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寧德脫貧啟示
中國作家網:您為何選擇寧德作為書寫對象,據您的觀察,它的貧困是怎么造成的?
許晨:脫貧攻堅報告文學創作工程開始時,我就想到寧德。寧德在閩東,跟我的老家有些像。我來自山東,現在在青島文聯工作,膠東半島和閩東一樣也是有山有海,但我們那個地方比較富裕,為什么閩東成了一個“黃金海岸的斷裂帶”呢?又是怎樣經過這些年的扶貧開發、脫貧攻堅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并贏得人民的認可呢?我想了解這方面的情況。作為一位作家,我希望通過自己的筆反映和描繪出這個進程,寫出無愧于時代的好作品。
當時選擇寧德,是因為它有山有海。這些年我致力于海洋文學的研究與開發,寫了一系列海洋文學的作品,包括《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以及以國家海洋科研事業為主題的《耕海探洋》。經過改革開放,沿海地區首先富裕起來了,為什么靠海的寧德反而成為黃金海岸的斷裂帶?這有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也有地理上的原因。寧德在福建的東部,俗稱閩東。它的南面是珠江三角洲,北面是長江三角洲,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的地區,寧德恰恰在中間,不但沒富起來,反而比較貧窮,而且還是國家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從地理因素來說,寧德的海跟其他地方的海不一樣,海岸線上來后沒有緩沖地帶,雖然有一點灘涂和有一點礁石,但都是深山密林,可耕地非常少。第二個是交通十分不便。以前別說高速公路了,正常的公路都不通縣鄉。交通閉塞,沒有可耕地,農民溫飽都難以解決,所以寧德貧困。第三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里當年是海防前線,很少投資建設項目,寧德的海港有些是軍港,不開放,也造成經濟發展緩慢。當然還有一個原因,由于貧困多年,人們的精神面貌有點麻木落后。
寧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1988年到1990年任地委書記的地方,我想了解一下,他當年在這個地方是怎樣工作的?當時寧德在福建所有的地級市里算最落后、最貧窮的地區,習近平同志臨危受命、勇挑重擔。他在這個地方許多的實踐和理論總結為后來的治國理念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作家網:寧德從剛開始的深度貧困到現在有所發展,這個變化過程中有沒有讓您覺得印象深刻的一些經歷?
許晨:這樣的故事太多了。我給你舉一個例子,福安縣有個村子叫下岐村,是當年“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的一個村莊。“連家船民”是閩東一帶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些群眾在早年間叫“疍民”,所謂“疍民”就是“陸地上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人,一家人生活在一條小船上,既要生兒育女,又要捕魚撈蝦,養家糊口。這個船就是漁民的家,叫連家船,這些老百姓就叫連家船民。下岐村當年離著海濱不遠,好多的連家船不出海的時候靠在那邊休息,但是他們在陸地上不能生活,沒有片瓦。下岐村現在的村支書叫鄭月娥,一個女同志,三四十歲的樣子,精明強干,她就是連家船民的女兒。她跟我講,她小的時候最怕下雨。為什么?一下雨,船棚根本就擋不住雨水,外邊下大雨,里邊下小雨,外邊不下了,里邊兒還嘀嗒,最可怕的是伴隨著風暴,那個船就像一片樹葉,盡管不出海了,靠在海岸邊,可還是非常危險。他鄰居的船曾經被一個浪頭打翻了,有的人落海失蹤。她說,每到下雨的時候,一家人家抱成一團,躲在船艙里哭,哭一夜不敢合眼,她就是這么長大的。她家還不錯,父母爭取把她送到岸上讀書,還算比較幸運。那時候也沒有什么正規學校,當地有一種叫潮頭班,有的民辦教師等著潮水落下去的時候,就到海灘上來把孩子們集中在一條船上,教他們識字。后來在海濱不遠的地方有了小學,孩子們可以上岸去學習,但要踩著泥灘走好幾里路,才能到學校。
那時候連家船民很多都是文盲,鄭月娥比較幸運,上到初中。他們全都想能在陸地上有家該多好。
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的事,后來習近平同志調到寧德當地委書記,很重視異地搬遷。他在寧德9個縣跑了一圈,深入調研,回來以后首先給大家講,寧德不可能一夜吃個胖子,這是不可能的。寧德的貧困有它歷史原因,不是一時半會造成,那么怎么辦?寧德人首先要改變觀念。習近平同志當時就提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理念。弱鳥先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和別的地方比起來,寧德肯定是一只“弱鳥”,可是再弱,思想、志氣不能弱,不能老是認命,躺在這種觀念上過日子,要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多付出一些努力先飛起來,這才有可能改變貧困的面貌。還有滴水穿石,他講寧德這個地方窮是窮,但是不能夠一夜就抱一個大金娃娃,怎么辦呢?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成必定有我,我們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干,一任接著一任干。要打好基礎,選好目標,選準這個方向,扎扎實實,腳踏實地,因地制宜,鍥而不舍地干下去,就像滴水,別看力量一點一點的不大,但是積累起來,它能把石頭鑿穿。
中國作家網:您所了解的寧德脫貧的經歷是怎樣的?
許晨:1984年9月,黨中央召開了一個會議,就落實扶貧工作下發了文件。從那時候開始,國家這種大規模、有組織、有計劃的扶貧工作就開始了。它是由一封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反映寧德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貧困狀況的通訊員來信引起的。所以說下山溪是中國扶貧第一村。
寧德經歷的扶貧過程是這樣的,一開始是輸血式扶貧,把糧食、油料、資金,甚至羊羔、兔子送到老百姓家,但是發現這樣不現實。第二個階段是換血式扶貧。所謂換血,是說下山溪這個地方不適合人類居住,沒有地,只能種一些地瓜,糧食基本不長,也不適合飼養牛羊。怎么辦呢?那就把他們搬下去,搬到比較大的行政村也就是赤溪村。換血式扶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資助,給他們這里蓋了房子,赤溪村給他們調了一些地種,這個地方離著城區比較近,可以做一些小生意。但是靠種點地、做點小生意還是不行,只能勉強解決溫飽,解決不了真正的貧困問題。那么第三路就是要造血,從輸血式扶貧到換血扶貧,最后找到了一條路,要讓他們有造血機制:幫助辦企業,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茶葉種植和加工,發展農家樂,等等。這叫造血式扶貧。
中國作家網:脫貧攻堅之后與之前相比,當地人在精神面貌上有哪些變化?
許晨:變化實在太大了。過去基本上是認命、認窮,等著上邊給政策、給錢、給項目才能發生一點點變化。習近平同志到當地當地委書記,首先解決人的觀念問題。他提出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人窮志不能窮,人窮志不能短。寧德有自己的優勢,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自己發出光彩的地方,把閩東之光反映到外面,放射出去,讓外邊的人看到閩東的優勢和特色。
中國作家網:作為作家,這種變化給您帶來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許晨:要改革創新。我們作家也需要這樣一種精神,不要墨守成規,不要重復自己,在創作之路上要不斷攀越新的目標和新的高峰,超越自己,既不要模仿別人,也不要模仿自己。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報告文學記錄脫貧攻堅意義何在?
許晨:我認為報告文學書寫脫貧攻堅,除了記錄歷史、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傳播經驗外,對作家也能起到啟發創作的激勵作用。報告文學作家和小說家不一樣的地方可能在于,報告文學作家能傳遞更多信息,從這些更多的信息里不斷地總結提煉思想性,甚至直抒胸臆。我在寫作《山海閩東》的過程中,重點提煉了寧德模式和寧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盡管一些資料和理論著作中也講述了閩東脫貧攻堅的特色道路,但它們比較枯燥,比不上作家通過故事來說明生動形象。在《山海閩東》中,我最后特別強調了三點,一個是造福工程,也就是異地搬遷,這是寧德脫貧攻堅的模式之一,全國許多地方都在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搞了異地搬遷。第二點是文化扶貧,我在書里寫到了幾個具體事例。在文化、理念上,要相信自己,有信心脫貧致富。第三個模式就是電商模式,和當前非常流行的“互聯網+”結合起來。寧德的一些村莊緊跟時代發展,發展電商產業,這樣的扶貧方式非常有特色和生命力。
中國作家網:書寫創作脫貧攻堅,您覺得文學有什么樣的力量?
許晨:回到文學的本源來講,文學的本源是人學,反映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和命運起伏。不管作家寫的是扶貧開發,工業題材,還是都市情感題材,文學的使命和功能始終如一。我希望寫作扶貧開發主題的作品,要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方向,給人以境界,同時也反映人的感情變化和性格多樣性,從而體現并昭示人類要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發展。這就是文學的力量,也是作家的使命所在:要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說來說去,不管你寫什么作品,什么題材,最終都應該是為了這個。
中國作家網:若干年后,我們回望脫貧攻堅文學作品,將收獲什么?
許晨:以我自己的作品為例,《山海閩東》是一部反映寧德人民脫貧致富歷程的報告文學,有一定的生命力。再過幾十年回頭看,寧德的脫貧攻堅和全國決戰脫貧攻堅的勝利是一致的,它是一個典型代表。通過報告文學作品,人們會重新認識、回顧和反思這段歷史,為未來的奮斗目標汲取力量,振奮精神。
(劉鵬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