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成就與展望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呼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大主題,在文學觀念、研究方法、思維方式、理論范式等方面均展現出了不俗的成績,有力推動了中國當代文藝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建設。
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學科視野不斷擴大,文藝理論研究的時代主題更加鮮明,理論把握現實文化經驗的能力持續增強,其中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導向作用。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當代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績。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理論內涵、闡釋立場與實踐意義得到充分闡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經典重鑄與當代拓展研究獲得縱深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關鍵概念研究、基本原理與批評方法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回到馬克思”的理論口號在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與文藝批評領域得到了彰顯。
中國文論話語資源的有效轉換與西方文論話語反思研究在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中不斷獲得理論回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在文藝理論研究中獲得深入。吸收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弘揚中華審美風尚,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已經融入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具體實踐。在西方文論話語反思方面,更是涌現出“文論失語癥”“理論終結論”“強制闡釋論”等理論討論高潮。
文學理論發展離不開一定文化語境的浸染與烘托,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關系問題向來是文藝學研究繞不開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范圍內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以及文學研究的文化轉向,文化研究成為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課題。在文化研究方面,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積極關注文化轉型背景下中國文學研究理論范式的生成與演變,批判反思文化研究導致的文學研究疆界的擴大、文學經典意識的消弭、文學普遍價值觀的失衡、文學精神的喪失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文化研究,反思中國當代文藝學知識生產與知識建構方式,提出了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在特殊歷史文化境遇中所產生的新現象與新趨勢;堅守文化現代性,在文化轉型過程中,強調對社會現代化發展保持必要的審視和反思,積極呼吁在當代文化轉型過程中重塑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的現代性立場,建構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新范式。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文化尋根熱潮,到文化詩學研究,再到文化研究,中國當代文藝理論中的文化研究極大地拓展了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的視野,更新了思想觀念與思維方法,也對中國文學的學科發展與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網絡文學的深入發展不僅帶來了一種新的文學生態,而且給讀者帶來了暢享IP嘉年華的新閱讀體驗,因此,網絡文藝學的研究成為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重點。中國當代文藝理論不斷深化網絡文藝學的基本范疇、核心術語和系統理論建設,對新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媒介與文學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特別注重網絡文藝批評理論及其實踐的理論拓展,不斷呈現中國當代文藝學在移動的文學邊界拓展理論話語、生成新的話語范式的努力,這也是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取得的新的理論成績。
文藝學與時代文化、思想語境關系的不斷凸顯,促使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涌現出新的理論生長點。生態美學與生態批評在中國當代文藝學、美學研究中表現出明顯的“前衛”性,生態美學關注人類在20世紀后期日益緊迫的生態危機,將生態問題研究融入人類精神問題的探討,是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與建設中值得挖掘的理論資源。文學與圖像的關系研究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績,面向圖像時代的文藝理論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新興方向,《中國文學圖像關系史》等重要理論成果體現了中國當代學者在文藝理論研究方面的原創價值。文學符號學研究是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領域的另一股新生力量,并在21世紀以來獲得了深入發展,中國學者的符號學研究自成一家,符號學研究的中國學派正在異軍突起。
文藝學的跨學科研究向來是令人鼓舞的理論方向。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文藝學跨學科研究的熱潮,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語言學研究、1985—1986年文學理論界著名的“方法論”論爭,影響深遠。文藝學領域中的“老三論”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掀起方法論論爭高潮;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符號學、神話學等跨學科研究方法被充分引入文藝美學研究。近年來,在新的技術革命語境下,特別是新文科興起的背景下,文藝學跨學科研究弦歌不斷,理論研究高潮迭起。AI與人工智能美學的興起引領文藝學領域的新文科轉向,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與美學研究方向做出了總體性的理論把握,積極探索與人工智能美學密切相關的科幻敘事、后人類批評,并對其引發的倫理危機、美學重構等問題予以批判性的審視。數字人文研究取得新的理論拓展,人文、數字和藝術融合研究方面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問世,拓寬了當代文藝學的研究空間,注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神經美學研究、審美與政治的關系研究等也在文藝學、美學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方面取得突出進展,神經藝術史、藝術審美的神經機制、當代美學的政治與倫理轉向、聽覺政治等方面的研究注重當代文化思想領域中的藝術、審美體驗以及創造機制研究,為當代文藝學、美學問題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解釋框架,為傳統美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精彩紛呈,亮點不斷。就未來發展而言,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仍需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傳統與文學定位的學理研究;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關鍵概念研究,扎實推進文學理論概念、術語、關鍵問題研究;需要更加鮮明地突出問題意識與系統的學理研究,特別從當前社會文化轉型與中國文學學科的現實境遇出發,更深刻地反思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目標與任務,努力探索現代形態的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理論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