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還是經驗,當下青年寫作最依靠的是什么? ——“知識與經驗:對當下青年寫作的一種觀察”文學對話在桐鄉舉行
當下,隨著青年作家學歷的普遍提高,作家在校時間漸長,學者與作家身份的重合度越來越高。創作自己的作品和研究他人的作品構成了他們文學生活的兩面性:感性和理性、混沌和清晰、偏激和辯證、形象與概念……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素養越來越融合在新一代寫作者身上。這種變化也直接影響到當下文學創作的樣貌:在“80后”和 “90后”作家身上,“智性寫作”的色彩越發突出,他們的創作不但與“50后”、“60后”作家有著明顯不同,與最早一批“80后”作家的青春寫作相比也展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在第三屆中華文學基金會茅盾文學新人獎頒獎會期間,三位榮獲新人獎的作家房偉、王威廉、林森就青年作家創作的知識與經驗、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差異等話題進行探討,并與茅盾中學師生分享創作和閱讀上的感悟。對話由中國作家網總編輯劉秀娟主持。
智性寫作:知識與經驗要處于平衡
此次到場的三位獲獎作家都有著多重身份:來自海南的林森既是《天涯》雜志的編輯,也是近年來引人矚目的“80后”小說家;廣東的王威廉是評論家,又是目前特別具有先鋒意識的小說家;房偉執教于蘇州大學,既出版過多部學術著作,又在抗戰題材創作上呈現出獨特風格。他們的創作都帶有突出的、系統的知識性烙印,又有現實的、歷史的新鮮經驗。在他們的寫作過程中,知識和經驗不再呈現出割裂的狀態,而是互為滋養,尋求平衡。
在房偉看來,“智性寫作”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現今,很多學者的寫作都是創作與研究相結合的趨勢,但需要正視的是兩者之間亦存在很大的隔閡,很多高校通過開設“創意寫作”課程解決這一問題。越來越多的青年作家擁有高學歷,他們的寫作形態與前輩相比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年輕的創作者在生活之外開始進行更多哲理性思考,同時他們的寫作展現出更多的思辨性和抽象性體征。房偉認為,在未來純文學寫作的方向將是知識與社會經驗相結合,譬如林森的《島》,而這種寫作上的變化與當下國民教育不斷提高有著密切的關系。
房偉還談到,理性在創作中是潛在的,如何在創作中達到一種理性和感性之間的平衡很困難,這也是對自身寫作的挑戰和新機遇。他在分享創作歷史小說的心得時談到,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他感悟到大量的歷史細節,這些細節進一步激發了他對歷史文學創作的想象力,而創作小說的過程中又對專業知識產生很大的依賴性,這種共生關系對“智性寫作”產生重要的影響。他認為,要學習國內作家錢鍾書、王小波,以及國外作家艾柯等人的創作,將理性思考融匯到小說中達到平衡狀態。
林森在大學時學的專業是水產養殖, 后來覺得沒意思,轉而寫小說。他回溯曾經的求學經歷,認為以前 “沒用的”知識對現在的寫作幫助很大,比如寫海洋題材的小說,就需要很多關于海洋方面的專業知識。任何知識都不會永遠的無用。他談到,從整體性看,年青一代作家的創作更依賴于知識的積累,而非直接的生活經驗,其中最明顯的當屬詩歌。很多前輩詩人多是直接從生活的瞬間汲取靈感,書寫當下的現實生活;而更加年輕的詩人則對修辭產生很大的興趣,他們的創作更多從理性思考的角度出發,對智慧和知識進行書寫,但是,也需要注意,這些高學歷的詩人在創作上也越來越具有趨同性。
王威廉將自己的創作過程比作“左右互搏”:一方面利用感性思維創作,另一方面,用理性思維評論作品。這種“互搏”的感覺對他的寫作益處頗多。他認為,當下的寫作很容易處于知識與研究分裂的狀態,但只要知識儲備足夠豐富,選擇性更大,就不懼怕這種分裂。王威廉具有跨學科的教育背景,從本科到博士,先后就讀于中山大學物理系、人類學系和中文系,中間跨越了不止一個學科。所學的知識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創作。如今,曾經學物理的經歷讓他在科幻領域創作和研究更加得心應手。
網絡文學令人感到滿足,而嚴肅文學讓人咀嚼痛苦
三位作家都不約而同地談到網絡文學與嚴肅文學的區別。大家認為,網絡文學通過講述很多玄幻、神奇的故事將讀者帶離現實世界,忘卻煩惱;而傳統文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優秀的傳統小說讀起來很痛苦,逼迫一個人對現實生活進行反思,思考人生的意義。王威廉以自己的經歷作比喻,兒時讀《故事會》、武俠小說,情節雖然激烈好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都忘記了,而當時無意中讀到的《郁達夫全集》則讓他的內心得到平靜。他希望在座的同學不要過早地對自己的閱讀設限,要盡量多閱讀,這對人生成長也大有裨益。
房偉認為,嚴肅文學更加注重對于世界的復雜性、宇宙的復雜性和個人復雜性的追求,以及小說形式的變化,對先鋒小說的元敘事、語言極致的探索等等,同時蘊含著對人生、社會的深刻理解,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無論是嚴肅文學,還是網絡文學,真正寫好都很不容易。他強調,真正優秀的小說要能夠做到雅俗共賞。網絡文學不能一味求“爽”,如驍騎校的《橙紅年代》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蘊含著恢弘大氣的家國情懷,阿菩的《山海經密碼》充滿了對遠古神獸的瑰麗想象,這些網絡小說不再只有好看的情節,還蘊含著對現實的書寫和對傳統文脈的傳承。中國文學就像飛在高空的大雁,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分別為它的兩個翅膀,兩個翅膀都強壯,大雁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林森還談到編輯與寫作身份的分裂狀態。很多作家同時也是編輯,雖然編輯很容易看到當下文學現場的狀態,掌握當代文學發展的動態,但閱讀過多質量不高的作品很容易喪失享受閱讀文學的樂趣,不再擁有創作文學作品的欲望。作為編輯的作家要時刻克服自身“撕裂”的狀態,才能保持創作的興趣和激情。
王威廉很少會回看自己之前的作品,偶爾讀一讀仍然會看到閃光點。在他看來,文學寫作很奇妙,雖然通過練筆,文筆會越來越好,但看到曾經的習作仍然有值得回味的地方,可惜再也回不去曾經。王威廉告誡在座的學生,寫作和一個人在此時此刻的狀態有關系, 不要放棄寫作,盡量學會將你當下的心情與狀態用筆記錄下來,拓展寫作的廣闊性和可能性。
傳統小說能夠從網絡文學中借鑒什么
王威廉認為,通俗與嚴肅文學兩者不是全然分開的,很多傳統文學作家在創作時都借鑒通俗文學的手法。如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他在《小徑分岔的花園》中借鑒偵探小說的外殼,只不過將謎底替換成哲學命題,探討人的存在意義。從敘事學的角度而言,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逃不開21種類型,但在故事模式之上仍然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力,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廣闊的空間。當下的學子都屬于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網生代”,與“紙質代”的經歷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社會轉型中會產生很多種可能性,我們的創作就要根植于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一如科幻小說創作,雖然曾經屬于類型文學,但隨著科學技術逐漸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科幻文學變得越來越重要,對科幻小說創作賦予了更多的現實意義。作為“網生代”,要抓住歷史的機遇,創作出和過去不同的、展現未來科技圖景的作品。
林森則強調講好故事的重要性。每個人天生擁有聽故事的好奇心,如今紙媒發行量下跌,直播、短視頻等媒介將故事以豐富的形式展現,沖擊著大眾的感官。在古代,讀小說是俗的,而現如今是雅的;在未來,網絡文學必然也會經典化,進入文學的神圣殿堂。明星易烊千璽曾在微博上曬出田耳的小說《一個人的張燈結彩》,這一行為導致這部書一度脫銷,這證明嚴肅文學也可以有更多的受眾。他希望讀者將眼光放寬闊,不要總將嚴肅文學想象成古板無趣。
房偉認為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之間存在著溝通性。他在寫《獵舌師》的過程中,除了體現家國情懷,還借鑒類型文學的創作手法,特意設置了很多關于中日美食文化碰撞的情節,增添了小說的趣味性和魅力。
對話的最后,有同學提出質疑,需要明星帶火一本小說是否是文學的悲哀。林森回應到,如今作家只需要專注于創作,文學推廣和傳播是依靠出版社編輯以及新媒體業來推動的,對此我們不必過于焦慮。只要這部書能夠喚醒那么一兩個人對寫作的興趣,那么宣傳這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中國作家網記者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