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如何出奇制勝
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成為2019年度華語影壇最閃亮的一匹“黑馬”,一部當之無愧的現象級作品。有學者指出,該片成功地推動了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進程,開啟了國產科幻電影“元年”。那么,《流浪地球》成功的背后,有著怎樣的秘訣?個人認為,成功的類型改編,是出奇制勝的關鍵。
《流浪地球》講述了在太陽即將自爆的末日危機之下,人類運送整個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電影繼承了原著小說的核心概念:拯救地球。電影的第一幕,就解釋了危機來臨的原因,“流浪地球”也因此成為最重要的故事背景和科幻概念:人們依靠核聚變技術制造發動機,推動地球飛向太空深處。看得出,導演無意于在電影中對科幻概念做過多解釋,而是擷取核心內容,按照類型片模式集中精力講好主線故事。事實證明,這種改編方式更容易被大眾理解和接受。
第二幕里,電影把原著小說中與木星擦肩而過的一個小片段改編為地球將受到木星潮汐力的影響,從而引發了災難。在大的故事背景和劇情設定下,電影在主角身上加了另外一條敘事線——兒子劉啟與航天員父親劉培強、駕駛員姥爺,以及沒有血緣關系的妹妹朵朵之間的親情。這種雙線敘事策略,在改編過程中相對更好把握,此前邁克爾·貝執導的《世界末日》就是一個范例。而且,講述親情的合家歡主題正好契合了春節檔觀眾的觀影心理需求。
電影的另一條敘事線——兒子劉啟與航天員父親劉培強、駕駛員姥爺
以親情線為依托,影片在結構上的處理也十分精彩。片頭交代了父子關系出現裂痕的原因:父親為了保全姥爺和兒子,不得不放棄已經病入膏肓的母親。而父子親情關系的轉變過程,也成為敘事上的重要節點。另外,影片開頭設置了韓朵朵對班干部關于希望的發言不屑一顧的場景,塑造了一個叛逆的形象;在結尾的重要救援中,韓朵朵終于領會了希望的珍貴,并用同樣的一段話完成了人物形象的轉變。同時,也以首尾對照的方式強化了影片關于希望的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有意識地強化了愛國主義情結,這也成為大眾觀影過程中的重要興奮點。例如,當俄羅斯人吹捧百年前建造空間站的豐功偉績時,劉培強淡定地看了看寫著made in china的空間站艙門;在滅世危機來臨前,唯一堅持到最后的中國救援隊激勵其他國家的隊員繼續奮戰,并在中國航天員劉培強的犧牲下拯救了地球。
導演有意識地強化了愛國主義情結
技術方面,因“地木相撞”而引發的諸如地震、冰原崩塌、巖漿滲入等災難,更容易以電影特效的形式呈現,也更能體現中國電影的技術水準。例如,廢棄的城市地標建筑在廣袤冰原上的崩塌,讓觀眾嘆為觀止,驚呼中國電影特效技術的進步。除此,視覺呈現也可圈可點。地下城的展現布景考究、裝飾精致。昏暗而混亂的地下黑市,彰顯了危機下人類生存環境的窘迫——科技雖然十分發達,但生存環境反而倒退了。前半段,冰原崩塌時,大片的雪白色場景渲染了末日的凄慘和悲情氛圍;后半段,“地木”即將相撞時,改造發動機過程中出現的暗黃色與木星爆炸時的暗紅色呈現得十分逼真,仿佛在襯托人類文明的頑強。人類的團結,可以在一片冰霜中點出希望的火種。遺憾的是,最后一場戲中的交叉剪輯并沒有營造出“最后一分鐘營救”的緊張感,反而弱化了情節的重點。
對小說里的場景進行完全還原
爆炸時的暗紅色呈現得十分逼真
《流浪地球》主要包含科幻和災難兩大元素,但從世界觀呈現及文本結構來看,前30分鐘用一定筆墨解釋“流浪地球”計劃,展示了北京地下城風貌及人類的生存狀態,科幻元素和概念較為豐富。但30分鐘之后的劇情,開啟了災難類型片的敘事模式,圍繞著“地木相撞”的危機事件展開,對科幻概念的提及和運用,以及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思想變化展現得比較少。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災難片,它是一部兼顧故事完整度及精致特效的高水準之作;但作為科幻片,科幻元素稍顯薄弱。
瑕不掩瑜。總體來看,《流浪地球》以獨特的中國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在科幻概念下的災難故事,同時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歌頌了溫馨感人的親情。該片在工業技術與類型結合方面的亮眼表現,正是不少國產電影所欠缺的。這種開拓創新、精益求精的態度,使其理所當然地成為一部好口碑、高票房的商業佳作,值得研究和學習。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