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到極致就是一種社會責任 ——讀《藍雅白韻——中國藍印花布紋樣研究》
藍印花布肚兜 收集地:山西
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與其傳承人吳靈姝、倪沈鍵編著的《藍雅白韻——中國藍印花布紋樣研究》(以下簡稱《藍雅白韻》)經孫建精心裝幀設計,近期由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并從60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繆斯創意獎2020年度鉑金大獎,成為美國繆斯創意設計獎書籍出版類唯一的中國作品。
形質兼美的《藍雅白韻》,是關于中國藍印花布傳統文化的個人記憶與中華民族集體記憶、認知共同體意識的共情產物和結晶。已千余年歷史的藍印花布又名“藥斑布”“澆花布”“貓蹄花布”“麻花布”“豆染布”“型染”“老藍布”等。它曾澤被天下,日用而不知,卻在不知不覺中沉淀為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和文化基因之一。
祖母紡紗、母親織布、父親染色、師傅收布……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吳元新對藍印花布有著特殊感情。讓民間文藝家馮驥才感慨頗深的是,“接觸交談中,吳元新每分鐘都要說到藍印花布,怕一不講就沒了”。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吳元新及其家人始終沒有間斷對藍印花布的收集。40多年來,一家幾代人走遍全國21個省市、1378個藍印花布主要鄉鎮,搜集到17萬個紋樣,4.6萬余件實物。“他對藍印花布的喜愛,愛到極致就是一種社會責任。”馮驥才這樣評價吳元新。在馮驥才和中國民協的關心支持下,吳元新開始學習田野調查,進行系統性收集整理和正規研究。
目前關于藍印花布的研究著作,要么集中于特定地域,要么收錄紋樣較有限,像吳元新、吳靈姝、倪沈鍵這樣既是藍印花布技藝的杰出傳承者,又是研究者,更是集大成收藏者的著者,絕無僅有。長期浸淫于藍印花布中,他們熟諳藍印花布制作的操作流程和核心工藝,又能從研究者角度對紋樣的藝術特征進行系統性研究,還有著其他研究者無法企及的獨家優勢——遍布全國、自明清以來的4萬多件藍印花布藏品,可供其探賾索遺,見人之未見,發人之未發。
上世紀80年代,吳元新的收藏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編著《南通藍印花布紋樣》(1986年出版)時,就找他征集了大量紋樣。上世紀90年代,長期商業合作伙伴、來自日本的久保麻紗出版《中國藍印花布》,該書的紋樣和圖說很多出自吳元新之手。近年來,吳元新、吳靈姝、倪沈鍵已分別出版過《南通藍印花布》《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符號江蘇精選本—藍印花布》《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等書,為其后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礎,但整體來看,這些著作主要集中于南通或江蘇、浙江、上海、湖南、湖北這幾個主要產區的藍印花布,《藍雅白韻》則將范圍擴大到全國,在保持藍印花布及印染所用紙版實物原貌的基礎上,圖文并茂地還原了包袱、帳檐、床圍、甩車被等已失去當下使用場景的藍印花布用品的應用方式,便于讀者理解。《藍雅白韻》是對吳元新一家多年不間斷進行技藝傳承、實物收藏和研究的系統性檢閱,也是對其前期研究成果的拓展。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綜觀全國各產區代表性紋樣,不難發現,藍印花布題材多為寓意吉祥、積極正面的龍鳳紋、瑞獸紋、花草蟲魚和神話人物,“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這些構圖飽滿、大同小異的“鳳戲牡丹”“龍鳳呈祥”“年年有余”“石榴葡萄”“梅蘭竹菊”“和合二仙”等紋樣中,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想象集體無意識的共同體認,只有真正的行內人才能從繁多且不易察覺的細微差別中,揭示出不同紋樣蘊含的地域文化差異及藍印花布的流傳脈絡。長期從事藍印花布技藝傳承和研究的吳元新、吳靈姝、倪沈鍵,對紋樣造型的刀法刀功、色彩特征、構圖造型的規矩規則了如指掌,有著“行內人”的獨到見解,進而從堆積如山的藏品中,可以根據造型變化、工藝特點、坯布質地、顏色差異、印染技藝等挑選出最能代表產地較高藝術水準的紋樣,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藍雅白韻》較全面而系統地考察了全國范圍藍印花布的歷史淵源和各地紋樣的特點,將史料和實物進行對照分析,從各地紋樣同異中分析出當地的生活習慣、審美取向、經濟基礎、民俗民情、文化狀況,對技藝發展變遷的探討簡明扼要卻不失要領。通過比較分析,讓讀者能全局性地了解藍印花布技藝特點及文化內涵,為現代工藝服飾設計提供了藍本,也為更好地繼承發展這項技藝、延續民族文化記憶,保存了寶貴的文化基因。
美術家張仃生前曾對吳元新說:“藍印花布有一種清新之氣、自由之氣、欣欣向榮之氣,藍印花布是一個好東西,你一定要好好地把它傳承下去。”組織力量、新生血液的加入,使得藍印花布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更加正規系統。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幾十年鍥而不舍的努力,《藍雅白韻》的編著者們逐步建立起了立檔保護、藝術研究、技藝傳承、院校教學、產品創新的立體式傳承模式,赴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和展演活動,受到廣泛關注。有了他們的示范效應,藍印花布再度登上歷史舞臺,由分散在各地的星星之火,正逐漸形成燎原之勢。下一步,他們計劃在《藍雅白韻》的基礎上出版更全面系統的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