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優秀民族文藝作品凝神聚力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等主要內容。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民族文藝是重要力量。
“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民族文藝創作也應與時俱進,以優秀的作品回應時代的召喚。敏銳的創作者總是能不斷感知時代的新變化與新趨勢,在充分認識生活、全面開掘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匠心和審美創造,創作呼應時代、引領時代的優秀作品,以凝聚精神、匯聚力量。
凝神聚力是文藝創作的使命、擔當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一直以來,黨都把文藝事業作為整體事業中的重要構成,并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保證文藝工作的行進方向,激發文藝創作的不竭活力。廣大文藝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創作出一批又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文藝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經典藝術形象,為實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為人民創作,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國文藝創作的主要特色。文藝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老百姓喜歡的就是文藝工作者要關注呈現的,藝術種類多樣,層次追求不同,但都應該以服務人民、反映時代為目的。
戰爭年代里的人們,記憶中留下的是革命經歷和革命精神;新中國成長的一代,多是在革命傳統教育中發現認識新生活的美好;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社會現代化、經濟發展、國家富強與個體生活質量的提升。不同時代,人民對世界的關注不同,文學創作的重心和主題也有不同的側重。回顧過往,經過篩選留下的文學精品多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能匯聚一個時代的“精氣神”,可以為后世提供緬懷或傳承的精神力量。
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能以適切的形式引起關注,傳遞先進文化和思想,謳歌崇高的精神和品質,匯聚起奮斗的力量。文藝創作要敏銳捕捉時代的變化,發掘、呈現時代發展的核心與真諦,再以個性化的形式展現出來。從這個角度看,好的文藝作品有助于人們認知真理,堅定信念。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原生態地展現生活固然可以突出生活“真”的一面,但只有以典型化的方式進行精加工,藝術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善”和“美”的價值理念才能更好地傳達出來。文藝是創作主體對客體的感知,是創作者情感的外化。藝術家開展創作,必須對社會生活和自我體悟做凝練升華。藝術工作者要在觀察體驗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挑選出具有重大價值的選題,典型化地呈現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質,發揮文藝既反映社會又影響社會的作用。
凝神聚力是優秀民族文藝作品的底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少數民族文化是這條文化長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彩華章。民族文藝則是中華文藝百花園中燦爛的花朵,為我們文藝事業的發展、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談到優秀的民族文藝作品,電影《紅河谷》便是其中之一。《紅河谷》取材于歷史事件“西藏江孜戰役”,并對之進行了藝術化的提煉和加工,不僅反映了少數民族抵抗侵略、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斗志,更展現了“漢藏一體”、團結御侮的兄弟情、家國情。影片的故事背景是1900年,通過人物身份的設置凝聚起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用藝術化的手法提煉出的人物形象凝聚著特定的時代精神,召喚著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御外侮。
不同時期,優秀的文藝作品總能發揮凝聚力量、召喚起為美好生活奮斗的熱情和聲勢。《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山間鈴響馬幫來》《兩個巡邏兵》等優秀影片,在呈現民族地區優美風景的同時,以人民團結反分裂、熱情投入新生活的敘事傳遞了對新政權的擁護、對新中國的熱愛;《阿詩瑪》《劉三姐》《松贊干布》等影片則以傳說、歷史人物為關注對象,展現出民族文化的豐厚底蘊和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
文藝創作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構成,影響時代的走向。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少文藝作品,本身就是黨的光輝歷史的一部分,如《唱支山歌給黨聽》《北京的金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等,這些民族歌曲大家耳熟能詳,感動了許多人,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接續奮斗。民族文學創作中,瑪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李喬的《歡笑的金沙江》等也都是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以典型化的手法表現民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輝煌成就,影響了一代代讀者,成為經典。
藝術創作通過典型化的方式關注生活,加以傳播,共通的經驗就會將人們凝聚在一起,進而形成文化認同。民族文藝創作如能有效發掘人們的共通性追求和關注,就會吸引更多的受眾。
凝神聚力要立足新時代,推陳出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優秀的文藝創作不僅是個體情感的抒發和流露,更是藝術家以深厚的思想感知、學養積累,對歷史和時代作出的深刻判斷。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國家創造力的體現,民族文藝創作更應立足新時代、聚焦新時代,以藝術的形式反映時代,推動人們認識的深化和提升。具體看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新時代的深入關注與開掘,有助于民族文藝創作推陳出新,發揮凝神聚力的作用。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力量。“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家利益和社會效益始終是文藝創作的首要關注,愛國主義和以民為本的原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凝結,也是文藝創作永不過時的核心要義。
以紅色文化凝聚奮斗士氣。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百年奮斗經驗的總結,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相結合在實踐中取得的重大收獲,是鼓舞激勵數代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努力奮斗的力量源泉,更是當代中國人民信仰的重要構成。少數民族聚居地有不少是邊區,也是革命老區。民族藝術創作中重視革命根據地、革命遺址、革命文物等層面的文化承載,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可以鼓舞人民,更廣泛地凝聚共識,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以時代發展的新理念凝聚共識。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要與時代主題相結合,感受時代發展的脈搏,為新時代的發展貢獻力量。優秀的民族文藝創作應及時認知時代主題,以藝術家的洞察力預測時代發展的大勢,進而鼓舞人們投身到新時代的建設中,匯集起磅礴力量,攻堅克難,取得勝利。
“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發展主題,優秀的文藝創作是時代追求和時代精神的匯合,只有如此,才能在最大層面上引起共鳴、凝聚力量,助力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