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藝界代表委員: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
“人民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然而,正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奮斗造就了極不平凡的事業。”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特殊時期召開的全國兩會,進京參會的上海文藝界代表委員們都在自身專業之外,更多了分大情懷、大格局。而始終不變的是,文藝是為人民。在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后,代表委員們更加確信: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
王麗萍委員:危中有機,探索文藝發展的新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視協副主席、著名編劇王麗萍談到,她所在的文藝組,大家討論熱烈,來自不同地方的文藝界代表都不約而同地回首抗疫期間所做的點點滴滴,開辟云上演出、演唱抗疫歌曲、畫抗疫主題作品等等。
“大家還一起探討,文藝工作者如何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文藝作品怎樣更好地反映故事中的正能量以及真善美。文藝界特別是影視界,怎樣在危機里找到新的機遇,怎樣多渠道、用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模式的改變,把更多有力量的作品帶給大眾。”
去年,王麗萍參與了全國政協組織的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方面的調研活動,采訪了許多社區干部、基層工作者、志愿者,對于他們的工作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她對于家庭關系也很關注。“疫情之下,家庭關系方面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比如子女的教育、鄰里關系、夫妻關系、疫情對于一些家庭經濟收入的影響等,會產生新的家庭矛盾,希望能幫助和關愛到他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茅善玉委員:為“小眾”文化爭取更多機會
“近些年國家對地方藝術、傳統藝術的支持舉措都逐步得到落實。”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對記者說,“地方院團也積極進校園、進駐新媒體,進行各類推廣活動。”今年她繼續呼吁政府對地方戲曲藝術的支持,為“小眾”文化爭取更多發展機會。
2018年全國兩會,茅善玉交出了《出臺扶持政策,促進全國地方戲曲電影攝制》的提案。同年,滬劇電影《雷雨》開始拍攝,2019年首映當日形成上海全市100多家電影院同步放映的規模,一批忠實戲迷走入影院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影片最終實打實拿下百萬票房。“得益于4K技術,‘像音像’工程忠實地記錄下一部優質作品的方方面面,因此留下的珍貴影像資料可以為年輕演員起到指導和借鑒作用。”茅善玉有感而發,國家對本土藝術的重視程度有目共睹。未來,她期待能夠得到社會更多面向的關注。
除了文藝工作者外,茅善玉的另一重身份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小組會議上,她建議出臺更完善的相關辦法,建立相對全面的非遺工作體系,為非遺傳承人的工作提供更明確的方向,讓非遺事業后繼有人。
史領空委員:建議設立“國家防疫日”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則建議設立“國家防疫日”,并以此為契機警鐘長鳴,促使全體國民在每年的這一天進行自我教育和深刻反思,切實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與宣傳教育,完善應對可能不期而至的公共健康危機的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物資儲備和預案儲備,對可能突發的天災人禍必須保持警醒,高度戒備。
在上海出版界,無論是《方艙記憶》等直擊一線的實錄,還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多年深耕的“譯文紀實系列”,都高度關注流行病、人文醫學健康等選題,策劃引進的 《血疫》《世紀的哭泣》等重印數量明顯上漲。這些主題圖書體現了一種主旋律和抗疫精神,超出了一本書自身的價值,體現了出版人的長期思考與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