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舉辦
6月12日,由安徽大學文學院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新媒介文化研究分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與批判標準”學術研討會在安徽合肥隆重召開。來自北京、上海、陜西、山東、四川、湖北、湖南、貴州、江西、重慶、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專家學者代表110余人出席了此次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會長、安徽大學大師講席教授歐陽友權主持,安徽大學副校長程雁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丁國旗,安徽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史培剛,安徽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黃烈依次為會議開幕式致辭。程校長代表安徽大學向蒞臨本次會議的各位領導專家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她就安徽大學的雙一流建設情況向與會專家作了介紹,并對關心支持我校文學院發展建設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謝,同時帶來了安徽大學文學院網絡文學研究中心由院級正式升格為校級的好消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丁國旗說,此次會議讓他看到了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的盛世和人才格局,他期待聽到更多新思路、新見解。史培剛主任認為此次會議主題非常重要,網絡文學進入轉型發展時代的步伐和國家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節奏是吻合的,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建設涉及到正本清源的問題,圍繞評價體系建設還應注意到文化傳承、網絡文化的海外傳播等方面問題。黃烈書記就安徽大學文學院的學院建設作了簡單介紹,表達了學院對于網絡文學研究的重視和期待。開幕式結束后,與會的專家學者一同合影留念。
此次研討會的主體部分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共有十三位專家學者發言報告,由安徽大學文學院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雄教授主持,杭州師范大學楊向榮教授評議;第二階段是安排在下午的小組討論,共設有五個不同主題的分會場,每個分會場各有十余名學者發言討論。
學術研討第一階段里,丁國旗教授以《如何評價網絡文學》為題發言,他認為網絡文學的文學性問題應該成為網絡文學研究的主要任務、主要命題,“文學這個大籃子,是能裝得下網絡文學這個新品種的”,在評論網絡文學的時候要遵循文學的評論標準與原則。廈門大學黃鳴奮教授提出網絡和文學的雙系統觀,即網絡文學的未來發展是由這兩個系統的互動及具體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他還聯系自己最近關注的科幻電影領域,以《刺殺小說家》為例分析電影中出現的網絡作家形象,提出了如何將網絡文學中的科幻資源向科幻電影轉化的思考。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新媒介文化研究分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定家教授認為“野蠻生長”的網絡文學無論是處于自身發展需求還是國家管理要求都有建立體系、尋找評價標準的必要性。他從“讀圖時代”的概念出發,認為網絡文學正處于文字和圖像這兩種界面的過渡階段,所以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蘇州大學湯哲聲教授探討了網絡小說的“尋根”與“標準”,基于網絡文學與中國傳統的勾連關系提出,可以將民族性、傳統性作為研究中國網絡小說的一個切口和建構評價標準的一個維度。杭州師范大學單小曦教授從使命和鉗制兩個角度談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境況,認為中國網絡文學代表著中國當代文學的未來,但目前中國網絡文學正遭受網文平臺異化、網文制度不健全和精英批評話語的三大鉗制,而如何破解鉗制就是當代網絡文學研究學者需要面臨的挑戰。杭州師范大學夏烈教授運用布爾迪厄的“場域學”理論反思網絡文學批評體系的建構,認為網絡文學場域中受眾、產業資本、國家政治和文學知識分子這四種基本力量此消彼長所形成的合理矩陣效應對網絡文學發展產生影響;同樣基于對場域變化的認識,回歸類型學研究更能夠施加評價體系的評價標準。中南大學禹建湘教授談論網絡媒體生態優化話題,提出網絡文學類型百花齊放,現實題材“整體性崛起”,佳作頻出,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文學“精神合榫”期待新突破,網絡文學以內容為王,經典性作品的出現值得期待。西南科技大學周冰教授以《論網絡文學的關鍵詞批評》為題,考慮網絡文學批評的角度要與網絡文學寫作實際相適應,非常有現實針對性。安徽大學吳長青博士深入網絡類型小說中的技術敘事,從藝術與技術的關系考慮網絡文學的一種文學審美性,角度獨特。西南大學黎楊全教授著眼于新媒體的間性連接,提出文學性與連接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認為在評價網絡文學的時候需要關注網絡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間性現象與術語,建構網絡時代的間性詩學。首都師范大學許苗苗教授從耽美文學這一網絡文學類型切入,探索這一話語的歷史進程,其中包括它的消費需求和文學話語爭奪等問題,認為耽美文學很好地表達了女性的男性觀看這種文化訴求。上海大學張永祿教授強調建構網絡小說類型學批評,對當下的網絡文學發展基本情況進行評價,強調文本系統不同,必須通過類型化進行閱讀,要加強研究者與作者的溝通。安徽大學江秀廷博士聚焦網絡偵探小說,點出其發展困境并反思問題在于“先天不足”、“水土不服”和“模式有誤”。發言結束后,楊向榮教授作為本場評議人對以上專家的報告進行總結和細致評議。
下午,研討會進入第二階段的小組討論,五個不同主題的分會場分別進行,各有十余名學者代表參與發言討論。
第一分會場,主持人為丁國旗教授,評議人為湯哲聲教授。本場以歐陽友權、張志忠、周志雄為代表的十二名學者圍繞“評價體系與標準”的主題發言。歐陽友權教授提出自己對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初步想法,即“評價樹”構想,將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列舉出了五個一級指標要素:思想性、藝術性、產業性、網生性和影響力,一級指標之下還有一些量化標準,它們就像一棵樹,由下朝上,越貼進樹的根部,在評價體系中所占的權重可能會越多。此分會場的評議人湯哲聲教授認為歐陽教授的發言是網絡文學研究新的突破,將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山東大學張志忠教授提出網絡文學和新媒介的第三次浪潮、小說的常態和變速的問題以及網絡文學的新的界面等關于網絡文學評價的幾個新觀察視角。安徽大學周志雄教授認為網絡文學評價是一個難題,但它也是一個系統,是從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現狀和寫作實際出發,進行理論提升總結的一個過程。過程中需要建立大文學整體觀,即認可網絡文學,明確網絡文學具有分層性。其具體路徑為:從建立網絡文學作家的研究檔案開始,因為網絡文學的變化和迭代是潛在的,需要長期的、大視野的關注和追蹤才能分析出來。另外,西北大學副教授陳海,湖南科技大學教師李文浩,江漢大學教師蔡爽爽,安徽大學徐亮紅博士,山東師范大學姚婷婷博士,泰山學院教師陳保志,阜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采妮、龔衛珂等學者圍繞各自的論題做了發言。
第二分會場的主題是“類型和文化”,由《探索與爭鳴》雜志社主編葉祝弟擔任主持人,西南大學黎楊全教授作評議人。杭州師范大學楊向榮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新媒介的文學傳播及其反思》,他認為新媒介和數字信息構建了一個文學傳播的新的樣板和格局,同時也給我們今天的文學傳播帶來一種新的困境和挑戰。南京師范大學李瑋教授在發言中提出“情感現實性”的概念,認為雖然架空世界背景和虛構人物是網絡文學的基本特征,但依然表達了強烈的現實性,即情感的現實。中國地質大學李玉萍副教授解讀耽美文其實是女性立場的男性審美文化,它對當下的中國社會主要產生四個方面的影響。蘇州大學于經緯博士認為,武俠網絡游戲本質上是對傳統武俠小說意義空間的一個再造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借由對傳統武俠小說經典敘事學這樣的一種顛覆來達到的。安徽警官職業學院教師陳進認為,現下許多現實題材網絡小說其實只是去價值化的爽文,讀者閱讀也只是為了了解行業知識,現實題材小說的創作,不應僅僅滿足于用“硬核”進行逼真的“畫皮”,而應當用與時俱進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進行深度的倫理思考,對現實進行深度的介入與“畫骨”,追求人性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本組發言學者還有安徽開放大學副教授李如,廣西民族大學耿文婷教授,福建師范大學教師王茹,武漢輕工大學教師喻曉薇,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蔡玉、徐晨等。
第三分會場以“敘事與媒介”為主題,《當代文壇》雜志社副主編趙雷任主持人,上海大學教授張永祿任評議人。西華大學教授陳海燕認為我國動畫電影想要突破困境,就必須立足本土中國元素,同時借力以網絡文學、短視頻為代表的網絡文藝這個體量巨大的資源寶庫,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蘇州大學教師張學謙探討網絡文學中外來敘事要素的偏移以及偏移過程之中所重構的內在文化邏輯。嘉興學院副教授周敏和蘇州大學王宗輝都選擇了“西游”IP作為研究對象,前者反思以《悟空傳》為代表的玄幻電影暴露出的敘事深度不足的問題;后者則是以《大話西游》為例分析這一IP經典化的成因和表現形式。新余學院唐冰炎教授的發言圍繞圈層文化與近年國產IP影視劇發展流變,為我們展現了網絡文學更迭過程中創作理念的沖突與成長。中南大學研究生單志仟關注的話題是現實題材網絡小說改編,她認為在網絡現實小說改編劇的實際評價當中,應該遵守創作和傳播的規律和特點綜合把握。
第四分會場的主題是“作家與作品”,由首都師范大學許苗苗教授主持,單小曦教授作為評議人。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羅亦陶、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丁昊、盧書曼和汪國美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評價庹政的作品。網絡作家庹政以《從“系統流”流行看網文的淺白現象和趨勢的主動性》為題分析系統流的核心就是簡單化、非邏輯性、輕松無腦爽,并反思它的弊端,認為應追求正向的書寫和價值觀以及傳統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許瀟菲、汪晶晶、楊春艷和趙艷則圍繞阿菩的作品作評論分析。本組發言學者還有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許青青、潘亞婷,中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汪欣,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吳慧雯等。
第五分會場聚焦“評價與傳播”,由西南科技大學周冰教授主持,中南大學禹建湘教授任評議人。中南大學紀海龍教授和碩士研究生魏楚航圍繞網文出海的具體案例以及《凡人修仙傳》這部仙俠小說的傳播來探討網文出海如何尋求適宜當下發展階段的傳播模式和策略。黔南民族學院教師吳英文從新媒體文學的可視化談到隨之而來的文本形態變化。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朱柏安分析目前網文算法視角下的海外網絡文學的三個特點,認為評價的關鍵在于理性認識文學、文化和產業的關系。南京林業大學韓模永教授提出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時候要考慮空間維度的觀點,其中一是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二是從時間藝術到空間性文本,三是從單一主體、和諧關系到團隊生產、裂變的文學場。浙江外國語學院劉亞斌主要闡述了網絡文學的文本與界面的關系。山西大學副教授劉芳坤以她的親身經歷講述網絡作家與評論家之間的關系,認為批評家有自己的場域,可以自成體系。湖南工商大學講師賀予飛認為,對網絡小說評價失依與失準的問題,批評主體可嘗試從文本質量、傳播力、商業價值、社會和文化影響力四大維度進行網絡小說評價標準的多維建構。本組發言學者還有上海政法學院高翔,中南大學趙明,江西師大雷雯,西安外國語大學王昱娟,安徽大學吳一蝶,長沙學院楊志君,南京師范大學祖詩晏等。
大會的總結發言階段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陳定家教授主持,五個分會場的評議人湯哲聲、黎楊全、張永祿、單小曦和禹建湘依次就小組討論情況向所有與會嘉賓作匯報。
最后的閉幕式上,歐陽友權教授作總結發言,指出此次會議內涵豐富、容量大、效果好。歐陽老師回顧了學會發展的歷史,認為網絡文學可以說是風景這邊獨好,這個大趨勢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歐陽老師認為,這次會議有幾個特點:一是會議代表廣泛,原計劃開個五六十人的會,結果有7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代表一百多人參加,與會代表五代同堂,以年輕人為主,90后、95后比例較高;二是網絡文學研究越來越細致,從宏觀的走向微觀。有個有海外留學經歷的蔡爽爽老師,是學心理學的,從基于微博大數據來談網絡作家的心理特征,研究角度非常獨特,研究很有啟發性。
今天,網絡文學發展有幾個重要話題:一是今天的網絡文學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從黨中央到各級領導到網文界,都在關心中國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這個話題;二是現實題材創作成為熱點,但是現實主義的網絡文學依然稀缺。現實題材的作品存在主流叫好,市場不叫座的尷尬;三是內容生產與IP分發的緊密結盟,這是一個趨勢;四是付費免費之爭對上游市場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免費爽文帶來市場下沉,造成一個傾斜的網絡文學場;五是網絡行業的生態優化問題,網絡文學是底層人民最大的精神需求,網絡文學被低估了;六是人工智能對創作的挑戰。
網絡文學研究面臨著很多困境,一是閱讀量的困境;二是來自傳統文學理論界的挑戰,網絡文學研究還處在理論研究的邊緣位置。網絡文學研究的持正創新需要一代代學人的努力,要看到文學的天空終將屬于網絡,網絡文學研究也必將成為顯學。再過10年20年,研究網絡文學就會真正成為我們學術界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