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星云獎見證中國科幻崛起之路
主持人念出一個個獲獎者的名字,科幻迷們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77歲的董仁威坐在臺下,笑盈盈地看著臺上年輕的獲獎者們,絢爛的燈光灑在他的臉上。
這是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頒獎典禮。董仁威是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星云獎能舉辦到第十屆,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般的科幻故事。”董仁威感慨道。
從當年隨時面臨停辦危機,到如今成為華語科幻界頗具影響力的獎項,星云獎曲折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科幻的崛起之路。
華語科幻明星匯聚星云獎。
奇跡
2010年8月8日,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在四川成都一家陳舊的電影院里誕生。
那一年,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劉慈欣的《三體》正式出版;《阿凡達》《盜夢空間》等美國科幻大片風靡全球。
“華語科幻界需要有一個真正的,具有全面影響力的活動和獎項,將所有科幻人團結起來。”董仁威如是說。
當時,科幻在中國關注度較低。董仁威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發動科幻作家們捐款,最終才籌集到2.5萬元活動經費。
經費有限,首屆星云獎的辦會條件略顯寒酸。劉慈欣、王晉康、何夕等中國科幻精英住在簡陋的小旅館里,在僅能容納60人的電影院走著廉價紅毯,佩戴著粗糙的胸花。
當時,從事科幻創作的作家屈指可數,首屆星云獎發布的成都宣言提出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將中國科幻做到世界最大、最強。
隨后幾年,星云獎經費依然捉襟見肘,頒獎典禮輾轉太原、北京等城市,面臨停辦風險。
但隨著人們對科幻的喜愛度上升,星云獎獲得了商業贊助,結束了科幻作家捐款補貼辦會經費的歷史。這個民間科幻獎項逐漸實現蝶變。
今年,星云獎十周年慶典等系列活動的舉辦地選在重慶大劇院。“星云獎從人見人嫌的丑小鴨,變成人見人愛的白天鵝了。”董仁威說,星云獎能堅持舉辦十屆,將華語科幻從業者團結在一起,這是一個奇跡。
灰狐作品獲得長篇小說金獎。
崛起
本屆星云獎頒獎典禮上,從事科幻創作僅七年的“80后”作家灰狐憑借作品《固體海洋》,奪得分量最重的科幻長篇小說金獎。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現象。”科幻文化公司“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說,最初,星云獎的獲獎者總是幾個熟悉面孔,最近幾屆年輕面孔越來越多了。
其背后是中國科幻的崛起。星云獎創立之初,中國有發表科幻作品記錄的不超過100人,如今這一數字上升為500人。“80后”“90后”正在成為科幻創作的主力。
科幻影視也成為新的亮點。今年初,由劉慈欣原著改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創下46.55億元票房,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韓松作品獲得首屆原石獎。
“過去十年,是中國科幻到目前為止最輝煌的一個時期。”中國科幻作家韓松說,星云獎是中國科幻的縮影,獲獎作品含金量越來越高,題材越來越多樣化,不少獲獎作品的版權迅速被企業買走,它們都有被拍成“大片”的潛質。
在韓松看來,過去十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量子通信、基因科學、航天技術等科技領域快速發展,中國人對現代化的追求催生了科幻熱。
劉慈欣在論壇上討論科幻電影發展。
未來
“過去十年,中國科幻影視、文學等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說,未來的中國科幻,仍需要更多在國際國內舞臺上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作品和作家。
劉慈欣說,世界級的科幻作品大多來自美國,美國活躍的科幻作家有近2000人,相比之下中國科幻仍比較落后。但中國已經具備科幻發展的基礎和土壤,中國科幻擁有光明的未來。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說:“國家的快速崛起會給科幻創作提供肥沃的土壤。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有未來感的國家,高速發展自然會促進科幻創作的繁榮。”
劉慈欣也表示,中國的技術革命持續推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
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開始喜歡科幻,這是科幻快速發展的基礎。姬少亭說,最近幾年的世界科幻大會上,西方科幻迷們多數年齡偏大,而“未來事務管理局”近兩年在中國舉行科幻活動,科幻迷多是“90后”“00后”,他們是浸潤在科幻氛圍中的一代人,代表著未來。(圖片來源:星云獎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