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名貴州少數民族詩人齊聚貴陽召開研討會 少數民族詩歌需要青年傳承
近日,以“少數民族漢語詩歌”為主題的貴陽詩歌沙龍第二期研討活動在貴陽舉行,來自遵義、黔南、畢節、安順、銅仁和貴陽市的26位詩人、評論家、作家參加,參會者民族身份包括漢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水族、彝族、回族、白族、壯族及穿青人。現場,大家圍繞如何認識漢語創作與母語使用間的關系,如何宏揚本民族精神文化內涵,詩人如何在本民族文化文學傳統、漢語詩歌傳統、西方詩歌文化傳統間存異求同等話題,進行了有效的交流對話。
苗族詩人西楚最關心的,是在漢語作為通用語言的大前提下,少數民族詩人如何進行詩歌寫作。在他看來,詩人除了為自己和全人類而寫作外,還應該為自己的民族而寫作。“這既是責任,也是資源。”西楚說。
對話中,表示應該堅持民族性創作的詩人不少,在90后布依族詩人曾入龍看來,堅持民族性其實是尋找一種異質性,但當前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就是青年作家對于民族文學作品的創作鮮有涉及。“少數民族漢語詩歌要是沒有年輕一代人去傳承,民族文化要是沒有年輕一代人去書寫,又如何做到發展和創新? 因此我們既要思考又要反省,如何吸引、引導少數民族青年加入到詩人(或作家)的行列來,如何讓少數民族青年作家書寫民族文化。”曾入龍說。
來自務川的詩人予衣認為,少數民族詩人的漢語詩歌寫作,應自覺彰顯民族性,不能只停留于民族風情與地理風物的表面,通過漢語詩歌創作中彰顯民族精神,同時也是對漢語多元化的豐富。
跨過現實,詩人徐必常從歷史的角度,肯定多種詩歌傳統的互補合力和借鑒。他說,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是在古代夔州做官時,積極汲取了當地土家族民間詩歌資源,從而開創了竹枝詞這一詩體,成為一種別開生面的文本樣式。
作為詩歌觀察者,貴州大學教授劉劍結合貴州詩人作品,談到了寫作應該有抱負,也需要“返鄉”。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呂敬美表示,詩歌天然屬于少數人,讀詩是少數人的活動,寫詩更屬于少數人的詩學實踐。在此意義上,詩人必須自命為少數民族,從地域的邊緣性中不斷回到故鄉裝載的早年體驗,不斷回到母語所釋放的地方性知識。
90后詩人王順、張東、谷鋒等結合自身創作情況,就年輕一代與民族文化傳統,民族文化符碼與詩歌寫作、自然地理的關系等與大家進行了交流。
此次“貴陽詩歌沙龍”由《21世紀貴州詩歌檔案》書系編委會組織。據介紹,貴陽詩歌沙龍作為我省70后詩人、詩評家建構的一個專業性學術性平臺,每期設計特定主題,定向邀請詩人、評論家、媒介人士等進行對話交流,線上線下結合,旨在促進創作和研討,努力讓詩歌文化介入和參與構建本地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