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文化何以從自娛自樂變為飯圈亂象?
近段時間,國家層面對網絡綜藝節目開展專項排查整治,通過加強網上明星信息規范、探索建立粉絲引導機制等方式,以長效整治和規范粉絲文化。消息一經發布,網友們一片叫好,大有天下苦“飯圈”久矣之勢。
細想之下不難發現,長期以來,“飯圈”及其背后的粉絲文化頻頻以各種強勢的姿態、非理性的集體行動“占據”著公共視野。不僅有當紅明星的粉絲團長期“霸占”著各大社交平臺的熱門話題與排行榜,亦不時發生“倒奶事件”“追星導致航班延誤”等社會新聞,更有甚者,當涉違法失德明星被警方刑拘后,仍有一票粉絲在閉目塞聽地堅稱 “哥哥只是遭人陷害”,明星粉絲以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為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極限,銷蝕了人們對粉絲行為的容忍性,也顛覆了以往對粉絲文化只是一些年輕人自娛自樂的既有認知。
那么,傳統的粉絲文化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和偏轉,才會出現如此眾多出位的行為,終至出現了挑戰公序良俗的決絕景象?
在很多人的記憶里,粉絲追星本是自發性的個體行為,它可以是一個人自娛自樂的獨家記憶,也可以是一小群人“圈地自萌”的集體回憶。粉絲作為明星產業鏈終端的單向度追隨者,通過持續性的消費行為來實現對明星演藝實力和商業價值的正向反饋,比如買電影票、買音樂卡帶或唱片、收看電視劇、買演唱會門票等等。同時,因為粉絲是明星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消費終端,明星及其背后的演藝公司、制作公司需要持續不斷地輸出優秀的文藝作品、吸引人的文化產品來建構、累積和維護粉絲與明星之間的成長性關系。
那時的粉圈也帶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它更像是一個特定的文化場域,由對某部作品或某個明星的熱愛聚合起具有共同審美意趣的人群,人們在那里熱情而長久地討論著共同喜愛的對象,不時加以贊美或進行批判。于是,小小的粉圈因由共同喜愛而承接、關聯起各種各樣、復雜多元的情感體驗,既是對日常情感經驗匱乏的補充與豐富,亦完成了對日常生活與世俗價值的疏離與反叛。
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明星和粉絲的身份屬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粉絲“圈地自萌”的文化場域被打破了,粉絲群體和他們熱愛的明星一道面對著未來的機遇與挑戰。2004年,《超級女聲》橫空出世。該檔節目不僅遴選出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等頗具實力的偶像歌手,也以一種全新的“偶像選拔”模式宣告了全民造星時代的正式開啟。其時,依托于手機通訊技術的發展,《超級女聲》的節目設計將熱心觀眾變身為“超級粉絲”,運用手機短信來為心儀的選手投票、拉票,進而成了電視節目的深度參與者,影響著節目的走向與進程、主導著選手的命運。要知道,在此之前,觀眾只不過是電視機前的觀看者、電視節目的被動接受者,并不具有介入節目行使觀眾權力的條件與可能。
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源自日本、韓國 “偶像養成”模式的引入,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創造營”“青春有你”“偶像練習生”等多檔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成為選秀綜藝的主流。這些綜藝節目多是對韓國同類節目的仿制和形變,它們借鑒了日本的偶像養成模式和韓國的練習生制度,以選手組隊競演來展現選手的演藝能力,通過粉絲投票決定選手去留,然后,將得票較多的選手們組隊成團,并為成團出道的選手奉上盛大的慶典,慶賀其加冕。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選拔模式看似在選拔明星,卻弱化了對選手演藝實力的要求,轉而放大了對選手流量熱度的需求,尤其在資本平臺的助推下,明星背后的粉絲群體才是評估與選拔的真正目標。之所以發生這種變化,一方面與文娛生態的“變異”有關。曾經的明星要靠一首首歌曲、一部部劇集來積累自己的演藝實力,這樣才能讓他的作品獲得更大范圍、更為持久的關注。而現在的明星更多地成了一個全天候產生商業價值、可隨時變現的“符號”,粉絲被催促著去消費明星價值不高的作品,比如電子刊、粉絲劇、數字歌曲,還要去購買明星代言的產品、推薦的商品,復制明星的消費行為,甚至在不良資本的誘導下,明星的行程、街拍、劇透等等都成為可被售賣的素材。于是,“明星”不再屬于其自身,甚至無須再專注于演藝事業本身,而成為了以明星本人為核心,多方群體通力磨合、合力塑造的商業工具,是一種空心化的社會性實現。
另一方面,粉絲也在資本平臺的引導下,異化成為可被量化、評估的大數據與流量,粉絲的群體數量、活躍度、轉發率、評論數等都成為明星商業價值評估的重要指數與發展指征。在此情況下,明星的粉絲不僅要為明星花錢打投,更時刻身處數據焦慮的劍拔弩張之中,為了維持明星的熱度與形象,粉絲們被高效組織起來,爭分奪秒地生產數據,為明星打榜做足宣傳攻勢、購買代言維護商業價值、面對負面輿情火速控評,從而讓明星獲得更多的鏡頭和演出機會,接到更多的商業代言,展現出更強烈的品牌價值。
于是,現在的飯圈儼然成了一個個有組織、有嚴密序列和戰斗力的社會群體,很難去溫和、理性地看待追星這段青春歲月,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建構和經營明星與粉絲之間雙向互動、健康向上的成長關系。但這塵囂彌漫卻并非追星的初衷,粉絲文化仍有其背后的文化邏輯與價值訴求,希望自己的審美意趣被承認、被認可,希望明星有高質量的文化輸出,希望見證明星的成長與華麗蛻變,希望追星的歲月成為我們與他人之間沉積的情感關聯,鐫刻起共同記憶。畢竟,期待被銘記、被守候的,不僅僅是明星的青春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