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學》蒙古文版作家翻譯家培訓班曁多民族作家文學實踐活動舉辦
開班儀式
七月的草原綠野芬芳,牧歌飛揚。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7月14日至18日,由《民族文學》雜志社、內蒙古文聯、中共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錫盟文聯等主辦,正藍旗委宣傳部、旗文聯等協辦的《民族文學》蒙古文版作家翻譯家培訓班曁多民族作家文學實踐活動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舉行?!睹褡逦膶W》主編石一寧、副主編陳亞軍,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包銀山,錫盟委宣傳部副部長包文霞,錫盟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常霞,以及郭雪波、布仁巴雅爾、羅光輝、劉大先、潘紅日、龍險峰、謝德才、金寶、策·朝魯門、李貴明、彭愫英、可可西里、嘎·西日胡、峰·斯琴巴特爾,敖·朝洛蒙、斯欽巴特爾等作家、評論家參加活動。
錫林郭勒盟歷史悠久,蒙古族傳統文化厚重,有我國四大草原之一美譽的錫林郭勒草原,是元朝第一都城元上都所在地。這里人文底蘊深厚,曾走出蒙古族編年史《恒河之流》的作者袞布扎布和中國當代蒙古族文學的奠基人、蒙古族大詩人——“新文學承前啟后的先鋒”納·賽音朝克圖。
石一寧在開班致辭上表示,《民族文學》雜志是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刊物,肩負著培養少數民族作家翻譯家,發展繁榮少數民族文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任。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民族文學》蒙古文版以及藏文版、維吾爾文版創刊10周年,可謂喜上加喜。10年來,《民族文學》蒙古文版刊發了大量翻譯作品和母語原創作品,為蒙古族文學與國內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學搭起了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打開了學習與借鑒的窗口,對蒙古族文學的繁榮與中國文學的多樣化發展、對民族團結進步具有深遠意義。
石一寧說,希望通過此次培訓班和文學實踐活動,使各民族作家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會,感受新中國成立70年來錫林郭勒盟的歷史進步與時代巨變,同時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作家、翻譯家的歷史使命與文學擔當。在相互切磋研討中,提高文學創作和翻譯質量,努力推出激勵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美好未來的優秀原創與翻譯作品。
多民族作家座談會
中國環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郭雪波、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原編審金寶、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策·朝魯門分別為《民族文學》蒙古文版作家、翻譯家做了題為《民族作家的文學視野和拓展空間》《翻譯的技巧》《新世紀蒙古文學創作與研究》的講座。在交流座談中,學員代表呼努斯圖說,少數民族文學獨有的特點是所有情感都離不開家鄉的一草一木,表達家鄉始終是自己的文學夢;自己因為工作常走進基層,作為其中一員,在喜怒哀樂中體味日常百態,生活素材的積累極大豐富了文學創作。他還表示,文學創作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努力耕耘的同時要樹立好正確的創作方向,兼顧文學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不斷突破自我,向著高原攀登。
創作閱讀中心授牌儀式
贈書活動
活動期間,在納·賽音朝克圖紀念館舉行了《民族文學》錫林郭勒盟創作閱讀中心授牌儀式?!睹褡逦膶W》向錫林郭勒盟文聯和正藍旗文聯捐贈由民族文學雜志社編輯的、分別由作家出版社和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蒙文學作品選集》和《〈民族文學〉精品選》。
隨后,多民族作家與錫盟文藝家共40余人深入錫林郭勒草原腹地,體驗內蒙古草原傳統文化,提出各自文學思考,分享文學創作經驗。《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在文藝理論講座中結合經典作品,簡要回顧并梳理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
深入牧戶體驗生活
深入牧戶,體驗牧民生活是作家們心之所向。陳亞軍、羅光輝、謝德才、彭愫英等人在草原中步行幾公里遠,到當地牧民家中參觀走訪,深入了解草原生態與牧戶生活,汲取文學創作靈感。
活動中,《民族文學》蒙古文版作家、翻譯家與多民族作家、錫盟文藝還共赴小扎格斯臺、草原藝術公社、元上都遺址博物館等地采風。