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長山花園社區為居民精打細算—— 服務費每平方米三毛錢還有結余
走進吉林省長春市長山花園社區,68歲的邱文鳳阿姨正帶領一群老姐妹跳著廣場舞。邱文鳳說:“原來別說有廣場跳舞,走道兒都找不著好路。現在社區環境好、活動多,大伙兒玩得高興,身體好,心情也好。”
正如邱文鳳所說,當年的長山花園社區是典型的棚戶區、城中村、老舊散棄小區,各類矛盾突出。如今,通過黨建領治、居民自治、服務善治等工作法,長山花園社區已成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成了近7000居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從老舊散棄到名副其實的花園社區
邱文鳳是在長山花園社區住了30年的老居民,親眼見證了自己家門口的變化。回憶過去,她滿肚子感慨:“那時候屋冷過不了冬、房漏遮不了雨、窗破擋不了風、門破防不了盜、路差走不了車。”
社區居民多因企業改制搬遷至此。企業破產后,不僅大批居民失去工作,小區也被棄管。社區黨委書記吳亞琴帶領大家想辦法,陸續解聘了3家沒能讓居民滿意的物業公司,逐步探索自治管理模式,組織成立了以居民代表、社區工作者組成的“居民自治管理委員會”,創新“四步議事”“四量”等民主協商的方式、方法,引領居民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自己管自己不是個人說了算,而是大家說了算!”社區工作人員畢秀華說:“我們每做一件事都會召開居民議事會,20多名代表坐在一塊兒商量,解決了樓道粉刷、換窗換門、下水管網改造、燃氣立項等一堆老大難問題。”
居民自治實施以來,社區按照“按需收費,零利潤服務”原則,將服務費標準定在每平方米僅收3毛錢。別小看這3毛錢,不僅沒耽誤事兒,還讓居民們更團結了。
通過精打細算和齊心協力,3毛錢的服務費在滿足居民需求后,還省出了40萬元結余。本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社區用這筆錢開展起誠信貸款。轄區下崗職工王曙光就是通過誠信貸款10萬元,緩解了自家零件加工廠資金短缺的壓力。在企業渡過難關后,王曙光優先錄用了10名居民到他的企業再就業。
從創造幸福到傳遞幸福
為切實解決“居民下崗失業人員多”這一問題,長山花園社區黨委積極把失業人員召集起來,通過開展營銷、面點、中醫按摩等技能培訓班,提高下崗失業人員就業能力。
居民李杰就通過營銷培訓,做起了服裝個體經營戶,改善了家庭生活。她說:“生意好時,一天就能賺出在工廠一個月的工資。”2006年,從社區走上成功就業之路的李杰,又回到社區做起公益崗位。從公益崗位退休后,她依然發揮帶頭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50歲時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如今,社區建立了10個樓棟黨支部,成立了24個單元黨小組,161個樓棟黨員家庭戶,構建起社區黨委—樓棟黨支部—單元黨小組—黨員家庭戶的“四級”黨建網絡工作體系,李杰當選為社區2號樓樓棟黨支部書記。
此外,社區還依靠黨員組建了14支志愿服務隊,實打實地為居民開展扶貧、助殘、維修、普法、養老、扶小等全方位服務。6號樓黨支部書記史方錦就是志愿服務隊隊員之一,已經75歲的他是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帶頭人,除了巡邏,還幫助照顧一位83歲的獨居老人。“我怕早上去敲他家門影響其他鄰居休息,就想了個主意,讓他起床就拉開窗簾,我早上巡邏就能看見。這就叫‘暗號照舊、幸福照舊’。”史方錦說。在社區,史方錦小老頭兒照顧老老頭兒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
為鼓勵更多居民走出家門、奉獻愛心,社區專門設立了“紅馬甲道德銀行積分兌換處”,對參與志愿服務的個人按服務次數、服務時長等折合成積分,用于兌換實用禮品,還可以提供預約、定制式積分兌換,讓每名居民都在創造幸福中傳遞幸福,在傳遞幸福中獲得幸福。
從生人社會到熟人社區
在長山花園社區活動室,77歲的社區居民紀善祿正和鄰居們打著乒乓球,老人笑聲爽朗:“我喜歡打乒乓球,社區有活動室,可方便了。”
紀大爺說,在社區,讓他感受到幸福的遠不止是活動室。2015年,社區成立了非營利性食堂,為居民提供早餐和午餐,果肉蔬菜搭配合理、營養豐富。食堂成立后,不僅方便了居民以及周邊務工人員,也為共享養老提供了支撐。
老齡化嚴重是長山花園社區的一大特點,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8%。從2007年開始,社區積極探索家庭自助式、鄰里互助式、功能輸出式和外力援助式的居家養老服務,建立了10分鐘助老服務圈,只要老年人有需求,社區就有響應。
在長春市寬城區老齡委的支持下,社區為60歲以上老人制作了“最美夕陽·我們幫您找家”二維碼身份牌,將老年人的姓名、緊急聯系人電話、過往病史等基本信息匯集,有兩名走失老人就是通過二維碼識別被送回了家。
2018年,居民們的家門口又建起了長山社區衛生所。早晨一上班,衛生所醫生韓非正忙著為居民簽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他介紹,衛生所成立后,社區每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在這里建立了一份健康檔案,作為基礎醫療與大醫院進行資源共享。在每月6號、16號、26號開展“3·6健康指導日”,為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進行指導。組建了慢病自我管理小組,引導老年人從醫到養,實現由醫養結合到康養結合的轉變。
針對社區里孤老、空巢、失獨等303位老人,社區還施行包保制度,由黨員、三長、志愿者進行每日三訪,幫助老人收拾屋子、買米買菜、跑腿代辦等,將生人社會變成了熟人社區。
如今的長山花園社區環境優美、服務完善、文明祥和,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社區、幸福家園。社區書記吳亞琴說:“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社區更溫暖,小康生活才能更幸福。走在我們的小康路上,長山花園社區‘把居民當親人’的工作理念不變,為居民排憂解難辦實事、讓大家過上幸福生活的目標也從未改變!”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