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村傳奇
1
春花盛開、江河解凍……秦巴革命老區迎來了它最美的年華和歷史機遇,山與河都在盡情釋放著自然的生機與活力。
從四川省渠縣的縣城出發,穿過繞城而過的渠江,一條青色的柏油路,直通大田村深處。
時光溯回。2015年8月,荒寂已久的大田村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叫黃澤棟,是四川省作協下派到大田村扶貧的第一書記。肩上的背包還沒有放下,心卻一下涼了半截:視野里,除了荒山,還是荒山……
怎么辦?這分明就是一場無聲的戰斗!
軍人出身的黃澤棟,又開始了走村串戶摸排的日子。還記得:有一次不幸中暑了,昏厥在村道上的他,多虧了路過的“摩的”徐師傅及時發現并送回村委會救治,這才撿回了一條命;還有一次,一條土狗突然竄出來咬傷了他,痛徹心骨!他忍痛找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咬牙擠出瘀血,又用隨身攜帶的創可貼止住傷口……
貧窮如絲,它緊緊纏繞著大田村。大田村也許永遠都不會想到,“精準扶貧”的政策會像春風般吹進遠山深處,送來一批山外的“親”人們,讓它一展新時代的芳華。
2
萬丈高樓平地起。
大田村的村頭院落,久違的高音喇叭聲再次響起;大田村的農民夜校,也很快紅紅火火地辦了起來。課堂里座無虛席,耄耋老人們來了,家庭主婦們來了,彪形大漢們也來了……之后,畜牧指導員、駐村農技員、養殖大戶等教師們,把那些關于農業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等相關科學技術知識,像清泉般汩汩地傾注到了大田村。
在這點上,體會最深的是村民李明亮。“以前養鴨,一點經驗都沒有,結果有次就不明不白死了100多只,損失慘重。 ”但李明亮從夜校“畢業”后,“成績”顯著提高,翌年養鴨成活率就直線上升,很快就有了收益。
除了語言“接地氣” ,老師們還將課堂“搬進”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學。大田村的人們開始積極養雞養鴨,養肉牛、山羊、生豬等;在貧困戶養殖業的發展中,養雞成效尤為明顯,僅土雞蛋每年戶均收入400元,土雞每年戶均收入1000多元。
與此同時,大田村民遠在成都的這些“親人”們幫助他們拓寬了銷路,利用電商平臺,在互聯網上將這些綠色無污染的土雞和土雞蛋等高價銷售了出去,雞屁股真的成了小額的銀行。
2017年的這個春節,逐漸擺脫貧困的大田村人們,高高興興地過了一個熱鬧年。
3
文化興農,科技興農,這才是“精準扶貧”的根本之所在。
簽字,摁手印,放鞭炮……大田村的喜事一件接著一件!
2017年3月,大田村水果基地由四川省碩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始著手建設,荒山上第一次響起了機器的轟鳴聲。村民們眼看著石疙瘩被敲碎,土地被平整;眼看著果樹苗在長高、在開花;眼看著果子就紅了,掛滿了枝頭……
2017年底,大田村整體脫貧后,四川碩園果業有限公司與當地村民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實行訂單銷售。基地一共流轉土地300余畝,解決就近務工的勞動人口有47戶138人。
2018年7月,渠縣以村為單位成立豐碩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100戶貧困戶、20戶非貧困戶分別采用借貸產業周轉資金和現金方式入股渠縣豐碩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
除此之外,大田村的養殖業、畜牧業、加工業等也蓬勃興起,村民們都成了受益者。
這一天的節令正是2020年的芒種,大田村熱鬧起來了,有一行人來走大田村的“親戚” 。原來,四川省作協積極推進了“以購代捐”和“購買或組織銷售扶貧產品”等活動,以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荒山上,此時碩果累累。新品種蜂蜜李,一經亮相便成為市場新寵,售價竟然高達40多元一斤,且供不應求,讓世世代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們徹底開了眼界。
大田村的果子賣完,僅蜂蜜李就售出約12萬元,除去成本等,村民們按照入股都分了紅。
4
山環水繞的大田村,此時更像是一首詩詞,從唐風宋韻里飄逸出來,盡顯它的柔情和靜謐。
大田村的村支書李太書心情大好,他想開車環繞一圈大田村。按照他的話來說,如今大田村的公路可以分為外環和內環,參照成都的式樣。村里家家戶戶都通了公路,有些人家還買了小轎車。
陽光下,梟子河潺潺而來,波光閃閃。溯源而上。沿著新修的村道,從大田村李氏祠堂出發右拐,過了大田村二組的新村集中安置點,就到了村子最偏遠的地方——獅子巖。
因為泥石流經常發生,獅子巖上居住的二組村民都集中拆遷安置到了新村。部分村民在遠離山崖的地方,過著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年逾七旬的張萬奎老人忙完了山里的活兒,端了個小板凳,叫出了老伴兒,坐在自家新翻修的院子里拉家常。在老人的記憶中,獅子巖上還有一個叫趙傳心(音)的老紅軍,在新中國成立后又回到這里居住,直至去世。
撫今追昔,張萬奎老人望著眼前的景致,心情愈發高興。房子改造好了,孩子們有了工作,孫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遠離了自然災害的侵襲。蒼翠的遠山,也重新煥發出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當年紅軍走過的地方,今天已經泛起新綠。蜂巖鎮大田村就這樣靜臥于千嶺萬壑中,任憑這醉人的綠攀上枝頭,繞過院墻,沿著公路,蔓延至遠方。鄒安音(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