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羅洛普筆下的“養老院”
安東尼·特羅洛普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作家,一生勤奮而多產,創作了47部長篇小說和五部短篇小說集。1851年的仲夏,他以英國郵政總署稽核的身份視察了英格蘭威爾特郡的首府、大教堂城市索爾茲伯里。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特羅洛普在大教堂區內散步時,腦海里出現了《巴徹斯特養老院》的構想。第二年七月,他開始動筆寫作“巴塞特郡紀事”系列的開篇《巴徹斯特養老院》。小說在1855年出版后大獲成功,使作家得以躋身于狄更斯、薩克雷、喬治·艾略特等同時代杰出小說家之列。此后十二年,特羅洛普又寫了五部“巴塞特郡紀事”系列的小說,分別是:《巴徹斯特大教堂》《索恩博士》《弗雷姆牧師公館》《阿林頓的小宅子》和《巴塞特郡最后紀事》。
在這六部以英國西南部那個假想的巴塞特郡及其首府巴徹斯特為背景的系列小說中,《巴徹斯特養老院》無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巴徹斯特的羊毛商人海拉姆賺了不少錢,臨終前留下遺囑:將自己在小鎮附近的牧場和土地捐贈出來,改造成一所養老院,養活12個衰老孤苦的梳羊毛人。他還規定:附建一幢寓所,供養老院的院長居住。這位院長每年可以從他留下的地產租金中支取若干款項。由于酷愛圣樂,海拉姆在遺囑中寫明:大教堂的圣詩班領唱人可以兼任養老院院長。巴徹斯特大教堂圣詩班的領唱人哈定牧師由于這項規定,加之是主教的親家,因而順理成章地成了養老院院長,享受著優厚俸祿,而工作非常清閑。然而,鎮上有位年輕的外科醫生波爾德,以改革家自居,抨擊養老院院長的高薪有失公允,挺身而出要為養老院中那12個孤寡老人爭取更多權益。誰知,波爾德的戀人正是哈定的愛女愛莉娜,她先是向波爾德冷眼以對,繼而為父親遭受輿論的逼迫和打擊而寢食難安,便去向波爾德求情。波爾德招架不住戀人的苦苦相求,終于屈服了。可是,哈定面對公眾和輿論的壓力,不顧準女婿、教會會吏長格倫雷和倫敦檢察長的重重阻擾,還是辭去了養老院院長的職務,帶著愛莉娜開始了儉樸的新生活。經歷了這場風波的考驗,愛莉娜與波爾德也終成眷屬。
在十八、十九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升時期,教士、醫生、律師作為三種富有學識和地位的階層,構成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巴徹斯特養老院》真實而生動地描寫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教士及中產階級的生活,諷刺了教會內部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波爾德年輕氣盛,以改革弊政為己任,頗有“丹東的熱情和自信”以及“法國雅各賓派的慷慨激昂的態度”,然而,他的改革理想在愛情面前敗下陣來。教會會吏長格倫雷博士是主教的兒子、保守派的代表,他以教會的衛道士自居,竭力阻擾丈人哈定教士的辭職,為此不惜與未來的連襟波爾德對簿公堂。當波爾德主動上門,告知準備放棄訴訟時,格倫雷依然不依不饒,冷嘲熱諷。他心心念念維護的是教會的特權。
前有波爾德的抨擊和養老院12個孤寡老人的不滿,后有女婿格倫雷博士咄咄逼人的阻撓,哈定牧師就像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作家對這個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哈定正派善良,當輿論的指責涌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享受的800英鎊的養老院院長年俸,確是有失公允。他頂住女婿格倫雷博士的百般阻撓,執意辭去養老院院長的職務,表明他貌似軟弱實則不然,關鍵時刻有自己的主見。
哈定愛惜羽毛勝過錢財,還因為得到了與他相依為命的小女兒愛莉娜的理解,她甘愿為了父親放棄舒適的生活,由奢而儉,情愿清貧而甘之如飴。小說中有這樣兩段描寫,大女兒蘇珊責怪父親瘋了,扔掉職位靠什么生活,哈定含笑回答:“上帝連小烏鴉都養活,準也會照顧我的。”蘇珊又問他沒了收入,叫愛莉娜怎么辦?“他想到用自己胸膛里的血喂小鳥的鵜鶘,但是他也沒有把這吐露出來。”鵜鶘將食物連水吞入自己的喉囊,幼鳥用嘴伸入它的喉囊中取食,嘴端呈紅色,因而有祶鶘用胸中的血喂小鳥的傳說。這兩段描寫既表現了哈定的父女情深,相依為命,又表明他主意已定,難以阻擋。讀來十分感人。
《巴徹斯特養老院》敘事脈絡清晰,自然流暢,心理描寫細膩,人物形象生動,是一部可讀性頗強的小說。在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的同時,也能讓我們體味故事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