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文學審美——人工智能對文學的影響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助手在我們的生活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誠如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專家盧克·多梅爾在其《人工智能》一書中所列舉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實驗室的實驗表明,“一個能夠根據人類用戶做運動時間長短而增加或減少體重的人性化卡通人工智能,能夠敦促人類用戶去健身房鍛煉并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同時,人工智能對人類文學生活的影響也在與日俱增。人工智能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用智能程序定制的文學,還可以按照用戶的需要,生產各種各樣的文體,以滿足人類的文學需求。2017年5月,由人工智能創造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在中國出版,其中有這樣的詩句:“樹影壓在秋天的報紙上/中間隔著一片夢幻的海洋/我凝視著一池湖水的天空。”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詩句,簡直可與人類創作的詩句相媲美。人工智能(AI)在文學創作中的應用,不只體現在AI創作詩歌,還體現在AI編劇,AI寫小說。
當人工智能介入我們的文學生活后,人與人的交互就轉變為人與機器的交互,這種交互伴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社會的到來,伴隨著空巢老人數量的不斷增長,正日益逼近我們的生活。
文學生活本應是審美化、無功利化的,但這一點在人類社會無法真正實現,因為人類的文學生活摻雜了太多的功利性因素,從文學作品的創作、閱讀、傳播到消費,都充斥著個人的或意識形態的欲望。比如西方中世紀長達一千年的歷史,按照約翰·德林瓦特在《世界文學史》中的觀察,“歐洲成了連綿戰爭、瘟疫、饑荒的場所,普通人只能依靠逐漸增強的教會的權力來抵抗貴族和封建領主的殘酷暴政。在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混亂時代,文學是不可能產生的。”當然,人們的文學生活也就無從談起。不難看出,人類的文學生活不斷受到來自文學之外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很難保持純粹的審美特性。
雖然有人指出了人工智能的諸多缺陷,如徐肖楠所提到的,“人工智能機器對于寫作活動和閱讀活動本身是沒有感受的”,“人工智能在寫作時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沒有寫作者的寫作體驗”,“人工智能在寫作時也并不知道閱讀者會發生什么體驗,它只會根據閱讀者發生閱讀反應之后的數據去設計作品,并沒有對閱讀過程和閱讀快感的反應與理解”,等等。此類觀點就現階段的人工智能發展水平而言,也許是正確的,但并不能說明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借助人工智能,人類也許能夠重返文學生活的游戲化狀態,無功利的審美狀態。
(作者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