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有了,作品在哪?
未來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到來。這句話用來形容“三體”迷們這幾天的心情,恐怕頗為貼切。
近日,美國知名流媒體平臺網飛宣布把劉慈欣小說《三體》三部曲改編成劇集,由《權力的游戲》主創(chuàng)親自操刀,劉慈欣本人也將擔任顧問。消息一出,國內“三體”迷一片嘩然。有人說,等了10年,竟是這個結果;還有人直言主角還能是中國人嗎?能拍出內在中國元素嗎?
網友們的評論或許有些偏頗,但大家對于《三體》這個頂流IP遲遲沒有改編成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感到失望是真的。早在2009年,劉慈欣就把小說《三體》的國際影視改編權以1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游族網絡”。這筆錢,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然是“白菜價”,但在10年前,一來小說《三體》還沒有獲得如此多的關注;二來國內的科幻片市場還一片黯淡,在這個背景下,10萬元說多不多,說少或許也不算少了。
只不過,拿到改編權的“游族網絡”遲遲沒有舉動。游族影業(yè)曾經試圖拍攝《三體》電影,甚至電影還一度定檔在2016年7月。但由于質量太差被網友詬病,最終無限期跳票。然后,就是如今的再興波瀾,宣布與網飛聯合開發(fā)制作《三體》英文劇集。
客觀來說,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yè)成熟度等,中國的影視行業(yè)和國外相比都還有一定的距離,在科幻片這一最有現代工業(yè)痕跡的領域尤其如此。這也是《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圈內圈外人一片叫好的原因——這部電影的特效,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力做到最好。遺憾的是,《流浪地球》之后,中國科幻片并未如預期般興起,而是因資金、技術、人才等原因繼續(xù)沉默。
人們對影視作品題材的接受度,與所處的環(huán)境有密切關聯。近年來,隨著中國在探月、探火等深空領域的突破;在極地、海底等極限領域的推進;在5G、量子通信等領域的先行一步,不少普通中國人對科技也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越來越愿意接受天馬行空的科幻作品。所缺的,恰恰是好的科幻影視作品。
科幻片的制作者們,觀眾已經準備好了,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