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的可視化趨勢
可視化來源于英語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形象化顯示,也有人譯為顯像化或圖示化。數字技術中的可視化最先是指科學計算可視化(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即運用計算機圖形學的原理方法,將科學、工程等計算產生的大規模數據轉換為圖形、圖像,以直觀顯示,后來又衍生出數據可視化、信息可視化、知識可視化等概念。數據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是指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為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并進行交互處理。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指用計算機支持的交互性圖像顯示技術,對非數值型的抽象數據集進行視覺呈現,以深度了解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知識可視化(Knowlege Visualization)是指用視覺圖解手段來建構和傳達復雜知識,促進群體知識諸如事實、見解、觀點、經驗、態度、期望、預測和價值觀等的傳播,幫助他人正確重構、記憶和應用這些知識。
文學研究的可視化是指利用計算機和有關數字技術的理論、方法,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成果進行圖像、圖形、音頻、視頻等視聽化呈現。文學研究的可視化已從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兩大層面推進。
研究內容包括作家、作品等。作家研究方面,文學研究可視化可以全景呈現作家的人地關系、人社關系。人地關系是指作家與地理的關系。作家的生活和創作總是發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出生地、仕宦地(工作地)、寓居地、經行地、終老地、創作地的地理環境與自然風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作家的生活、性格、情感、心態和創作,作家親歷的這些地點的地理環境與自然風光,讀者不可能一一親身前往進行實地體驗感受,而研究者則借助不同形態的地圖來呈現。比如,借助歷史地圖和百度地圖等來定位作家生活地的位置、呈現其行跡路線,用衛星地圖和實景照片、視頻來呈現其生活地的地理環境與自然風光。2017年上線的“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平臺,就呈現了數百位唐宋作家靜態的生活地點和動態的行跡路線,每位作家一生的行蹤、生活地和創作地的地理位置都一目了然;不同作家不同時間在同一地方活動和創作的情況也一覽無余。
目前,海內外的線上數字文學地圖平臺已有50多個,有的以城市為主題,如“莎士比亞時期的倫敦”“堪薩斯城文學地圖”“愛丁堡文學遺產”“圣彼得堡文學地圖”等;有的以國別或區域為對象;有的則集中呈現一個文學流派的流動變化。人社關系是指作家與社會的關系,諸如地緣關系、親緣關系、學緣(師承)關系、文緣(文學交往)關系、仕緣(政治)關系等,都可以用社會網絡圖來呈現。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臺灣“中研院”聯合開發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收錄了唐宋元明清時期40多萬個歷史人物的傳記資料。運用其數據可進行空間分析和呈現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特別是呈現人力難以發現的一人與多人的關系、潛在的間接關系等,從而在立體的社會網絡中認識作家所受的來自不同社會關系的影響。
作品研究方面,文學研究可視化可以全景呈現作品現場、地理情感、作品場景等。作品現場包括創作現場和表現現場。中南民族大學數字人文資源研究中心的團隊曾實地勘查范仲淹《漁家傲》的創作地,借助歷史地圖、衛星地圖、實景照片和無人機拍攝的現場視頻,多媒體融合,立體呈現其詞的創作現場和表現現場,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范仲淹的詞心、詞境。斯坦福大學空間與文本分析實驗室開發的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情感地圖,利用大數據分析原理,在700多位作家的1400多部作品中摘錄出涉及倫敦的4000余個選段,在倫敦地圖上標志167個情緒地點,發現文學中的恐懼更多地與監獄和古集市聯系在一起等現象。
對于作品中的場景,簡單的可以用視頻和圖畫來呈現,復雜的可以用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來呈現。利用多維度的現場實景照片和考古成果、博物圖片、歷史地圖等,重建作品中的場景,讓讀者沉浸其中,獲得身歷其境的審美體驗。在仿真場景中,讀者可以化身古代的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以強烈的代入感體驗歷史場境,以互動的方式與古人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創作心理,觸摸他們的心靈世界,從而產生全新的審美體驗;還可以用動態的地圖和社網圖來展現文學傳播接受的圖景及其動態進程。
研究成果的可視化是將文學定性研究的結論、觀點和定量研究的數據、統計結果,用圖形、圖像的方式予以直觀呈現。比如,有人將美國杰克·凱魯亞克的暢銷小說《在路上》量化為一棵花樹,形象展現了小說的篇章結構和主題演進;又有人將唐代詩歌版圖的靜態分布與動態變化的統計數據,轉化為地圖、熱力圖、柱形圖、餅形圖,是學術、技術和美術的有機融合,既有學術含量,也有技術含量,更有美術含量,讓學術論文有了賞心悅目的美感。
近年來,可視化技術飛速發展,在考古、博物、檔案、建筑、醫療、機械制造、刑偵、軍事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文學研究的可視化雖然還只是初試身手,但必將是今后文學研究的發展趨勢。這是因為,可視化是文學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適應社會需求的有效途徑。現在已是讀屏、讀圖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逐漸由讀寫轉變為視聽,要讓文學特別是古代文學走入尋常百姓家,為大眾所喜愛和接受,必須將其可視化呈現。文學研究者常常抱怨被社會邊緣化,其實是社會被文學研究邊緣化,文學研究不去擁抱時代,一味固守傳統,不考慮時代的現實需求、社會的發展需要,故步自封,我行我素,當然會被社會邊緣化。
如果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即使是古典文學也照樣能進入社會精神文化消費的中心,釋放特有的光彩和魅力。“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的熱播和廣受歡迎,就充分證明了文學研究可視化的吸引力與光明前景。而數字化技術為文學研究的可視化提供了多樣化的方法和手段,各種硬件設備、操作技術和繪圖軟件應有盡有,只要文學研究者改變觀念,積極投入,努力嘗試和數字技術人員合作,就能不斷將文學研究可視化推向深入。
可視化是文學研究創新的重要推手。文學研究可視化不僅使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煥然一新,也會改變文學研究的觀念、視野和范式。可視化追求全景性,展示關聯性,注重細節性。全景性要求對一個時代的文學進行整體性、全局性觀照。而歷來的文學研究是選擇性的,只重視經典作家和經典名著,大量作家作品被遺落在文學研究的視野之外,由經典形成的文學史無法反映文學史的全貌。所以,莫萊蒂認為,文學史是文學的屠宰場,因為經典的選擇致使大量書籍永遠消失:“如果我們今天在19世紀英國的小說中選擇出200多部經典,它們也不過占全部出版小說的0.5%,那剩下的99.5%呢?”英國文學是這樣,中國文學同樣如此。每個時代都有豐富繁茂的文學生態叢林,但在文學史著作中只剩下一些孤零零的大樹和名貴樹種,文學史的豐富性、多層次性、復雜性被湮沒遮蔽。而文學可視化研究可以全景呈現一個時代文學的發展圖景,展現大作家、小作家的同場競技和互動過程,呈現不同文學現象之間的關聯性。這將大大拓展文學研究的視野廣度。
文學研究可視化對關聯性和細節性的重視,將推動并倒逼文學研究不斷深化與細化。文學研究的可視化是以相關研究成果為前提。我們對作家作品進行可視化呈現時,會發現過往對作家生活經歷、活動場景的研究,作家與作家、作家與其他人物關系的研究,對作品表現空間的研究等,都還存在大量的疑點和空缺。過去,我們以為對某個作家或某篇作品的研究已經很深入細致了,甚至難以深入了,但按可視化的要求,其實還有大量問題沒有弄清,大量的細節無法落實。可視化會不斷給文學研究提出新問題、新要求,從而促進文學研究不斷深化和細化,不斷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