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道:來自路上的啟示》
《旅行之道:來自路上的啟示》
作者:保羅·索魯 著,張蕓 譯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9月
ISBN:9787559818751
定價:108.00元
《旅行中的五次頓悟》
旅途中偶有意外發生,從根本上改變那趟旅行的性質,讓旅行者心心念念。伯頓抱著兒戲的心態,喬裝前往麥加,可當他最終走近天房時,這位懷疑論者被深深地打動。有時我覺得,假如旅行包含著一個基本訴求,這個訴求就是尋找意外。發現一件未曾預料的樂事,可能會影響一生。以下是我在旅行中經歷的五次頓悟,讓我難以忘懷,正因為此,它們一直都在指引著我。
一
我在巴勒莫,用身上僅剩的錢買了張去紐約的“弗雷德麗卡皇后”號的船票。那是1963年9月;我即將加入和平隊,受訓去非洲任職。啟程的當晚,意大利友人為我辦了個歡送會,聚會進行了很久,等我們抵達港口時,一支西西里樂隊正在演奏《起錨歌》,“弗雷德麗卡皇后”號剛離開碼頭。那一刻,我的心跌到了谷底。
我的朋友幫我買了一張去那不勒斯的機票,讓我可以第二天在那兒趕上那艘船。就在登機前,航空公司的一位職員說我沒有交離境稅。我告訴他我沒錢。我身后一位穿著棕色西裝、戴著一頂棕色博爾薩利諾帽的男子說:“給。你是不是需要錢?”說著,遞給我二十美元。
問題解決。我說:“我要把錢還給你?!?/p>
那位男子聳聳肩。他說:“我們說不定會再見的。這個世界很小。”
二
1970年8月,我連續三天待在“根地咬”號內燃機船上,那是一艘小貨輪,從新加坡開往北婆羅洲。我打算去那兒攀登京那巴魯山。上船后,我看書、打牌,天天是同樣的牌局,牌友是一位馬來的種植園主和一位帶著兩個孩子旅行的歐亞混血婦女。那艘船有一塊露天的統艙甲板,約有一百名乘客睡在那兒的吊床上。
當時是雨季。我咒罵那雨、炎熱的天氣,還有滑稽可笑的紙牌戲。一天,那位馬來人說:“昨晚,我一名雇工的妻子生了個小孩。”他解釋,割膠工坐的是統艙,有些人帶著妻子。
我說我想見見那個嬰兒。他帶我到下層甲板,看到那個新生兒和那對春風滿面的父母。這件事扭轉了這趟旅程。由于那個嬰兒在船上出生,我對一切有了改觀,雨、炎熱的天氣、其他人,甚至那些紙牌戲和我在讀的書,都變得意義不同。
三
環繞圣戴維岬角的威爾士海岸有著非常湍急的洋流和說起就起的霧。我們一行四人劃著皮劃艇,出海去拉姆西島。回程時,我們不知不覺被濃霧包圍,看不見陸地。逆流和漩渦使得我們原地打轉。
“哪兒是北?”我問拿著指南針的那個人。
“那邊。”他說,輕輕拍拍指南針。接著他又猛敲了一下指南針,說:“那邊。”然后繼續更用力地擊打,最后他說:“我不知道,這玩意兒壞了?!?/p>
天色漸暗,寒冷的四月天,我們累了,除了圣喬治海峽黑黝黝的海水,我們什么也看不見。
“聽,”有人說,“我聽見馬巖** Horse Rock,一座潮汐島。
了。”洋流沖打馬巖,發出隱約的聲音。可他聽錯了—那是風聲。
我們團結一致??謶质刮覀兎怕袆?,我深以為我們無望在那晚回到岸上,也許永遠回不去。寒冷和疲憊仿佛死亡的不祥預兆。我們繼續劃槳。時間過去很久。我們搜尋四周的跡象;沒有人講話。我心想,這就是走向死亡的感覺。
我極目遠眺,看到一點東西,一片高高的云閃過我的眼前,像是一個岬角。我更努力地張望,祈禱那是陸地,果然,那片云凝固成一塊顏色暗沉的大礁石。我尖叫,我們如獲重生般向岸邊劃去。
四
在肯尼亞西部,我們開車行駛在非洲遼遠的天空下,我的妻子在我旁邊,兩個兒子坐在后座。當初正是在離此地不遠的地方,我遇到了這個漂亮的英國女子,同她結了婚。我們的大兒子出生在坎帕拉,小兒子出生在新加坡。我們依舊過著浪跡天涯的生活,正在開車駛往埃爾多雷特。數年前,即將結婚的我們在那兒度過了一晚。
兩個男孩在無所事事地吵嘴、胡鬧、大笑,令我分心。我的妻子問:“你確定這條路沒錯嗎?”她曾獨自在非洲南部旅行三個月。我們開的是一輛老舊的租來的車。牛群散布在小山坡上,躲在棘刺樹下乘涼。我們只是在遠方旅行的一家人。
我們正在駛向埃爾多雷特,向著過去;進一步深入非洲,向著未來。我們在一起,陽光斜照著我們的眼睛,世間的一切青翠蔥蘢,我心想:愿這趟旅程永無盡頭。
五
就在1964年尼亞薩蘭獨立并改名馬拉維的前夕,教育部長馬紹庫·奇彭貝雷在該國南部我教書的那間學校種下一棵樹。時隔不久,他密謀廢黜了當時的總理,海斯廷斯·班達博士。但奇彭貝雷本人也被趕下臺。
時過境遷,當我聽聞奇彭貝雷在洛杉磯(“過著流亡生活”,受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豢養)去世時,我想到他鏟土栽下的那棵小樹。離開那間學校二十五年后,我重返馬拉維。那個國家有兩點令我震驚:大部分樹遭砍伐,被當作燃料;不再有人騎自行車。大多數樓房也年久失修。當權的仍是班達博士。
我花了一周時間去我原來教書的學校。那兒比以前大了,但破敗不堪,窗戶壞損,課桌開裂。學生給人感覺很不友善。校長對我態度粗魯。圖書館里沒有書。那棵樹長得郁郁蔥蔥,高達四十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