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黍離之悲 黍離之美 如何才能讀懂葉嘉瑩
來源:北京青年報 | 陳輝  2020年10月23日09:20
關鍵詞:葉嘉瑩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當《掬水月在手》中,《黍離》的吟詠聲響起時,蒼天、荒原、老人、廢城拼成一幅悲涼的畫卷,催人淚下。可遺憾的是,太多觀眾甚至沒注意到,這可能是全片的一個高潮。

在網絡世界,有影評人酷評道《很遺憾,這部紀錄片沒有寫好葉嘉瑩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掬水月在手》對葉嘉瑩的生平未作細致的鉤沉,對她的詩學理論也沒深入分析,更沒講清為什么葉嘉瑩得到如此多的人喜愛……

言外之意,不回答這些“為什么”,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可問題是:“為什么”只能滿足好奇、驚異的消費需要,它與詩意何干?

長著怎樣的眼睛,就會看到怎樣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掬水月在手》猶如試金石。

撞上了難以突破的硬殼

對于葉嘉瑩的詩學,一直有爭議。她的著作以鋪陳、講解為主,學理不多,更接近傳統的點評式詩論,很難說超越了《苕溪漁隱詞話》《藝概》《人間詞話》等經典著作。

這種詩論有兩個隱患:

其一,注比詩長。易成背景知識的堆砌。

其二,六經注我。以感受為主,只有在近似的經驗中才能產生共鳴,但這個“近似”,會不會是誤會的產物?

當代讀者更習慣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切入,將作品分成“內容”與“寫法”兩個部分,分別討論。貌似“科學”,卻常變成只談“內容”、不談“寫法”,因為“寫法”是為“內容”服務的,無主體性。在這種認識下,讀者對“寫法”的敏感度大大下降,漸次墮落到只能“金句”的層面。

顯然,葉嘉瑩的詩學與當代大眾理解的詩學,來自兩套不同的話語體系。

前者來自傳統文化,強調“信則靈”。先學會寫,與創作者形成共同經驗,再談欣賞。

后者來自現代科學,強調“疑為先”。讀者無需會寫詩,只需多讀,通過對比不同作家的創作特色,形成審美經驗。

現代詩論更關注“為什么這首詩是名詩”,可“名詩”有多種原因,“寫得好”只是其一。佳作而無名者,比比皆是。則課堂中所授,皆成屠龍之術。更可怕的是,許多讀者自以為“讀懂”了,卻只能把作品分析得頭頭是道,無法與之共情。而這,正是《掬水月在手》難以突破的硬殼。

完全能理解《很遺憾,這部紀錄片沒有寫好葉嘉瑩真正的價值和意義》等文的作者們的感受。在紀錄片中,他們只看到一位老人、一些空鏡、幾段吟詠、對個人經歷的平淡介紹,無法滿足他們的八卦心。

不知道“怎么寫詩”,現代人更愿將搞笑、獵奇、淚點當成審美,他們看不出葉嘉瑩的詩好在哪里,她的詩論有何不同。在《掬水月在手》面前,他們感到茫然,并因這份茫然,生出拖沓、枯燥、不知所云的感受。

這體現出,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存有短板。

比如《古詩十九首》《黍離》等,除滬版教材曾收《黍離》外,許多與生命感受相關的古詩被排斥在外。

其次,絕大多數語文教師不會寫詩,詩教本為成就人,卻成了“背景介紹+串講”。學生只要會背“中心思想”,就算“讀懂”了。即使偏到把押韻視為美,將讀詩變成追求兒歌式朗朗上口的快感,亦無人糾正。我們正在用教散文的方法來推進詩教,徘徊在韓愈的三原則——不平則鳴、文以載道、文從字順中無法自拔,這與傳承了兩千多年的詩教傳統相乖離。

“黍離之悲”為何能傳承千年

對于詩教,孔子早已界定內涵,即:“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認為,詩的作用在“興觀群怨”,因此建立了“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美學原則。

換言之,寫詩不完全為傳達個人感受,不是感情豐沛、慷慨激昂即好,詩的目的是自我修煉,成就君子之德,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明白了這些,才能真正讀懂《黍離》,才能明白為什么“黍離之悲”能延續千年。

《黍離》的文辭不難懂。

《詩經》中共10篇《王風》,都是寫在犬戎攻擊下,周朝王城東遷河南洛陽后的衰微之貌。周朝大夫過曾經的國都鎬京(今屬陜西省西安市),見昔日宗廟、宮室已遍種禾黍,生亡國之痛,遂有《黍離》。

《黍離》抒情方式不易懂。

感到的痛苦越大,流下的淚就越多,發出的哀聲就越響。《黍離》卻反其道而行之,越是痛,就越要優雅地說,就越不肯墮落為抱怨。作者從景色入手,因景動情,卻不作鋪陳,突然回歸于哲學的基本問題——我是誰?(對于《黍離》的解釋,歷代說法眾多,本文傾向于“此何人哉”是自問,也有許多學者認為是在責問周幽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沉痛至極,自我與背景總是合一的。換言之,“我是誰”本身便是含血之問,背后是撕心裂肺之痛。正如孤兒才會追問父母是誰,而對普通孩子來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古人早就意識到,《黍離》的優美不來自文辭,所謂“純以意勝,其沉痛處不當于文辭求之”。它的美來自“創深痛劇”后,那份克制與隱忍。這種“哀而不傷”,在庾信、杜甫、李煜、蘇軾、姜夔、陸游等手中,傳承不衰。

太多人接不住這份“沉重的選擇”

《掬水月在手》引入《黍離》,原因有二:

其一,與葉嘉瑩先生個人遭遇相關。

2003年8月,垂暮之年的葉嘉瑩先生失去了故園,她與詩人席慕蓉結伴,來到曾經的原鄉葉赫水畔尋根(葉家本姓葉赫納蘭,先世出自蒙古土默特部)。如今的葉赫水蜿蜒流過內蒙古額爾古納地區,水邊有丘陵,當地人稱為黑山頭,上有古城遺址,僅存零磚斷瓦,是成吉思汗賜封其弟合撒兒之地。

其二,這也是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遭遇。

更大的視角看,幾代中國人其實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因傳統消逝,我們深感到困惑: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方?我們與祖先的血脈聯系在哪里?

正是在《黍離》的糾纏下,葉嘉瑩先生的選擇才顯得難能可貴:所謂中國性,源于文化江山,如果沒有李白、杜甫,沒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沒有見物起興的能力,我們還有什么權利說自己是中國人?我們又如何獲得身份認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只有落葉不同的聲音,只有幻化的浮云,只有雕像上流轉的陰影,才是精神家園,才能安慰生而為人,無法拒絕的那份沉痛與悲涼。

遺憾的是,《掬水月在手》將這份“沉重的選擇”交給了觀眾,卻少有人能接住。因為我們并沒生活在自己歷史的延長線上,已體會不出“異代同調”的那份悲涼,甚至故國也變成了異邦——作為后代,當我們審視傳統時,有時還不如異國人那么敏銳,那么充滿敬意。

總有人愿與歷史合轍押韻

知根脈所在,卻無法接續,因為在過去與當下之間,橫亙著現代性。

所謂現代性,指啟蒙時代以來的新的世界體系生成的時代。它像一座巨大的粉碎機,將各民族的文化與傳統徹底撕碎,組裝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正是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出現了“古今之變”。“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將傳統逼入死角——在亡國滅種的壓力下,如果傳統是擁抱現代性的阻力,它活該被割掉。

在現代性的格式化下,近代以來,中國的人格樣板高度單調,而“蔡元培—顧隨—葉嘉瑩”一脈被忽視,即一手承托古典,一手尊奉現代,他們的精神是傳統的,人生選擇卻是現代的。所以他們特別從容,既尊奉傳統,又不神化傳統。

葉嘉瑩先生漂泊一生,屢遭變故,特別是晚年喪女,卻保持了“哀而不傷”的風度,體現出詩教的力量。葉嘉瑩先生成就了詩教,詩教也成就了葉嘉瑩先生。

作為傳記片,《掬水月在手》呈現的是精神上的元氣,而非個人隱私的展示、細節的催淚、情節的離奇等,它不是綜藝節目、市井小報,不追求“講故事”,而是用人格說話。正如葉嘉瑩先生的詩,看似平常,卻句句實在,都來自生命的真感悟。不為別人拍案贊嘆而寫,只為成就君子之道。只是如今已少有人愿成君子,亦不知成君子之難。

選擇高貴是一生,選擇平庸也是一生,好在,總會有一些人生,愿與歷史合轍押韻。《掬水月在手》屬于喜歡它的人,因為它告訴所有孤獨的跋涉者,傳統仍在等待,它終會歸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尹人久久大香找蕉综合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自拍三级综合影视|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色综合67194|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五月 | 国产色丁香久久综合|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尤物|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自拍三级综合影视|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婷婷激情狠狠综合五月|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色天使| 色噜噜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狠狠爱综合影院婷婷|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