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色彩研究發布新成果 敦煌研究院揭秘藍色顏料 首位漢譯青金石的是玄奘
玄奘
在日前舉辦的2019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上,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王進玉披露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澄清了中國古代青金石顏料名稱的幾個問題。他稱,由于古代制作工藝品、顏料等產品的青金石產地位于阿富汗東北巴達赫尚的山中,所以青金石及其顏料的漢語名稱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難解之謎,不僅對其名稱考證沒有定論,而且有不少混淆和誤傳的名稱延續了一百多年。對此他經過大量的考古研究,查閱史料發現,世界上首位漢譯青金石名稱的人竟然是唐玄奘。
考古研究
發現古代畫工調色碟
青金石混合白色石膏
據王進玉介紹,由于青金石具有美麗的天藍色,古代將其制作成顏料使用。中國是較早使用的國家之一,佛教藝術傳入之后,青金石顏料首先在絲綢之路沿線的新疆、甘肅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畫、彩塑等彩繪藝術上使用。
“我們通過對敦煌石窟所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等石窟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彩繪顏料分析,在北魏至元歷代都使用了青金石顏料。”王進玉表示,可以說敦煌石窟是應用青金石顏料時間最長、用量最多的佛教石窟。而且在顏料的使用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莫高窟考古發掘中,他們發現了一些古代畫工使用過的調色碟等繪畫工具。其中一碟中有藍色顏料,經分析是藍色青金石和白色石膏的混合物。石膏是敦煌的礦產之一,也是敦煌藝術應用的白色顏料。出土青金石顏料由于沒有與其他顏料相混,所以對青金石顏料的元素分析,對探討我國古代青金石的來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考察青金石顏料的產地、來源及其傳播途徑,王進玉和他的團隊對敦煌石窟歷代彩繪所用青金石顏料的組成、元素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并與天水麥積山石窟、甘肅永靖縣炳靈寺石窟所用青金石顏料作了對比研究,獲得了這三座石窟青金石顏料的痕量元素。并由此發現,青金石顏料是由阿富汗的青金石加工制成顏料運到中國的,最早出現在東漢,這遠比盛產青金石的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以及印度阿旃陀石窟早兩個世紀。
文獻記載
《大唐西域記》中探究
唐玄奘將其譯為“金精”
由于中國古代顏料青金石產地位于阿富汗東北巴達赫尚的山中,其顏料的漢語名稱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謎。
與此同時,青金石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寶玉石。100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從寶玉石方面考證、推測了20余種青金石的漢語名稱。然而,由于“古人辨別寶石,在色不在質,其色相似者,其質雖異,其名仍同”。所以,在王進玉看來,這些名稱中的大部分是沒有可靠根據的猜測。有的學者甚至將出現很晚的一些顏料的名稱和青金石名稱混為一談。對此,他認為有必要繼續尋找可靠的根據,澄清事實,重新界定。
通過大量的考古研究和查閱史料,王進玉稱,截至目前,唐代以前關于青金石顏料還沒有發現可靠的漢語名稱。但唐玄奘法師奉唐太宗詔命撰著的經典著作《大唐西域記》里,在談到屈浪拏國的物產時說:“……有山巖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
“屈浪拏國即在今阿富汗境內科恰河上游的庫朗。唐玄奘去印度途中就經過了現在阿富汗東北的興都庫什山等地,雖然他沒到達開采青金石的礦區,但他在印度學習期間,專門去巴米揚石窟和當時作為屈浪拏國商業中心的地區,了解了當地人開采、加工青金石之事。”王進玉說道,巴米揚石窟大佛和石窟壁畫中都使用了“金精”制作的藍色顏料。就是在這種實地調查和學習的基礎上,唐玄奘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中國漢字給位于興都庫什巴達赫尚礦點出產的藍色青金石譯名為“金精”。
《大唐西域記》是我國古代一部地理學、歷史學巨著,為研究中亞、印度的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保存了珍貴的史料,并深刻影響了中國以后的文化藝術。“比如,《新唐書·西域列傳》在‘吐火羅’條下記載有:俱蘭……出金精,琢石取之;《唐會要》中有記載:俱蘭國……前亦名俱羅弩國,與吐火羅接,南抵雪山,地險窄,物產惟出金精。”王進玉舉例說道,另外還有《舊唐書》《太平寰宇記》等史書均引用了《大唐西域記》中的最新記載。特別是對屈浪拏國金精的記載,基本上抄錄了《大唐西域記》中的記錄。書中描述的當地人獲取青金石的方法,與《大唐西域記》所載“琢石取金精”的方法非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