責和使命而言,必須做到不辱使命,繼往開來,通過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把西藏的音樂文化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西藏文學》主編次仁羅布認為,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在漫長的時間里,與其他民族文化特別是內地中原文化學習交融,創作出了各種題材、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為中華文學貢獻出了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格薩爾》和《倉央嘉措道歌》,極大地豐富和繁榮了我國文學寶庫。作為祖國西南邊疆的西藏,在歷史的演進中,時刻與祖國內地發生著緊密的關系,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特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西藏文學飛速發展、壯大,文學作品的主題也從以往的為宗教服務,宣揚虛無縹緲主義,回歸到表現現實世界,表達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社會變遷上來。新世紀以來,西藏當代文學迅速發展,呈現出較強的勢頭。西藏各民族作家牢牢把握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邏輯,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新世紀以來的西藏文學,延續了以藏漢作家為主,包括其他多民族作家共同努力的面貌,鑄就了如今西藏文學的輝煌,使得當代西藏文學顯現出更為多元化的特色。廣大文學工作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立德修身、崇德尚藝,扎根高原、奉獻西藏,用真情摯愛,為祖國、為人民敘寫著優秀的文學作品,鼓舞著人民群眾的奮斗精神。
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平措云丹認為,西藏的曲藝歷史悠久,曲種豐富,風姿多彩,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寶庫中一顆燦爛的瑰寶。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藏族傳統的曲藝說唱藝術得到了空前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創新性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藝術特點,比如藏語相聲的表演,積極借鑒、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藝術,包括各地的民族戲曲、民間音樂和舞蹈等,同時將歌曲演唱的發聲方法和表演技巧結合到相聲表演手法之中,使藏語相聲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力。
西藏美術院的臧美文認為,70年來,西藏民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承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現代文化藝術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文化遺產得到前所未有的呵護,文化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繁榮,西藏文化影響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西藏當代美術作為中國當代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與現代的雙重變奏中日益豐沛,也將繼續譜寫屬于雪域高原的華彩樂章。
關于西藏影視事業發展,原西藏自治區電視臺臺長丹增認為,西藏影視媒體事業作為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出現的新的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電影《農奴》是新中國成立后在西藏拍攝的第一部反映西藏農奴翻身解放的電影故事片。受這部電影的影響和感召,曾經有多少優秀的祖國兒女奔赴西藏,來到剛剛獲得新生的翻身農奴中間,進而創作出包括《柯山紅日》《冰山雪蓮》《丫丫兵站》《神奇的綠寶石》等影片。當時的北京電影制片廠組織的一支“特派隨軍前線攝影隊”,組建于1950年,并于當年春季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出發進藏。他們同部隊戰士一樣,一直徒步走進西藏,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拍攝出了第一部反映西藏的長篇紀錄片《解放西藏大軍行》。改革開放以后,先后拍攝了《松贊干布》《還愿》《孔繁森》等優秀電視劇。新時代以來,有關西藏的影視劇創作迎來了新的創作繁榮期,出現了《金珠瑪米》《皮繩上的魂》《八瓣格桑花》《格達活佛》《喜瑪拉雅天梯》《第三極》《極地》《西藏》《攀登者》《我的喜瑪拉雅》《江孜未了情》《八萬里》等質量上乘的西藏題材影視劇,描寫現代生活的作品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意識更加濃厚了,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特性與共性以及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與交融的關系在作品中更加突顯。
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文學》主編斯日正在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參加援藏工作,援藏這段時間里,她深刻感受到西藏在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的幾十年跨越千年變化,西藏人民將這種巨大變化通過各種文藝形式精彩表現出來,獲得喜人的成就,豐富和拓展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認為,綜觀西藏文藝70年的發展,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始終貫穿在西藏藝術發展進程當中,即中華各民族文化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是西藏藝術之所以呈現出獨特魅力和重要價值的根本原因所在。1996年上映的影片《紅河谷》講述20世紀初西藏各族人民并肩抗英的傳奇故事。影片中藏族老阿媽的臺詞非常經典,也是影片的核心思想:“雪山女神有三個兒子,老大叫黃河,老二叫長江,最小的弟弟,叫雅魯藏布江……”西藏自治區話劇團推出的原創話劇《八廓街北院》,突出了各民族之間的親情、溫情、友情,反映了“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飲一井水,同為一家人”努力建設美好生活的主題。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傳統美術和唐卡繪畫內容逐漸發生變化,出現更多表現當代西藏人民新的生活、新的精神面貌的美術作品,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代唐卡傳承人以傳統唐卡繪畫技藝表現中國傳統美術作品題材,如西藏唐卡畫院貢覺杰的唐卡作品《四季花》,表達了中華各民族文化之間自古以來交往交流交融的特點。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來,西藏文化藝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文化事業不斷繁榮,文化產業高速發展,文化助力脫貧攻堅成效日益顯現,文化在全區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彰顯,各族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西藏各族人民堅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的,“只要跟中國共產黨走、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心協力,加強民族團結,我們就一定能夠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