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領掌”之風把劇場搞得烏煙瘴氣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裝臺》中有一段戲引發了關注。秦腔團演出《人面桃花》前,面對填場的觀眾,“鐵主任”進行了一番“培訓”:“我一會兒給大家帶領鼓掌,余光看著我,我摸頭大家就笑,我摸下巴大家就鼓掌……”演出開始后,觀眾們果然跟著“鐵主任”的指揮機械地鼓掌和發笑,此時坐在臺下的導演幾乎是羞愧難當,無奈地把頭埋了起來。而當“鐵主任”中途離開指揮崗位,再回來發現觀眾入了戲自發地叫好鼓掌時,他長舒了一口氣,候場的演員也驚喜地笑了。
這段戲在很多人看來是一段具有喜劇色彩的表演,然而這種領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于很多場合?!拔液耙欢蠹议_始熱烈鼓掌哈,注意表情,誰的表現好一會兒有獎品……”參與過綜藝節目錄制的人大多都遇到過這種提前錄制鼓掌鏡頭的情況,一般要反反復復很多次。正式錄制開始前,也會有專人“培訓”大家如何鼓掌,指導觀眾“看眼色行事”,有些節目為了省事甚至會請職業觀眾。這種現象本是節目制作剪輯之需積下的陋習,然而歪風一旦刮進劇場,就會形成毀滅之力。
劇場藝術是一種觀演交融的藝術,演員與觀眾是同呼吸共命運的關系,如果連真實的互動都打折扣,演出又何談成功?鼓掌本身是觀眾跟著劇情和演員的表演,入戲之后發自內心的喝彩或者鼓勵,是對演出效果的真實反饋,如果這都摻假,臺上臺下都被假象蒙蔽,無疑會陷入惡性循環。觀眾會在“這也值得鼓掌?”中質疑審美,演員也會因為虛假的反饋得出錯誤結論,難以分辨戲到底哪里好哪里差。更可怕的是領掌會導致觀眾根本無法入戲。就像《裝臺》中“鐵主任”要求大家用余光瞄著他,觀眾注意力不在戲上,也就無法真正體驗到戲的精彩,觀眾不看戲演出就失去了意義。臺上演戲,臺下也演戲,這樣的演出著實可悲。
如今,電視劇中的悲劇已經在很多劇場上演,不同形式的領掌之風肆意席卷各種劇場藝術,讓人深惡痛絕。劇場中既有“鐵主任”式的特殊手勢或暗號,也有明目張膽舉著“此處鼓掌”牌子的情況;領掌人中既有劇場安排的專人,也有一些是所謂的粉絲,這些人極其擅長搶戲,五花八門的“表演”搞得劇場烏煙瘴氣。
究其原因,劇場領掌現象表現出的首先是不自信。一般情況下,掌聲代表著肯定,鼓掌次數甚至成了劇場演出的考核指標以及宣傳噱頭,全場響起了多少次掌聲常常見諸匯報材料和報網端。對于劇場管理人員或部分主創團隊來說,好像只有領掌才能讓“掌聲雷動”“好評如潮”等形容詞句有據可依。關于領掌意圖,有時是怕冷場,通過領掌營造“深受觀眾歡迎”的熱鬧景象;有時則純粹是為了應對領導檢查。《裝臺》中“鐵主任”“抹著脖子”(摸下巴)的賣力指揮就是為了“鼓”給領導看,而候場演員那句充滿不屑的“哎呦呦呦,看把你忙活的,還擱那兒領掌呢”以及導演的一聲長嘆,足以看出主創們對這種現象的鄙視和厭惡。表演式的鼓掌顯然不會給演員帶來真正的激勵。
如果說專人領掌還算是虛假中有序的“表演”,那么粉絲應援式領掌就是不折不扣的亂象。劇場不同于演唱會或綜藝節目錄制現場,它是密閉的公共場所,觀眾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到演員也會影響到其他觀眾,但是仍然有人把粉絲應援那一套帶進了劇場。一些劇場演出中,有時會有流量明星的參演,有時是個別年輕演員通過直播或參加綜藝收獲了粉絲,這種情況下,有時會出現一個“丫鬟”、配角或反面角色登臺下面突然有人尖叫鼓掌的情況,有的觀眾一臉懵,有的觀眾則在奇怪的節奏中不知所措地跟著鼓掌,稀稀拉拉的掌聲對正常演出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
專人領掌陋習不適合劇場,粉絲應援式尖叫鼓掌更是要不得。粉絲表達對偶像的喜歡無可非議,但是要分場合,劇場演出畢竟不是粉絲見面會,不合時宜的亂領掌其實是一種倒彩,對臺上臺下的人都是一種傷害。劇場希望演出成功,受到觀眾的歡迎和領導的表揚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無論是劇場還是主創人員,都應該找準方向。與其絞盡腦汁地花式領掌,營造虛假熱鬧以求博得領導歡心,不如把更多精力花在研究作品上,作品過硬,觀眾喜歡,豈會少了掌聲?
(作者:王群一,系遼寧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