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文藝界代表委員熱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表決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決定批準這個規劃綱要。這令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文藝界代表委員倍感振奮。大家表示,規劃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部科學合理、鼓舞精神、催人奮進的行動綱領。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宏偉的藍圖正徐徐鋪展,奮進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吉狄馬加代表談到,規劃綱要全面貫徹和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做好經濟工作“五個根本”的規律性認識,系統規劃未來5年、1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路徑,目標清晰、重點突出、內容翔實、安排合理,完全符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戰略性、思想性和指導性,對于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意義。規劃綱要既保持了國家戰略的連續性,又將新發展理念貫穿于其中,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在規劃綱要的編制過程中。在規劃綱要中,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擺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同時對提高文藝原創能力、健全創作規劃組織機制、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也明確了將要完成的任務和目標。這對于我們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做好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同時也為我們去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增加了必勝的信心和無窮的力量。
規劃綱要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此,白庚勝委員建議,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新教育體制,建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大學,下轄民間飲食、體育、建筑、服飾、工藝、美術、醫藥、民俗、設計等學院,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的文化傳承人和教育、產業、科研領域優秀人才。這樣既有利于繁榮民間文化藝術產業,解決就業問題,又能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力量。
在吳尚之委員看來,出版業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應采取有效措施繁榮出版事業。要制定和實施好“十四五”新聞出版業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促進出版業高質量發展。要深入推動全民閱讀,加快法治化建設,制定評價指標,建立長效機制和保障體系。要加強出版人才培養,加快出版學科建設,補齊新媒體人才方面的短板,推動出版單位進一步創新用人體制和激勵機制,在培養人、用好人、留住人上下功夫。
規劃綱要對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劉玉珠委員表示,公共文化服務是一篇大文章,尤其是現在已進入“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提法從“建立”轉變為“健全”,到了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和需要精準設計的時候。要從頂層做好整體規劃和設計,在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時體現大眾性和公益性,保證公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權利,同時確保國家公共文化的意識形態安全。
范迪安委員認為,規劃綱要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讓文藝界委員備受鼓舞、充滿信心。文化強國建設是在更高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提出的目標任務,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到輸出供給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藝術的創作生產,藝術創作水平的提升,首先要靠人才。建議在文化強國建設的過程中,及早謀劃建設一支文化創造的人才大軍,破解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努力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的藝術專業人才。
規劃綱要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提高文藝原創能力。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規劃組織機制。高滿堂委員表示,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創作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只要用真心、動真情,在面對謳歌對象的時候,才能出現藝術靈感,激發創作欲望。“比如當我面對焦裕祿這個題材時,實地走訪了焦裕祿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了解到大量珍貴的細節。這樣,一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就呼之欲出,為拍攝成功奠定了基礎。”
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在廖華歌代表看來,文化乃鄉村振興之魂,鄉村振興首先是文化的振興。文化惠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由之路,是一項需要長期持續深入推進的工程。只有切切實實做好文化惠民這項民生工程,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幸福感。她建議,在一些有條件的市縣區,要盡可能將圖書館建設納入“十四五”城市規劃。有關部門要有長遠設計,要想方設法多為偏遠山區培養一批留得下、靠得住的本地人才,在鄉村努力構建起全新的文化生態環境。
尹力委員談到,規劃綱要提出了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國電影要持續發展,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需要政協委員更好地履職建言,通過電影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軟實力。他注意到,目前網絡電影在院線推廣方面還存在政策限制,建議打破網院融合壁壘。同時應進一步出臺措施幫扶電影行業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從財政稅收等方面解難濟困。
談及“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李心草委員認為,文藝工作者創作作品,要想打動觀眾,一定要首先觸動創作者自己的心靈。去年,由王黎光作曲的抗疫主題交響合唱《天使告訴我》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后,感染了臺下的眾多觀眾,引發了強烈共鳴。真正的主旋律音樂作品的產生,需要音樂家從廣闊的現實土壤中汲取營養,匯集撥動心弦的情感力量。為此,文藝工作者要切實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創作群眾認可的文藝精品。
規劃綱要提出,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利用網上網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民心相通。張威(唐家三少)委員不無感慨地說,自己從事網絡文學創作,這是一個新興職業。網絡文學從剛開始的不被認可,到現在的蓬勃發展,得益于網絡的普及和國家的支持,讓喜歡創作的文學青年能夠利用網絡共享的特性,更便捷地把自己創作的內容分享給讀者。目前網絡文學已經成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優秀網絡文學的故事性、代入感很強,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過網絡文學這一載體把更多的中國好故事講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