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美如畫
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一定要結合本地實際,精準施策、因地制宜,走特色發展的道路,讓稟賦不一、特色不一的鄉村資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安吉政府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痛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整治人居環境,以環境治理和發展協調為導向走上了一條美麗的鄉村振興新道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十八洞村時提出精準脫貧,十八洞村結合本村民族特色和環境資源優勢打造旅游業發展之路,從貧困苗鄉到小康村寨,成為了全國聞名的致富村。
2019年7月15日至2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率全國政協書畫室采訪團赴四川、西藏開展采訪創作和考察調研,我們去了“老北川中學遺址”。當年的老北川中學校區后的大山在地震中崩塌,巨大的巖石傾瀉而下,把校區徹底掩埋,只剩下一根旗桿、一面在風中搖曳的國旗和一個孤單佇立的籃球架,學校的五層教學樓垮塌,變成廢墟,滿目瘡痍,直至今時看著這些歷史的樣子,都感覺到心無處安放的疼痛,那種親歷者的無助感,仍然可以感同身受。如果說汶川大地震是大自然給四川盆地的一次極端考驗,那么今天的城鄉新貌就是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交出的一張優秀答卷,不僅一寸寸抹消了災難留下的印記,還將城鄉基礎設施配套推進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一個個嶄新的新農村建設起來,煥發了勃勃生機。這一刻,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凝聚力和眾志成城的碩果。
水磨鎮地處龍門山斷裂帶,作為汶川縣受災最重的農村,今天已巨變成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樣本,一條條平整寬闊的水泥路和一片片布局有序的新型農業集中發展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和效率都大幅提高,城里人夢寐以求的“林間別墅”成為鄉間隨處可見的風景,村民們打起花腰鼓、跳起壩壩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這一切變化,正與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五大目標不謀而合,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步調一致,正是堅持 “以科學規劃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群眾滿意為根本”的重建脈絡,準確地把握住“鄉村振興”這一戰略關鍵,讓在地震中損失巨大的農民、在地震中遭受重創的農業,啟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的滄海巨輪。思緒飛轉,村民歡然,眼中林盤繞院、農房錯落的新村格局,已然衍生成一幅優美的原生態田園畫卷,我也用畫筆記錄下災后重建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描繪出汶川大地震后第一個十年的村民新顏。
在綿竹“中國年畫村”村道兩旁,古色古香的路燈桿上懸掛著別致的年畫燈籠,年畫牌坊、年畫廣場、年畫湖一字排開……整個村落就像一幅層次豐富的年畫畫面。這里擁有非常豐富的民族工藝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年畫村已聚集了上百位專職畫匠,使這些遺產得以活化,助力鄉村文化產業的振興,每年創造不菲的銷售額,讓原本岌岌可危的綿竹年畫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這是災難后村民們從未想過的美好圖景,災后重建背景下的鄉村振興,讓村民的生產生活形態發生了改變,在注重文化傳承的前提下,尤其對產業發展長遠考量。年畫村里有一座充滿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的藝術館,同時又是一個培育年畫傳人、發展年畫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綜合基地,各地的年畫傳承人、創作者可以在此互動交流,年畫文化的傳承獲得了更廣闊空間,也讓綿竹年畫借助這個平臺,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文脈有序,國脈相連,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鄉村振興”,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中國進入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階段,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一如既往對于三農問題的重視,充分顯示了鄉村振興的主體戰略地位,充分體現出全國上下推動實現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信心和決心。
2021年,恰逢建黨百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作為一名藝術家、文藝界政協委員,定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強化政治引領,奮力開拓創新,聚焦新時代、新目標、新任務、新理念、新格局,切實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建良言、獻良策、履好職、服好務,為了“十四五”的開局實現開門紅,為了鄉村的振興和繁榮,為了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為了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做為民服務的孺子牛,敢于履職擔當;做創新發展拓荒牛,甘于時代拼搏;做艱苦奮斗老黃牛,始終任勞任怨;做好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的“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深入學習領會報告精神,發揚“三牛”精神,為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