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個作家和他的第二十一次進藏的收獲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 何向陽   2021年03月09日06:46

何向陽,系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著有《自巴顏喀拉》《思遠道》《人格論》等,獲魯迅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圖為徐劍(右)2020年6月18日在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羌麥村鹽湖帳篷里,采訪羊馱鹽馱隊最后一位老羊倌布瑪老人。達娃平措/攝

徐劍,著名軍旅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宣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出版有《大國長劍》《東方哈達》《原子彈日記》《大國重器》等著作。

緣起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回首2012年年底,黨中央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拉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理念;2015年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2017年將精準脫貧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2020年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黨中央造福人民的決心、擺脫貧困的舉措歷歷在目。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書寫“信史”,為新時代中國留下“小康印記”,是歷史賦予中國作家的重要機遇,也是中國文學義不容辭的時代擔當。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作家沒有缺席,黨的十八大以來,涌現出了一大批以小康進程里的關鍵節點、典型人物、重要事件為書寫對象的現實題材的文學作品及被改編成的影視劇,在讀者觀眾中深具影響。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不斷激發著作家編撰“地方志”式的創作熱情,2019年9月,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支持下,中國作家協會啟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作為這一創作工程的實施部門,遴選全國20余位優秀作家,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扶貧的足跡,奔赴全國重點扶貧地區,采訪遍及吉林延邊、河北阜平、陜西周至、甘肅定西、寧夏永寧、新疆伊犁、湖南湘西、貴州貴陽、四川昭覺、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福建寧德、云南魯甸、內蒙古赤峰、山西岢嵐、山東章丘、江西贛州、河南蘭考、河北張北、西藏等地,這一工程擬以一年為期,于2020年底整體推出20多部“來自脫貧攻堅第一現場”的優秀報告文學。

在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參與者中,徐劍是最后一個出發的,他剛剛完成一部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的長篇作品,就又背起行囊奔赴西藏精準脫貧的現場。

說實話,縱然有他20次進藏的經驗在先,但作為“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具體實施部門的我們,剛開始也不能不為他要去的地方之廣袤、所深入的19個脫貧縣的走訪任務之繁重捏一把汗,曾幾次與他電話微信,問詢采訪日期和寫作計劃,出發的日子就這樣越來越近了。

我還記得,2019年年底我們舉辦以“歷史視野下的脫貧攻堅與新鄉村書寫”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他滿載著從深入生活中帶來的收獲出現在我們面前,做了激情洋溢的大會發言。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他本來計劃出行的采訪日期再度延后,這期間的五個多月間他在河北寫完《天曉——1921》一書,10天之后,5月24日,在偶發的疫情還沒全然解除情況下,他背起行囊毅然進藏,的確,作為這一創作工程的20多位采訪者的最后一位出發者,雖然距工程最終要求完成書稿并出版的時間,只差不到7個月,但他的目的地,仍然沒有絲毫縮減,他的采訪地圖鋪開來,是——“ 從藏東重鎮昌都入,沿317國道,入藏北,環大北線,再從羌塘無人區挺進阿里,轉入后藏重地日喀則,最后止于拉薩、山南、林芝。走完西藏最后一批脫貧縣,等于環西藏行走了一個圓弧。”

當然,這意味著,他要在一步步高升的海拔下完成采訪,意味著,他要在農區、牧區、無人區間不斷穿越,他要挑戰剛剛“攻”下了一個歷史的高峰之后再去攀登另一座現實的高峰,這場攀登同時也包括對他自己生命高峰的攀援考驗。本著一個作家對于時代的責任和文化的使命,他沒有任何想刪減自己目的地的念頭,相反卻是從容而肅穆地走上征程,他要從對生命禁區的數度穿越中,取回他珍貴的“金青稞”。

千山

“他”就這樣出發了。

作家化身于“他”的這個第三人稱的人物,在我們的目光下變成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尋找的人,一個跋山涉水的人。

然而,“他”的出發,遇到的是邦達下雪,航班取消,轉飛香格里拉的設想也因那里下雪航班取消,他果斷迅速改簽,飛玉樹巴塘機場。到了去意已定之時,任誰也改變不了他的行程了,由昌都入,由林芝出,最大限度地走。誰都知道,昌都險,那曲苦,阿里遠。但那正是他要抵達并用腳步丈量的一個個地方。

在微信中我不間斷地關注徐劍每天的行程,一個時期,幾乎每晚看完他的微信朋友圈發的現場采訪照片,才能安眠。他在藍天之下,高原之上,裹著厚實的衣服,他的臉因為在高原的缺氧反應而稍稍有些浮腫,然而他在手機中的照片上的形象,他和那些藏民在一起時的形象,卻永遠是情緒高昂的。他的臉曬紅曬黑了。他的身體經由高原陽光的沐浴而更結實強壯了,他的臉上毫無疑問帶上了千山的紋理饋贈。

他能取回“金青稞”嗎?他好像從不懷疑。那行字是:“他一點也不猶豫。”他的底氣是什么?什么是他一直走下去的支撐?

他的底氣是:35年間,20次入藏。這是第21次。他的底氣是:20次入藏帶回的《麥克馬洪線》《東方哈達》《雪域飛虹》《壇城》《瑪吉阿米》《靈山》《經幡》7部書。第8部書應該是呼之欲出的。他的底氣是,以第21次入藏的書寫,完成自己文學創作的盛年變法,以一種地理海拔的高度,完成一次精神意義上的文學海拔的高度攀越。這與其說是他的底氣,不如說是他的目的,而以他對西藏的接近與了解,他的更大的目的在于,西藏,從象雄古國、吐蕃先普,一直夢想著一個農耕文明的香巴拉、弄哇慶,一個不愁吃,不愁穿,樣樣有的神仙世界,在現實當中有了實現的可能和實現的結果。他的任務是一個記錄時代的作家最普通不過的任務,忠實于發生在雪域高原的人們的生活與精神的雙重變化,是他此行的使命。

歸來之后的《金青稞》一書,題記中徐劍引用了松贊干布的遺訓——“我想要普天之下的老者,老有所養,不再凍死風雪;我想要蒼穹之下的幼者,幼有所托,不再流落街頭;我想要艽野之遠的弱者,弱有所扶,安得廣廈千萬。”那是他要去求證的現實。

而他最大的底氣就是: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短時期內實現這么大規模人口的脫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新時代做到了歷朝歷代都未曾做到的。傾一國之力,動員政府公務員和大型企業管理層住村、幫扶,實現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中國共產黨做到了。這是一個黨員作家行走高原、書寫人民的最大底氣,是他對自己能夠從生活中帶回“金青稞”的最大的文化自信。

有意味的是,作家徐劍這一次選擇了“他”作為敘事者,這個第三人稱的“他”的設計是有深意的,“他”的設計,使全書有了一個更客觀的“觀察者”,而與作為書寫者的“我”拉開了一定距離。這是一個公共的視角,這個“他”同時也是一個行動者,一個實踐者,一個以一種“采訪者”的視角,深入到一個個地點,而與一個個地點中的一個個人發生聯系,并成為一個個事件的感知者。這種敘事風格的建立,讓我想到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許多以鄉村為書寫對象的作品,這是一個“外來者”的更客觀更冷靜的眼光。這種設計,使得整體敘述建立在一個更加客觀公允的基礎上,使得所看所察所觀基礎上的所得所感所記更加真實、清晰、有力。

于此,千山畫卷向他展開了。52天的行走,5000米以上的海拔,白天密集的采訪與夜間補充能量的吸氧,急病的來去,一路的咳嗽,天地的蒼茫,內心的充實,人情的熾熱,那萬里寒山之中所有的奔赴與行走的繁難與艱苦,因有那樣強大的底氣與自信,而變成了可以對話可以交談的心靈坦途。

青稞

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這個“誰”在作家心中的分量是貴比千金的。他的所有書寫,他跋涉的出發地,他書寫的對象,他文字的最終歸宿,在“為了誰”的問題上必須心如明鏡,毫不含糊。 如此,那千山的秘密、那青稞的收成才可能向他攤開與吐露。

從結構上講,全書雖在大的架構上是“千山”圖譜,“藏東卷”“藏北卷”“阿里卷”依次展開,是以一個作家行走的地理為框架而搭建的,一眼看去是地理的構成。但仔細研讀,它的內里結構卻是“青稞”集成。是一個個擺脫了貧困、過上了新生活、在小康路上行進著的人——像是一粒粒的青稞組成的,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那“青稞”的意味還包括有一個個文字的由來。它們,在內里的意義上是一致的。

于是,我們讀到了然奇的故事。然奇腿有殘疾,但49歲那年這位康巴漢子要出去看看,告別了妻子和族長,成為守著碉樓過日子的帕措人家第一個走出上羅娘村的人,幸福村,水電站,135平方米的二層藏式房子,工資,補助,脫貧,他的朗聲作答中毫不掩飾現在的生活給他帶來的幸福。

于是,我們讀到了班登的故事。這個對親人們許下諾言——“等我掙了錢之后,我會回來將你們一個個接出去上學和享福的”的芒康人,他的夢想與創業同時也是在大的政策推動下用自己的勤勞換來的,酥油,磚茶的路途,8年的堅持,8萬元買下的房子,最終他一一兌現了對親人們的諾言,在八廓古城安家后,7個孩子都被接到拉薩,受到很好的教育。

于是,我們讀到了多貢的故事。這個以自家一百多頭牦牛換了別人家八百多只阿旺羊的地地道道的羊倌,不僅自己一年實現了20萬元收入,還以技術扶貧的方式贊助散戶,讓同村建檔立卡戶的脫貧羊的存欄數保持在50只以確保繁殖。這是一個已經邁進小康的人家熱誠待人幫扶他人的好故事。

這些原生態的故事,如一片在高原土地上長出的青稞,它們是那么地豐碩,以至于奔走中的作家都來不及全部記下它們,它們拔節、抽穗的過程是那么動人,從高原上下來的作家放下了行囊就迫不及待地書寫這些曾深深地撥動著他心弦、讓他流下熱淚的一切。

金子

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截至目前已陸續出版了20部作品,其中9部列入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8部與英國、德國等海外出版社簽約英文版。這些作品引發了社會和讀者的廣泛關注,也必將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自豪,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作家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已經出版的20部作品中,《金青稞》是第20部,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對于徐劍個人而言,這是他20余次入藏的一個特別的生活體驗的總結,同時也是他以前7部寫西藏題材作品的創作上的一次藝術上向往“豹變”的自我期許之作。無論如何,這是一部一個“他”奔向高原而以群體“我們”的和聲完成的交響。

2020年脫貧攻堅題材的創作從數量上講可以說達到了以往歷史創作的最高點,當然藝術上堪稱精品的力作仍需時間的打磨和歲月的認定。如何從火熱的生活現場取回真正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學的“金子”,所需的仍然是對于寫作者本人的考驗,那是藝術的收獲,也同時是人格的冶煉。就是說,你若要煉出金子,你必須是一個有著高超煉金術的煉金師,或者這么說,你得是一塊“金子”,你才能煉成“金子”。

這些方面,《金青稞》的書寫,為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如何出精品方面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啟示。這里,我們不妨用幾個關鍵詞予以梳理。

首先,初心。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身為一個對自己的寫作有要求的當代作家,他必須是他所處的時代變革的最有力的在場者、見證者和記錄者。徐劍的西藏精準扶貧紀實,列入創作工程,雖是“受命”之作,但從該書后記中看,他的立意在于對鄉村題材寫作中一度出現的與時代變革相脫節的一味寫愚昧或兀自唱挽歌的不實敘事存在不滿,這些敘事在他看來不僅與生活的真實相脫離,而且在哲學、美學上也沒有找到新的視角,鄉村的書寫仍不能不承認還存在著觀念滯后的現象,他的初心是向往將一個真實的西藏城鄉的新貌通過真實的書寫展現出來。作為一個20次入藏的作家,他是真心為第21次入藏看到的高原人民生活的變化而高興。出發點與落腳點,真就決定著文學的樣貌。

第二,田野。我們在他的書寫中與那廣袤的“田野”迎面相逢。田野。對于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精品的產生十分關鍵。田野的投入,決定你的視野。心入、情入的第一步,就是身入。檢驗一部報告文學作品的質量首先看的是腳力與眼力。腳力、眼力也才能帶動腦力、筆力。深入之心,真誠之為,是成就一部好作品的關鍵。在這一點,徐劍非常明確,他有著名的“三不寫”理論,“走不到的地方不寫,看不到的地方不寫,聽不到的地方不寫。”這決定了他的書寫必須是第一手材料,書寫者也必須是“在場者”。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他的第一個故事,寫然奇,而由然奇的講述,又奔赴110多公里去找然奇的第二個妻子安措,那一路的顛簸與驚險,在泥石落下的懸崖邊行走,他都沒有放棄,到了然奇原來的村子卻正是挖蟲草季節,沒有見到安措,但是他抵達了那里,他心安了,千辛萬苦也是值得的。有了這種勁頭,又有什么樣的青稞取不到呢?

第三,新人。故事中最打動人心的還是人物,人民不是概念,不是符號,是一個個生動鮮活、血肉豐滿的人,他們有向往,有夢想,有煩惱,這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活生生的人,是徐劍的《金青稞》要寫的,他要通過這片高原上的最小的“細胞”,從一個人到一個家庭,再到一個村莊,直至19個脫貧縣,反映精準扶貧的國家行為與國家戰略,反映整個時代大的變化,反映人的嶄新生活與精神面貌。

對于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而言,也有一個“精準”問題。是否將這一個“精準”落實到了要寫的每一個人,是與“在場”同樣重要的,同時也是決定作品能否將思想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起來,而切實解決把政治概念簡單化轉換為藝術口號的問題的關鍵。從人民出發,與人民對話,只有“功課”做得足,作品才能真實反映這個時代并受到人民的真心喜愛。徐劍關注新人尤其是那些學成歸來回鄉創業的大學生,他的筆墨精準地找到了他們,書寫了他們,這些雪域高原上的未來建設者們,使他的文字散發出了不一樣的韻致和光芒。

第四,神韻。現實書寫中盡顯雪域高原和高原人的文化之美,傳統之美,是這部書給予我們的另一啟示。《金青稞》的書寫是有細節、有溫度的。之所以能夠做到于此,原因在它不僅寫出了時代巨變的“骨骼框架”,現實生活豐富的“毛細血管”,它還寫出了西藏在文化傳承方面的“氣質神韻”。無論是《格薩爾王傳》的傳唱人,還是唐卡的傳承畫師,我們從中感受到西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特質與美感。

好故事必須有好的講法與之匹配,好的講法才能傳達出好故事的精髓。如何講好發生在今天中國的鄉村巨變故事,是對當代作家的一個巨大考驗。在紀錄小康的創作中,優秀作品不僅能讓讀者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更能讓讀得領略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精髓。時代的火熱生活、人民的不懈奮斗、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向著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的新征程,都在呼喚著當代作家以如椽巨筆去描繪去創造出與偉大時代相匹配的新的史詩作品,中國作家在中國堅實的大地上書寫的文學,不僅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著強有力的精神支撐,而且也必將成為一代作家在新時代文學史上留下的一道美妙而壯麗的風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久久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蕉下载|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天天综合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精品视频 |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伊人不卡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天天影视久久综合网 |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202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五月婷 |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九月婷婷综合婷婷|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国产性天天综合网|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伊人yinren6综合网色狠狠|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六月婷婷综合激情|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天天做天天做天天综合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