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民族文藝美學理論的話語建構探索 ——意娜新著《文藝美學探賾》
來源:中國藝術報 | 范玉剛  2021年06月04日09:08
關鍵詞:民族文藝 美學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獲得了較大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民族文學理論基本上消弭于民間文學總體之中。最近四十多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從學科設置、資料積累、人才培養、陣地建設乃至課題立項等方面,總體上日趨成熟,成果日漸豐碩。

事實上,在中國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的整體情況下,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藝理論不僅缺“高峰”,從嚴格意義來講甚至尚未跨進“高原”。絕大部分理論研究集中在“作家論”,更多集中在少數民族作家個體批評或評論上,對總體民族文藝學及其理論史的系統性梳理、整體性研究遠遠不夠。四十余年來,少數民族文藝領域還沒有一本專門的總體文藝理論史,意娜的以藏族文藝美學為對象的《文藝美學探賾》可謂是一部探索之作。

藏族美學與文藝理論有著漫長的歷史傳承和豐富的內容形式,在宗教、藝術學、人類學和文學/文化研究的不同研究視角之下,各自的研究朝著不同的志趣和論域推進,加之學科劃分越來越細,不同話語之間的壁壘越來越高。須知藏族文學藝術的各種細分支系,縱然帶有當代學科規制下細分的理由和慣制,其最初濫觴于青藏高原不諳讀寫的口頭和視覺世界的基調,是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的基礎,它們跨越了具體形式和流派的美學與文藝理論通則,形成整體性的與精神世界整體相通的美學法則。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傳統藝術的表述一樣,我國傳統藏族藝術的研究、創作、批評中,極少著意提及“藝術”和“美學”,更多的是其基于藏族宗教傳統構建并積淀的藝術創作/制作的結構、術語、方法、形態等,是自成一體的文化藝術的混融體系,其建構的側重點在于質料(介質)與敘事。文字與聲音的狀況也是如此,不過究其本質,文字、聲音與圖像符號在文藝中的功能都可以歸納為溝通、表征與制造效果。過去,針對每一種介質符號我們都積累了可觀的知識,卻很少關注每一種介質符號意義的產生方式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

然而,提出一個綜合性的藏族美學與文藝理論的宏大命題,并不能一開始就編制一個面面俱到的綜合性藝術學史,更不是試圖把一切都劃歸到文化學的筐子里籠統地討論一番。傳統學科分類面臨著學科越界擴容的推動,《文藝美學探賾》這本書,便是試圖在尊重百余年來各個細分學科已廣泛展開的跨學科思考面向,把其中具有超越性的可通約部分提煉出來,形成一個對藏族美學與文藝理論的基礎性概括。全書的突破之處,在于提綱挈領地提出藏族文藝美學的三個傳統,雖然都是產生于傳統的文藝學科分類,卻論述了跨類別通行的觀念。

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領域,作者提出了“詩鏡學統”中藏族美學與文藝理論的闡釋傳統。《詩鏡》是藏族古代詩學論著,迻譯自梵文,后成為藏族文學的“創作指南”。它在數百年間經歷了反復的翻譯、解釋、詮釋和語內翻譯過程,形成流傳至今形式多樣、為數眾多的不同注疏版本,積淀為極具特征的“詩鏡學統”。作者分析出“詩鏡學統”具有如下特征:跨越梵藏語際和跨越古今的“雙跨性”,與佛教思想體系形成重疊互滲的“互文性”,以及由于語言本身就處于永恒變化之中,再加上源于原典作者和注釋者之間多重“視域差”造成的“未定性”。藏族文學藝術經典歷經多重重構,就在經典文學文本之外,兼具歷史文本、文化文本等屬性,并在藏族文人模仿和踐行過程中逐漸內化為藏族文學觀念的“因子”,大大超越了原典的意涵,進而成為充滿張力的開放的體系。

從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領域,作者提出“量度規則”中藏族美學與文藝理論的法度與程式傳統。從現實來看,不僅是藏族,當代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闡釋體系基本都是參照中國古代文論體系建構的,一向偏重文字傳統。但縱觀藏族文藝傳統,由于歷史上文盲人口長期占九成以上,書寫文化的輻射面頗為有限,反倒是視覺藝術樣式占據更為中心的地位,因而更具連貫性、程式性和統攝性,更易于傳播和接受,在民眾文化生活中也更為常見。作者注意到,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中嚴格遵循的量度規則及技藝特性的呈現,尤其通過對相對統一的量度比例規范及其背后隱伏的時輪、律儀理解框架的解析,揭示高度程式化的藏族視覺藝術中隱含的法度和規律,代表了藏族文藝美學理論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程式傳統,藏族文藝活動中這種帶有“公式”或“程式”性的可重復性及穩定性的結構規則,一直是保證藏族文藝活動中那些所謂“歷史流傳物”的忠實傳承的不二法門,通過形式上對有形、無形和精神“規則”的強調,并在實踐中予以遵循,在事實上達到穩定的“復制”效果。與此同時,這一套規則又預留了足以形成完整可識別特征的空間:藏族文藝美學呈現出與眾多其他文化截然不同的特性,既與規則來源地的古代印度和中原佛教傳統有相似之處,又有高度自有的可辨識特征,正是這種規則外的開放空間在一代代“復制”中孕育出變化。兩種作用交互發生影響,形成視覺技藝形態與規則程式,才得以發展出獨出機杼的傳統藏族文藝美學傳統。

從傳統意義上口頭史詩的角度,作者提出“神圣復述”中藏族美學與文藝理論的形象傳統。“過去”“神圣”和“源頭”三個關鍵詞,是以《格薩爾》為代表的口頭傳統在“時間”語境下呈現的三個特征。口頭傳統神圣性的建構,有著與文本的經典化相類似的過程,是以經驗積累為基礎的,這種經驗就形成了“記憶”。經過“經驗實踐—慣習養成—范式選擇—對象命名—團體認同—理念傳播—經典型塑—教育孵化—儀式確認”的過程,文本成為經典,口頭傳統被賦予了神圣性。佛教藝術自身逐漸從無形到有形,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也深刻影響了藏族文化的形象化特質。藏傳佛教在形成、發展和盛行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借助和利用形象化的藝術形式來宣揚教義,而這種形象化除了佛教普通的佛像等圖示,還有以苯教和藏傳佛教密宗的各種形象藝術為基礎形成的各種藝術形象和祭祀儀式,藏族文學生動的形象化敘述也可以列入此類。

該書難能可貴地指出了藏族文藝的歷史同樣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構成部分。當下的文藝創作與研究,都面臨著傳統以何種方式進入當下的問題。當今學術研究環境已經與過往大不相同,學科自身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都為學者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研究理路和范式。同時,研究對象也不是一成不變,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媒介的發明與進步帶來信息傳播能力的跳躍式發展,文學信息的形制、規格和信息容量也隨之發展變化,因而整個文學史的發展與范式轉換總是隨著媒介的發展而變化。

隨著媒介范式的不斷突破與革新,圍繞中國各少數民族文藝作品以及美學和文藝理論本身展開的問題域也會相應發生變化,與其他理論一樣,相關的民族文藝研究要保持生命力,也必須不斷反思傳統。獨立的中國民族文藝學總論及理論史的新體系還需學界進一步去探索,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成果涌現,不斷為建構民族文藝學的新體系作出貢獻。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一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香蕉| 久久综合日本熟妇| 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综合五月激情二区视频| 天天久久影视色香综合网| 天天久久影视色香综合网|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777|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精品视频|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网|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狠狠综合视频精品播放| 亚洲伊人精品综合在合线| 国内精品综合久久久40p|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色一本|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天天久久综合网站|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观看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五月婷| 伊人色综合久久88加勒| 亚洲av综合日韩|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 天啪天天久久天天综合啪| 狠狠色狠狠色很很综合很久久|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自拍三级综合影视|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色婷婷99综合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