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主題與文學主潮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學百年主潮,正應和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主題:既是百年主題的形象反映和生動表現,為百年主題畫像、立傳、明德;又是百年主題的積極參與者和構建者,為百年主題的踐行吶喊、舉旗、樹人。
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
五四運動的爆發,在思想上和干部上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準備。與五四運動相伴的是轟轟烈烈的五四文學革命,其“在不多的幾年時間內,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這是它符合時代歷史要求的結果”。“五四新文學以其浸透了現代民主主義思想的新主題,代替了各種舊主題”,以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嶄新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中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在爭取婚姻自由的題材中,五四文學革命也賦予了其時代特色,“貫穿了個性解放的新思想”,并且“這種個性解放往往又同民族解放、同對社會主義的向往結合在一起”(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
文學革命重要旗手魯迅在1918至1921年間創作了包括《狂人日記》《藥》《故鄉》《阿Q正傳》等在內的小說集《吶喊》中的大部分作品。魯迅先生在棄醫從文時所主張的“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了,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這實際是當時不少進步知識分子的一個共同認知。五四文學革命聚焦“立人”,初步形成了為人民而藝術、為民族而藝術的鮮明傾向和為人民立心、為民族鑄魂的崇高價值追求,成為那個嶄新時代的報春“第一燕”。
建黨初期的革命文學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面貌可謂煥然一新,進入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革命文學的新階段。毛澤東同志指出,五四以后,中國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并認為五四運動之后二十年的文化有著巨大的進步。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進步,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了黨的領導。正是因為有了黨的領導,五四后的新文學已不是舊民主主義文學,而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學。這就是五四之后新文學的新特點,是其跟以前的文學本質上的區別。
革命文學是為革命的。中華民族要實現復興,那時首先就必須革命,借以推翻實行人民壓迫的封建主義和實行民族侵略的帝國主義。從內容看,革命文學大多是以反封建為主的,反帝作品相對較少。但這并不在實質上影響反帝作為當時文學創作主潮之一的判斷。因為當時情形下,反封建、倡民主本身就具有反帝效應。當時封建專制勢力本身已成為帝國主義操縱中國的傀儡和工具,中國民眾若“沒有民主思想的覺悟,不可能有民族意識的高漲,也不可能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把社會主義當作徹底改造中國的道路”。瞿秋白認為,“中國的文化,宗法社會,已經為帝國主義所攻破;封建制度,已經成帝國主義的武器”。“宗法社會及封建制度的思想不破,則于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抗拒”,“宗法社會、封建制度及帝國主義顛覆之后,方能真正保障東方民族之文化的發展”。這充分顯示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清醒認識和對中國社會的深刻把握。革命文學的價值訴求跟理論構建一樣,只有跟中國實際相結合,才有其現實性。
抗戰時期的抗戰文學
民族解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前提。所以,對于作為抗日戰爭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抗戰及其勝利在百年黨史上有著特殊意義。黨領導下的抗戰文學創作成為抗日斗爭的一條重要戰線,其“以一種精神方式參與了20世紀中國社會一段最重要的歷史構成,成功書寫了華夏兒女同仇敵愾、抗擊日寇、奮力御侮的偉大抗戰時代,以文學創作吹響中華民族抗爭的號角,建構起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一座座文學雕像”。
抗日戰爭時期涌現了許多優秀文學作品,有拯救民族危難的吶喊,對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控訴;有描寫抗日戰士不畏犧牲的鐵血廝殺,反映中華大地可歌可泣的抗敵斗爭;也有知識分子直面苦難的沉思,表現戰火紛飛之下的人民生活……這些作品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爭取獨立的偉大精神,也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為追求光明未來而進行不懈斗爭。抗戰文學中,東北作家群的創作是成就較高且特色鮮明的。他們的小說基本都是作家親歷或見聞的東北地區人民慷慨悲壯的抗日事跡和對故土家園的深情懷念,文字充滿為民族家園鼓與呼、歌與哭的戰斗激情,在當時文壇和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此外,田間、艾青和七月詩派的作品,是抗戰時期影響較大的詩歌創作。
《講話》影響下的人民文學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同志開篇就講,開這個座談會,目的是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借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任務。《講話》最重大的理論貢獻就是第一次真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第一次系統闡發了黨的文藝思想,鮮明提出黨領導下的人民文藝的發展方向,要求文藝工作者到群眾中去,到人民生活中去尋找創作的靈感。在《講話》的影響下,“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解決了五四以來所未曾解決的問題,文學藝術開始做到真正和廣大的人民群眾結合,開始做到真正首先為工農兵服務,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極大的變化”。這既實現了創作和活躍的群眾生活的結合,又實現了創作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合。
隨著《講話》的發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藝觀在解放區得以深入貫徹執行,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學習、追隨和踐行《講話》精神,轉變創作觀念,創作出一批優秀人民文學作品,這些文藝工作者也成了支撐解放區文學、十七年文學乃至新時期文學的優秀作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丁玲、趙樹理、孫犁、周立波、柳青和艾青、臧克家、何其芳、賀敬之等,盡管這些作家和詩人創作風格不同,但都立足現實、扎根人民,以“為人民”為宗旨,用不同筆觸傳達革命精神,始終堅持文學為人民服務、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服務的方向。在《講話》的旗幟下,反映人民昂揚精神風貌的文學作品大量涌現,文學事業走向了嶄新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建設文學”
1949年7月,在“中國革命即將開始一個廣泛的從事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即第一次文代會)召開。大會總結五四以來反帝反封建革命文藝的成績和經驗,特別是《講話》以來的文藝成就,明確了今后文藝工作者的任務。可以說,黨領導下的中國文學,在1949年奪取全國勝利前,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革命”,其主題是“解放”。這個“革命”的特點,在奪取全國勝利后,應隨之轉向“建設”,由“解放”主題,轉向“富強”主題。這也是實現黨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朱德在此次文代會開幕式上說,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勝利后,將把主要力量用在建設方面,文藝工作者在將來的新時代中,要用文學藝術鼓舞全國人民,努力建設我們的新國家。周恩來也著眼于新國家建設,在文代會政治報告中強調文藝工作者首先需要熟悉工人,他指出,“現在各方面的文藝工作者一般地都不熟悉工人,所以反映工人的作品還很少。我們希望能有一批文藝工作者深入工廠。”應該說,在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中,革命的文藝工作者無疑更熟悉農民和軍隊,雖強調文藝為工農兵服務,但由于我們黨采取“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根據地解放區都在農村地區,實際上文藝為“農兵”服務更多些,以“工”為題材的較少。周恩來指出,進入大城市后,我們必須依靠工人階級,才能恢復和發展工業。“工人階級正在一天比一天成為中國建設事業的主要力量,也正在一天比一天成為我們的文藝創作的重要主題。”郭沫若的文代會總報告題目就是《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斗》,直接道明全國勝利后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為建設”的新任務新使命。
新時期的“改革文學”
“改革文學”在這里并不只是指上世紀80年代前后興起的以蔣子龍、高曉聲、路遙等作家作品為代表的改革文學,還包括與改革開放浪潮相呼應的、體現那個時代銳意進取精神的整個新時期文學。這是體現一種發展趨勢、一種變革姿態、一種創新精神的改革文學。改革文學最能感應時代節奏,現實中改革的每一步進展都呈現在文學創作之中。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作家們反映改革的視野更廣、思考更深,“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顯露出來的國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襲,表現改革對人的傳統價值尺度的沖擊,揭示商品經濟沖擊下舊有生活方式的逐漸瓦解,以及所有這些在人的心靈上產生的強烈震動”。
改革文學和現代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新時期之初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這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的革命。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的祝詞中強調,要“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個現代化進軍”。而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大幅提高生產力,這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那些不適應的思想方式和管理模式。這是以現代化為訴求的改革文學的一個內在肌理。此外,鄧小平還明確提出文藝描寫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課題,強調要通過這些新人形象來激發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造活動。其后文藝發展的事實表明,鄧小平《祝詞》為改革文學指明了方向、開辟了道路。九十年代文學也是沿著這樣的道路不斷前進。
新時代的“復興文學”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復興時代,需要與之相應的文學。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看待文藝,認識到自己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那么,新時代復興文學應該是什么樣子呢?首先,要更充分體現中國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具有鮮明時代氣象和精神辨識度的優秀作品。其次,更有力地凝聚中國力量: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凝聚情感和價值共識,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人民之美,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第三,更自覺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體現在高樓大廈在中華大地上遍地林立,也體現為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巍然聳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在新的征程上,揚帆起航的中國文學責任重大、使命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