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8月13日,由中國作協外聯部和韓國大山文化財團聯合主辦的中韓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外聯部一級巡視員張洪斌致辭。中國作家、學者東西、歐陽江河、李云雷、甫躍輝、金京善和韓國作家、學者徐河辰、鄭標辰、金寶英、鄭容俊、金泰成與會發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文學的溫度”這一主題進行深入交流。歐陽江河、東西、金寶英、鄭標辰分別朗誦了各自的代表作。會議由中國作協外聯部亞非處處長李強主持。
張洪斌表示,中韓兩國是好鄰居、好伙伴,兩國作家是好朋友、好親戚。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包括中韓在內的多國作家朋友,紛紛執筆創作,寫出了很多觀照心靈、傳遞大愛、溫暖人心的文學作品,帶給世界希望和力量。文學之所以有讓人感到舒適的溫度,是因為它飽含著真誠的情感,對他人、世界和生活充滿著善意、期冀和向往。文學的溫度,正是源自于作家們的情懷與擔當。
東西結合自己的人生、閱讀和寫作經歷,回憶父母和書籍給予自己的溫暖和感動。他說,自己高中時就決心做一名作家,目的就是要寫出自己曾經獲得過的溫暖,和對父母以及親人的所有感動。中外名著中的復雜情感進一步滋潤了他的心靈,使他了解了人性,并在此基礎上變得強大,讓他在獲得溫暖的同時也學會了溫暖寫作。
徐河辰認為,當下的韓國小說在素材、敘述方式、發表媒介等諸多方面都比以往更加多樣化,科學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文學的表達形式更有新意。文學與科技結合,一方面有利于擴大讀者層,一方面又或多或少地證明,這是一個傳統方式不再令人感動的時代。作家們需要堅持書寫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不論世界如何變化,都要保持文學無邪、純粹、真誠的根本特性。
歐陽江河談到了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認為現代人應該多重溫一些經典詩歌作品,并把當下的日常事實和經典詩歌結合起來,形成對讀、對寫、對看、對話的關系。詩歌能夠溫暖人心、鎮定人心,這是詩歌的固有屬性,哪怕是批判的、抵抗的詩歌,根本上也蘊含著文學感動人心的溫暖力量。
鄭標辰說,人類的情感、欲望、理念和語言都是有溫度的,世界和文學因此發生改變。文學是衡量世界溫度的晴雨表,也是傳達世界溫度的熱導體;既是降低世界高溫的散熱器,也是提高世界低溫的發熱體。文學的根本責任是同情和關心弱者、邊緣者,反對世界上的不公和壓迫。
李云雷認為,文學的溫度就是人心、生命和良知的溫度。我們需要來自文學的溫度來撫慰生命,重建新的自我和新的世界視野,以人心溫暖人心,以人心喚醒人心。特別是在今天,更應該繼承中國和世界文學的優秀傳統,以有感情、有溫度的書寫,將這個時代獨特的生活經驗與內心感受凝聚起來,將一個更加美好溫暖的文學世界留給讀者。
金寶英表示,文學傳達的是一個人內心最深邃的部分,它能夠跨越陌生人之間的遙遠距離,讓素不相識的作者和讀者相互理解,這是文學的溫暖所在。中韓兩國有相似的文化,并肩走過久遠歲月,兩國讀者也很容易產生共鳴。縱觀歷史,大多數事物都會隨歲月流逝而消失,只有最美好、最深情的語言才能永久鐫刻在記憶中。
甫躍輝分享了奶奶和父母給自己講故事的往事,這些故事給予了他豐富的情緒體驗,并且深刻影響到了他的小說創作。他認為故事是最早的文學,故事帶給人的溫暖,正是文學帶給人的最早的溫暖。文學應保持這一底色。
談及文學對人類的觀照,鄭容俊認為,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雖然以人為基礎,但人類對獨立的個體似乎并不感興趣,個體被忽視和遺忘了。文學一直在努力尋找被時代所淹沒的個人,重視他們微弱的存在。人類是矛盾的,是喜劇和悲劇、光明和黑暗的交織,要判斷一個人,不只是要看他的表面行為,還要看到他內在的、無法形容的情感和思緒,因此只有文學最能測量出人類的溫度。
金京善從跨文化對話與中韓現當代文學作品譯介的角度,回顧了自上世紀20年代至今兩國文學作品的譯介情況以及新時期以來文學影視作品的傳播交流情況。她認為,在全球化語境下,翻譯是跨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方式,不僅是我們吸收借鑒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亦是我們向世界展現本民族文化的有效媒介,同時在促進世界人類文化發展進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金泰成看來,文學始終是溫暖的,擁有支持我們生活和戰斗的精神力量,人類在某種程度上是幻想的動物,在基本的生存環境中,需要通過夢想來生存和發展,文學則是實現這種需求的重要手段,希望文學可以帶給人類永恒的光亮和溫暖。
據介紹,近十幾年來,在中國作協和韓國大山文化財團的共同推動下,中韓兩國建立了雙邊和多邊的交流機制,文學界交往越來越密切。兩國翻譯家攜手合作,不斷推動文學作品互譯,增進了兩國人民的感情。疫情當前,兩國作家朋友始終守望相助、相互支持,讓友誼進一步升華,感情進一步牢固。近兩年是“中韓文化交流年”,明年還將迎來中韓兩國建交30周年,大家希望能為進一步深化中韓兩國文學交流多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通過兩國作家的共同努力,讓中韓文化文學交流不斷深入發展下去,為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作出新的貢獻。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